为啥朝代越往后,皇帝越弱势-明朝16帝之洪武四大案(三)

流年排队 2024-04-06 21:54:33

提起明初洪武年间的四大案,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朱元璋残暴,每个大案株连了上万人。

但这是一种非常主观的认知,朱元璋作为帝王,是开国帝王,还是从乞丐一路走来的开国帝王,岂能简单的用残暴来形容。

更准确的说,应该是无情。用一句话来形容朱元璋,那就是“我之外众生平等”,这是封建王朝优秀君主必备的素质。

要说四大案,需要回到之前的话题,朱元璋怎么做到掀起大案后还能稳定政局,保证天下平稳。还是那句话,朱元璋的基本盘够硬,支持他的人始终坚定支持。

朱元璋的基本盘是卫所制下的军户,但全国军户上百万,朱元璋不可能自己直接跟上百万的军户一一对接,因此为了能更好地掌握这股庞大的力量,朱元璋实施了一套卫所制下的世禄官制度。

这套制度十分复杂,后期还在不断演化,但在洪武一朝还算稳定,变化不大。

《太祖实录》中记载,朱元璋“申定兵卫之政”,明确规定“凡一卫统十千户,一千户统十百户,百户领总旗二,总旗领小旗五,小旗领军十,皆有实数。”

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个卫所,最高的职务是卫所的镇抚,设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中层是正(副)千户、百户、试百户,试百户以下的总旗官、小旗官是卫所最基层的武职。

从指挥使到百户,都是入品的官职,是明朝正儿八经的武将序列,试百户和以下的总旗官、小旗官不入品,但也算武职,能吃上一份皇粮。

明初开国,朱元璋把卫所制下入品的官职封赏给了军中的有功将士或是他们的子嗣,入品的官职可以世袭,即所谓世禄官。也就是说,一个千户官,他死后,只要他的儿子中有一个能通过朝廷的考核,就能顺利承袭父亲的武职。

明朝卫所将领

举个非常有名的例子,抗倭大将戚继光,起步就是登州卫的指挥佥事。这个官职怎么来的?戚继光的先祖戚祥,早年加入朱元璋军中,后在远征云南战斗中阵亡。戚祥的牺牲,给儿子戚斌换来世袭武职,就是戚继光起步的登州卫指挥佥事。

戚祥在明初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武官,他能在历史上留名,全靠有个优秀的后辈戚继光。

所以说,朱元璋对功臣苛刻吗?

一点都不苛刻,甚至是过于好了。从戚祥到戚继光,六代人,从三品的指挥佥事能稳稳当当的传下来,是戚家代代出能人吗?不是,是朱元璋制定的卫所世禄官制度保证了他们的利益。

不是只有顶尖的那几个勋贵才是功臣,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整个集团都是功臣。去掉最顶尖的勋贵和连苦劳都捞不上的将领,绝大多数的功臣都得到了自己应得的奖赏,卫所的世禄官保证了他们世世代代的富贵。

因此可以这样讲,卫所的军户是朱元璋强大的基本盘,卫所的世禄官是朱元璋最坚定的支持者。朱元璋依靠着世禄官们控制和调动军户这股庞大的力量,怎能不强势!

先说“空印案”。

洪武九年,朱元璋在考核朝廷户部钱粮事时,敏锐的发现了大量空白的公务文书盖上官印,继而追查发现,所谓空印,便是在文书上预先盖上印章,需要用时再填上具体内容。

空印文书

空印一事,在管理粗疏的元朝是司空见惯的事,到了明朝,虽然改朝换代,但做官的还是元朝的那一批人,没人把空印当回事。或者也可以这么说,皇帝虽然换了,文官还是那批人,在元朝怎么钻空子,到了明朝还是继续这么干。

朱元璋怒了,空印这么大的漏子就发生在自己眼皮底下,天知道中间有多少官员利用空印为自己牟利。于是下令,主印官员处死,副手及以下杖一百充军。

注意啊,朱元璋只杀了主印官员,剩下的人是充军。也就是说,整个空印案,最多死几百人,剩下被株连的人是流放,流放到人口稀疏的地方补充人口。

有一种说法是空印案连坐被杀七到八万人,这个说法,我的看法是根本不成立。明初开国时,各地急缺人口,老朱怎么可能杀这么多人,太愚蠢了!

要知道,洪武十四年,北方最大的移民输出地山西总人口数为403.04万人,移民接收地河南人口数为189.1万人,河北人口数为189.3万人,这还是朱元璋多年休养生息和不断移民的结果。

洪武移民

刚开国就杀掉一个布政使司二十分之一的人口,朱元璋是嫌自己的皇位坐得太稳了,故意制造点难度?显然是不可能的。

除此以外,按照明初的官制,整个天下的官吏总数不会超过2万人。七到八万人是把整个洪武朝三十一年间的官员全给干掉了吗?

在空印案中,还有一件事非常有名,就是郑士利的上书。

郑士利没有官身,但他有个哥哥郑士元,是洪武三年科举的进士,官至湖广按察使佥事,受到了空印案的冲击。

郑士利的上书,在郑士元出狱后,到了朱元璋的手上。

上书主要说了四点:一是空印,非一纸一印,是骑缝印,每张纸上的印迹都不同,奸滑小吏们无法钻空子;二是空印是权宜之计,由来已久,各省到户部核定钱粮数目,路途遥远,若有差错,来回需一年之久,耽误正事;三是定罪需有法可依,朝廷没有空印相关的法律,皇帝你直接动手抓人,不讲法律啊;四是朝廷培养一个官员不容易,要珍惜爱护,不能跟对待韭菜一样,说割就割……

朱元璋看了郑士利的上书,心中大怒,这是在糊弄傻子啊。

郑士利的上书,偷换概念,转移视线,维护士大夫的意思都不遮掩一下,明明白白的告诉朱元璋,空印怎么了?蒙古人手上都不管,你管啥。空印要出问题,也是那些不入流的奸滑小吏们搞鬼,关我们士大夫什么事。士大夫辛辛苦苦读书,出来做官,是给你朱元璋面子。

朱元璋警惕了,大明开国都快十年了,这十年时间郑士利在干嘛?为何皇帝捅破了空印的事情才出来上书,早干嘛去了!郑士利的上书,背后肯定有人推动,说不定就是朝堂上的某个文官,亦或是某个民间大儒。

然而,朱元璋并没有查出来郑士利的幕后主使,但他也没有处死郑士利,而是把郑士利和他兄长郑士元流放了。

郑士利只是个被推到前台的小卒子,朱元璋真正要对付的是他背后的敌人,即前元遗留的官僚集团和地方士族。

空印案没有结束,一直持续到郭恒案的爆发。这中间发生的一系列事情,促使朱元璋开展了大规模的遍及全国的大清查。

0 阅读:19

流年排队

简介:爱好技术,喜欢写作,分享技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