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上的“扩大阵营”与“排除异己”

石中毛 2024-04-10 15:50:51

假如一个党内、一个政府内、一个国家内,别人的观点和自己不一样、而且反对自己,该怎么办?

许多人瞬间想到:把他们“排除掉”。历史上的事实,也确是如此,这种现象被叫做“排除异己”。

但是,这种“排除异己”并不能解决问题,表面上看,反对自己的人被排除了,但是,外部的共同敌人被消灭后,内部就发生分化,又会产生不同的观点、出现许多新的敌人。

于是,再一次“排除异己”;结果,过了一段时间,内部又发生分化,又产生不同的观点、敌人;接着,又一次“排除异己”······

就是这样一个“恶性循环”,最后,只剩下个“光杆司令”、“孤家寡人”,说不定连自己也要“排除掉”、自己反对自己。

所以,“排除异己”这种政治行为,是最错误的、最愚昧的方式,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而是应该“扩大阵营”,反其道而行之。

假如党内有反对自己的人,不仅不排除他们、仍把他们留在党内,还把更激进、更激烈的人、政治派别“引进来”、让他们存在,这就是“扩大阵营”。

“阵营”扩大后,以前反对自己的人,反而不反对自己了,因为自己不再是他们的敌人、他们有了新的敌人、更重要的敌人。

这样“扩大阵营”,既解决了矛盾,又实现了人格道德的伟大、宽阔的胸怀;反之,“排斥异己”,既没有解决问题,又体现了一种“狭隘”、“容不下人”。

比如,当年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分为两派,一派是列宁为首的多数派布尔什维克,一派是少数派孟什维克。这两派“观点政见”上有分歧,互相攻击。列宁就把孟什维克“排除掉”,将党改组为“苏联共产党(布)”,从组织上、类似新成立了一个党;总算把“少数派”排除掉了,只剩下“多数派布尔什维克”。

可是,没有过了多久,“多数派布尔什维克”又发生了分化,又产生了不同政见派,又有人反对列宁。列宁感到头疼,就和他们论战、批评他们。

列宁早逝后,斯大林上台,把托洛茨基、布哈林、加米涅夫、季诺维也夫等人“杀的杀、关的关”,“排除异己”、把他们“排除掉”。

斯大林“皆大欢喜”,觉得“江山一统”了。可是,过了段时间,又产生了新的反对派,像基洛夫、米夫等等。

斯大林再“排除异己”,再进行“杀”,就那样不停地“大清洗”,直到斯大林死亡······。

斯大林死后,“死节不保”,被赫鲁晓夫“全盘否定”,尸首都被从坟墓里仍出去。

所以,“排除异己”就不如“扩大阵营”;面对“反对派”,一不打、二不骂,和他们“共存”,“团结反对自己的同志,一起工作”。

如果列宁当年不“排除”孟什维克,让他们留在党内;列宁之后的继任者,也不“排除异己”、“大清洗”,苏联的结局也许就不是后来的那样了。

具体的操作方法,是把历史上、以前的“反对派别”,把他们邀请进“阵营”里,这样,“阵营”扩大了,反对自己的人、反而不反对自己了。

当然,这样做,需要一定的“胸怀、胸襟、气度”,一般人心胸狭窄、小肚鸡肠,是无法做到这样的。

但是,青少年有“可塑性”,应该知道这个道理,把自己的心胸、气度,扩展开、修炼大,有天空海洋那样的广阔胸怀,这样,就有可能做到“扩大阵营”、而不是“排除异己”。

就算是“中老年”,也是需要“活到老,学到老”,不断把自己的格局、胸怀“扩大”。

当年在广州“大革命”时期,蒋介石排除了许崇智、汪精卫、胡汉民等,不停地“排除异己”;又打击了共产党。北伐攻下南京、武汉、上海后,又搞“四一二政变”,屠杀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

本来以为,“天下大定”;不想,又产生了“新桂系”、“西山会议派”、“汪精卫派”等等。

如果蒋介石不“清党”、“四一二政变”,一直包容共产党、继续“国共合作”,也就不会被打到台湾岛了。

所以,不要想着“排除异己”,而是不断地“扩大阵营”。让不同派别的人,加入进来,这样,反而化解了矛盾、尤其是“内部矛盾”。

就是这么个道理、类似个“定理”:

1、外部共同的敌人消灭了,内部的“内斗”就开始了。

2、有反对自己的人、有反对自己观点的人,如果“排除异己”,之后还会产生新的反对派,需要不停的排除,被人唾骂、最终失败。

3、面对“反对派”,如果能“扩大阵营”,把其它派别“引进”,原来的反对派反而不反对自己了。

许多人想的是:一统天下,容不得反对声音的存在。其实,应该胸怀广大、能包容反对派,做到“允执厥中”,就是“纳百川”、才能“成大海”。

况且,人的“思想意识”,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现在是这样的“观点”,过几年说不定是另一种“观点”,何苦要用“物理消灭”的方式,排除“政敌”。

从另一个角度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一个观点,既然存在,肯定有其合理之处。

所以,“包容”、“兼容”、“并包”、“共存”、“共生”,才是至关重要的;这既是一种修为、胸襟、道德、道义,也是一种“大智慧”、“大智谋”。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