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八号迎重大改变,飞船“充放电不规律”,换电池,能量更高

环球科学猫 2023-11-08 15:40:45

中国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任务发射之后,神舟十八号的飞船居然迎来了重大改变,这个改变又是我国航天前进的重要一步。

所以,此前我给大家说过,那就是中国在进行载人飞船研究,或者整个中国空间站执行任务的过程之中,都会采取不断创新的脚步,实现我国在技术方面的成就。

而对于神舟十八号来说,在我国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任务发射以后,它就处于“救援待命”状态,但是关于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重大的改变,也迎来了不少人的热议,到底如何改变了?下面就一步一步地看看。

神舟十七号发射!神舟十八号“救援待命”中

没错,中国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已经发射了,并且三位航天员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已经中国空间站执行任务,同时,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也进入了“救援待命”的状态。

为什么是“救援待命”中呢?其实原因非常简单,我国载人飞船是“发一备一”滚动备份的模式,在发射一艘载人飞船,另一艘就在酒泉进入待命状态,一旦出现突发状况,待命状态的飞船就能及时实施应急救援发射,实现太空救援。

说白了,就是为航天员们主打“安全”策略,一切都是为了航天员着想,这就是原因。

在我国神舟十七号任务的时候,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就处于待命救援中,在没有遇到问题的时候,这一艘“待命飞船”就进入下一次任务的发射之中。

所以,其实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就是属于“神舟十六号任务的久待命救援飞船”,那么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也就是执行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任务的“救援待命飞船”了。

反正,这种滚动模式之下的飞船轮换,也是未来我国主要方向。

而且,也期待每一次执行这样的任务,因为此前国际空间站也遇到了飞船问题,上面的航天员无法返回,结果需要在地面重新发射一艘飞船接人的时候,他们就没有。

所以,只能让航天员继续在空间站之中待着,等待地面的飞船研制好了,再次发射进入太空之中,然后将上面应该返回的航天员接回来,这件事情就解决了。

然而,如果中国空间站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就不用让航天员等待,直接发射就行,这就是事先准备,与事后准备的好处。

虽然大家都相信中国航天实力很强,不会遇到这些问题,但是这些都是确保永久性“安全”的东西,无论是用得上,还是用不上,事先准备,想到一切问题,这的确是好很多,只能说大家不要多想就行。

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重大改变,到底是什么?

没错,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之后,我国神舟十八号又迎来了一个转折点,有一次重大的改变,这主要是在电池上。

在神舟十七号发射之后,对于镉镍蓄电池的运用,也就结束了,所以,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在这方面进行了改变。

当然,并不是说,镉镍电池就不好了,作为中国载人飞船重要的镉镍电池,它从出现以来,为我国神舟飞船“服务”16次。

镉镍蓄电池的高安全、高可靠特质,尤其是其良好的耐过充、耐过放性能,非常适合在神舟飞船这种高安全要求的环境中使用,所以,你要是说镉镍电池不好,那肯定是错误的想法。

之所以要进行更换,这主要是我国考虑到了新的电磁运用,并且考虑到了未来载人飞船的方向,策略上的改变。

按照披露的情况来看,当中国的神舟载人飞船停靠在空间站前向或径向接口的时候,会遇到严重的遮挡。

在接受空间站并网供电的时候,镉镍蓄电池会面临“充放电不规律”或“不充不放长期搁置”等复杂情况,而镉镍蓄电池固有的“记忆效应”,也会影响其发挥最大能动性,所以,要更换。

而且最为关键的是,新电池的运用价值变高了,随着长寿命大容量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得到广泛验证,能量更高的锂离子蓄电池也成为了我国神舟飞船更换的目标。

而且锂离子电池具有电压高、比能量大、循环寿命长、安全性能好、快速充电等特点。

所以,我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确保更好的产品运用,那必然也是在航天领域上的一次突破。

所以,期待能够稳定运行在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上,重大改变能够实现我国载人飞船的进一步能力升级,这就是大概的情况。

扩展阅读:期待神舟十七号航天员历史性突破

的确,对于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任务来说,在他们任务之中有一次历史性突破时刻,这个任务是我国首次执行,那就是——由于空间碎片日益增多,长期运行航天器受到空间微小颗粒撞击的情况在所难免。

前期检查发现,中国空间站太阳翼也多次受到空间微小颗粒的撞击,造成轻微的损伤,虽然说,在检查的过程之中,中国空间站各项功能、性能指标均满足要求,没有受到影响。

但是从面向空间站长期运行、验证技术能力考虑,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将通过出舱活动进行舱外试验性维修,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会将舱外活动的能力和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所以,非常期待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们,能够在这一次的任务之中,实现大突破,为未来我国空间站扩展——从三舱位升级到六舱位之后进行铺垫。

因为在扩大之后,我国可能会面对更大的太空微粒影响,那么修复太阳翼的时间可能会更多。

而在这一次首次的技术“实战”提升过程之中,也必然希望三位航天员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在执行的过程之中,实现更大的突破,创造出更高的价值。

所以,这一次历史性突破事件,真的是令人有点期待,这个任务可以说比直接性的太空出舱任务来说,难度是大大提升,看看我国航天员如何在太空行走的过程之中,完成我国空间站建设以来,史上最难的任务。

7 阅读:1932
评论列表

环球科学猫

简介:用眼睛看科学,用科学的思维看世界(原创内容禁止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