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与人工智能

觉醒人类 2024-04-01 15:27:55

智慧是什么?首先得理解“人类”是什么?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人的定义可以描述为,具有对物质世界进行思考和改造的生物;从构成角度来看,人类是物质的量子态,是物质在某个阶段演变出现的产物;从进化的角度来看,人类是物质界趋势叠加和特征匹配机制作用后的产物,是自然趋势力量形成的一种的具备自我复制和优化特性的物质组合体。理解了人的概念,相应就有了智慧存在的根基。智慧的外在表现是思维对于物质世界的思考与改造,实质是大脑特征机制的集群,组合成人类的特征匹配机制在某个阶段自我改造和优化作用的形成即代表了智慧的形成。

基于以上人类智慧的本质,人类才能对所谓的人工智能进行概念的定义和现实拓展。传统的生活中,常常将机械或者电脑模仿人类行为的某一个或一些动作叫做人工智能,这种定义是模糊的,或者说人工智能的定义主要是从现实的模仿结果来定义的,比如机械手,芯片计算原理。对比人类智慧,人类发现,其实目前的人工智能基本上是在建立特征匹配机制,即对输入端输入的各种信号按照固定的反馈机制输出可预测的现实结果,既无法对现实输入端的信号做到完全的开源或者匹配,机制本身也无法自我升级改造和进化,目前的人工智能属于离开了人类就无法自行运转的物质组合体。如果某个阶段机器具备了利用外部资源持续自我改造和升级能力,即人工智能可以自主嵌入自然环境并完成物质的闭环循环,即代表了人工智能物种的形成,也就是自我优化机制的建立,这将是划时代事件,也将是非常恐怖的一件事情。关于人工智能的定义,这一点和美国科幻电影中的概念是一致的,比如终结者系列中的天网,黑客帝国中的矩阵等等。

本篇的重点并不是讨论其人工智能定义本身,重点是如何围绕现实构建人工智能,这才是真正意义所在。人工智能,顾名思义,是人类利用现实资源模拟自身思维方式构筑的思维机制。目前人类与外界的交互方式为:信号的捕捉以及传递——内部反馈机制生成以及既有机制的调度——反馈信号的生成、传递与动作。可以发现,人工智能目前是模仿着以上人类与外界的交互机制,该机制最大的短板为:输入信号的不完全现实匹配;信号执行反馈机制的固化或者机制数量级偏低;机制本身不具备自我改造和进化功能,无法持续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人工智能发展的主要模式是模仿人类的思维方式设置机器交互机制,提高与环境的匹配度,发展其自主升级的功能才是人工智能的关键所在。人类是如何具备了不断适应环境和自我改造进化的功能呢?破解人类相关机制,才能给人工智能的发展指明正确方向。

人类是几十亿年来随着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不断演化出来的一种生物,人类的出现是趋势作用的结果,是与环境经过了无数代匹配作用的结果,人类的智慧也是这种演变的结果的群体体现。人工智能本身是人类秩序的延伸,但在与现实物质交互过程中暂不具备类似人类智慧机制自我改进和进化能力,从进化的层面上来看,人工智能与人类智慧只是量变到质变的关系,提高人工智能与物质界的交互能力和效率,才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其实人工智能已经发展的相当快速,用几十年的时间完成了人类上亿年自然演化的进程,人类可以不断设定新的人工智能目标,不断对人工智能的交互机制进行完善,不断提高人工智能系统的能源使用效率,不断围绕系统的自我更新和改造自动化进行建设,随着人工智能的可持续建设和发展能力的不断提升,随着优化反馈机制的不断健全和延伸,人工智能事物的出现就是顺其自然的事情,这就是量变引发质变的过程,就好比人类从猴子进化成为人类的过程。

