祸害”我国数千年,在农村祸害无穷人人喊打,为何如今销声匿迹

徐华说过去 2024-04-28 05:38:21

«——【·前言·】——»

蝗虫啃食庄稼,这曾是中国农村上千年来的"永恒噩梦"。只要这些小小的飞虫成群结队,它们便能将绿油油的麦田掩盖成一望无垠的"黄皮地",整个村子的春耕秋收就会全部化为乌有。

蝗虫之所以成为中国农村数千年来赖以生存的梦魇,正是因为先人们无计可施,那么,为啥现在蝗虫却在我国销声匿迹了呢?

«——【·凶悍的蝗虫·】——»

根据史料记载,早在西汉时期的农书《氾胜篇》中,就详细描绘了蝗虫大军突袭时惊心动魄的情景:"蔽日无光,飞鸣震动,入户攘室。"可见古人对蝗虫带来的浩劫,无不心有余悸。

然而,尽管上下千古文献中都流传着蝗虫带来的惨状描述,古人们除了徒手捕杀、火攻蝗窝等粗放做法外,真正对付蝗虫的办法却寥寥无几。

究其原因,正是因为他们受科技水平所限,对蝗虫生理习性的认知实在太过肤浅。

蝗虫固然体型微小,但它们的生存发展规律却十分复杂。从卵到幼虫,再度过幼虫期形成成虫,其间经历各种环节,环环相扣、精密高效。如果不搞清其中的门道,则就算暂时将蝗虫赶尽杀绝,迟早也会卷土重来。

正是由于上古先民们缺乏足够的科学知识,蝗虫才得以长期在中华大地上痛快驰骋上千年之久,始终无法被根治。

即使有些朝代派出军队焚薮驱蝗,只不过是一种权宜之计,远远算不上根本解决之道。因此,要想找到根治蝗虫的良方,需要更加深入地解开蝗虫生存发展规律的奥秘。

«——【·科学家的努力·】——»

新中国成立后,这一千年难题终于被破解。1953年,一支以马世骏、顾之楦等老一辈动物学家为领军人物的蝗虫研究队伍被组建起来,开启了对蝗虫的系统性调查研究。

七老八十的马世骏常年奔走在蝗虫受灾村镇,详细记录蝗虫的迁徙路线、习性,甚至连蝗虫卵离心时的响动都被他录音下来,从中不断积累经验。

历经多年的努力和大量资料的梳理汇总,这支队伍终于理清了蝗虫在我国分布状况和繁衍规律。

他们发现,蝗虫的卵主要集中分布在长江中下游湿地和滩涂地带,十分适合其孵化和滋生。只要将这些重点区域的孕育环境彻底清理干净,就可以从根子上切断蝗虫生存链条。

有了这些科学发现为指导,政府立即采取主动还击之策,集中力量扫清一些滋生蝗虫的洼地和沼泽。

大批先进农业机械被投入作战,飞机遥遥洒下生物农药,精准打击那些藏匿的蝗虫卵。不久,曾被视为顽疾的蝗虫就在这场攻坚战中节节败退,村村落落从此远离了它们的侵扰。

就在上世纪90年代,许村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后一次的大规模蝗灾。"那之后,村里再也没有出现过蝗虫了!"村里一位老人说,80多岁的他见证了整个村从忧患重重到重拾希望的过程。

事实上,我国将蝗虫从"绝症"成功化解为"小毛病"的不仅仅是一次科研上的胜利,更是一次人类驯服大自然的伟大尝试。

«——【·顽强的斗争·】——»

蝗虫是地球上生存时间最长的物种之一,在漫长的进化岁月里,自然将其雕琢得如钢铁般顽强.

更可怕的是,蝗虫还拥有惊人的繁衍能力。据专家介绍,一只雌性成虫一生可以产卵300多粒,如果有百分之一的卵能够幸存,那一年的下一代就会达到3000万只之多。

它们在生存面前的顽强程度,实在令人敬佩不已。

面对这样一个强大的对手,人类当然需要掌握非凡的科学力量,才能赢得最终胜利。对马世骏来说,破解蝗虫之谜就是他毕生追求的目标。

作为中国蝗虫研究的开拓者,马老汇集了一批学生,组成我国第一支专门研究蝗虫的科学小分队。

他们长年深入田间地头,跋山涉水追查蝗虫的迹踪。无论是清晨的虫卵孵化,还是午后的幼虫集结,抑或是入夜的成虫越冬,马老和团队无一不详细记录。

许多独特的调查细节,被马老镌刻在心,也留存在他们的田野手记里。

除了外出考察,实验室里同样是忙碌不停的研究场景。马老常常带领学生们挑灯夜战,反复观察、测试各种理论假设。

几十年如一日,这些老一辈学者用执着的学习劲头感染着年轻人。

经过多年持之以恒的探索和实验,马世骏终于在1953年突破了重大发现:蝗虫在我国分布的主要区域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当地的湿地环境,正是蝗虫卵最佳的孵化之地。

一旦将这些"蝗虫温床"彻底断绝,就可以切断它们的生存链条。

这一发现无疑为最终战胜蝗虫指明了方向。自此,中国政府开始了声势浩大的"剿蝗绿色行动",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全国范围展开鲜有先例的清剿战役。

军车辆辆开进长江沿岸,飞机遍布长空燃放生物农药。在薰烟弥漫中,成千上万只蝗虫翩翩坠地。

而驻扎在地面的工作队日夜不停,把附近所有可能孕育蝗虫卵的地方彻底翻修一新。就这样,经过近几十年不懈努力,蝗患终于在全国范围内基本被扑灭。

对于农民来说,根治蝗虫无疑是一个重大喜讯,因为这意味着劳作的成果终于不会再像从前那样大面积被蚕食一空。在蝗虫肆虐时期,那可真是一种痛苦绝望的处境。

每逢蝗虫现身,整个村子几乎都要陷入一片恐慌,那些铺天盖地的小虫,啃食力之强劲,超乎任何想象。好在现在已经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但曾经那些惊心动魄的往事却让经历过的每个人的记忆都久久无法释怀。

«——【·结语·】——»

现如今,经过深入研究发现,蝗虫固然是农业祸患,却也蕴藏着不少宝贵的生物资源。比如,人类可以利用蝗虫的营养价值,将其作为动物饲料添加剂或者绿色保健食材,从中获得丰富的蛋白质等有益营养。

此外,蝗虫的某些身体部位,还包含一些对人体有益的特殊物质。早在数千年前,中国的医药文献中就记载着利用蝗虫的不同器官入药的方子。

如今,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类正在重新发现和利用这些珍贵资源。展望未来,或许有一天通过基因工程等尖端手段,我们甚至可以"驯服"这种生命形态,使之从祸害变成造福人类的新宠。

无论如何,要从根本上消弭国家遭受蝗灾的隐患,最根本的办法就是不断强化科研实力、探索更全面的防治之道。

信息来源:

蝗虫危害中国数千年,为何短短几十年便在中国“销声匿迹”?——中国经营报

0 阅读:0

徐华说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