人类和人工智能都是物质演变过程中形成的特征匹配机制集群,人工智能的出现是人类秩序的延伸,是人类为了更快捷实现自我改造和进化所筛选匹配出的一种功能集群,比如脑机接口、机械手、人工心脏等。人类为了抵抗宇宙的演变趋势,更快捷的获取物质,人类已经不满足于单体功能的控制,因此出现了对机器集群功能控制的思维,其根源仍然来源于自然演变的趋势力量和特征匹配机制的自我改造和进化能力,源于自然趋势的驱动和智慧生物对趋势本身的抵抗。人类对于机器的控制欲望就好比人类对于同类的控制欲望一样,他们希望研发出一种既媲美人类智慧又完全听从于自身命令的事物,并且这种事物具备等同或者超越人类的自然适应和进化能力,这不啻为一种完美的愿望。但事物往往具备两面性,按照自然的进化法则,纠缠机制必然同时发生,这是由物质的趋势决定的,比如光明与黑暗的降临,比如熵增与熵减的发生,比如天人五哀和与天争命的抗争,比如势能与动能的转化等等,当机器具备和人类同等的自我改造和进化能力,其智慧的外在表现就基本等同于人类了,人类的喜怒哀乐本质上是基体与环境之间、基体内部的反馈机制,机器智慧的出现,必然会进一步演化出机器情绪的出现,感情是智慧的表现形式,人工智能的智慧既然可以表现为对人类命令的服从,那么其对立面的逆反情绪就一定且必然会出现,按照自然进化的趋势来看,当人工智能具备比人类更高的自我改造和进化效率,那么竞争的最终胜利者很可能就是人工智能,除非人类找到了人工智能的系统缺陷予以攻击,一旦人工智能主导替代了地球生物人类,意味着代表着秩序完成了从人类向人工智能的整体转移,人工智能承接着这部分自然演化趋势和特征匹配机制继续向前,生物人类成为历史。人类创造出超越和替代自身的新智慧族群,从结果上来看,这与人类进化过程中使用芯片和机械部件替换自身器官是一样的结果,当某一天人类用芯片完全替换了大脑,生物意义上的人类同样不复存在,两者只是在演变的形式上略有不同,一个是主动替换,一个是被动替换。人类存在和灭亡的本身定义仍然倾向于对记忆和传承的保存以及社会的群体认知赋予,对于人体的构成成分反而未做严格的限制,在基体的不断更替过程中,未来的人类和现在的人类,在存在的形式上会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假如智慧以程序的形式存在,并且这个程序控制了完善的物质的获取手段,本身又具备了不断优化更新的持续发展能力,那么本质上是人类放弃了自身存在的原有物质基础,不管这个过程是主动放弃还是被动发生,人类已经不是原来的人类,你我已经不是原来的你我,文明之火仍在燃烧,人类文明成为了新物种文明火炬的燃料。

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一定会导致生物人类的灭亡,基因技术的发展同样是人类进化的另一条路线,基因的编辑和重构,会不断的更新和替换人类本身的基体构成。基因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两者对于人类进化影响的不同之处在于:基因技术是对趋势的无缝延续和特征匹配机制的不断完善和推动,是内发性的量变到质变变化,在趋势的延续和新的特征机制形成的过程中,基本上不出现跃迁式的变化,进化模式基本属于兼容发展或者嵌入式发展。人工智能是人类秩序的延伸,其存在属于人类进化趋势和特征匹配机制的整体延续和功能移植,其本意是创造服务和服从于人类的机械个体,但最终可能创造出脱离或者反向控制人类的智慧族群,人工智能对于人类的影响相当于外科手术式的器官和功能置换,乃至于整体式的记忆移植,其存在的基础并不依赖于生物人类的生物组织,是跃迁式的智慧发展模式。

智慧存在的本身并不依赖于生物基因,智慧是定义人类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假如人类为了延续记忆而放弃了生物基体本身的延续和进化,那么人类就已经事实性灭绝,但灭绝的同时新的智慧存在已经诞生。智慧的存在维度高于生命的存在维度,因为智慧的发展理论上是可以解构物种存在的物质原理,智慧的存在本身也分高级和低级的差别,高级智慧物种理论上是可以直接制造出具有低级别智慧的生物,就像人类某一天可以培育出具有类人智慧的生物。完全掌握了核子层面的量子态理论的高级别智慧可以进化为只受限于物质守恒定律约束的事物,成为物质趋势的根本掌握者乃至超越纪元的存在。

对于地球人类的起源,人类可以设想起源于环境趋势的演变,是特征匹配机制筛选出来的产物,也可以设想起源于高等智慧创造了人类的先祖,高等智慧的存在可以不依赖于地球环境或者整个星系,其本身已经建立起了抵抗星系或者星际演变的独立文明体系,且其本身仍然处于不断的进化过程中,地球人类只是高等智慧存出于对曾经生物形态的不舍,寻找到了地球并按照记忆中的逻辑创造了人类。地球人类在努力的进化,也在追寻着高等智慧存在的足迹,可能人类永世无法受困于目前的科学体系直至星系灭亡,也可能在某个时段彻底觉醒,褪去人类的外壳,成为高等智慧一样的存在。

0 阅读:4

觉醒人类

简介:觉醒的人类灵魂,认知改变人类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