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青山多妩媚:唐宋文人的青山意象

喊一声司马再见 2023-03-05 15:40:57
引言

孔子早在两千多年之前就说过那句“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屈原也曾在山林之间畅游之际合唱到“望北山而流涕兮,临流水而太息”。

不论是孔子、屈原、秦观、王维,还是欧阳修,都用了大量笔墨来描写青山,他们依据自己内心的情感,给青山赋予了诸多不一样的特性。

在中国文人群体中,既有歌颂山水自然的诗人,也有借山水来表达壮志未酬的诗人,更有通过青山来描写自己隐逸之心的诗人。

透过青山,我们能够看到辛弃疾的忧虑,透过青山,我们能够看到李白的洒脱,透过青山,我们能够看到王维的渴望,透过青山,我们能够看到苏东坡的惆怅。

如今千年已过,那挺立的青山已然成为了文人墨客借以栖息身心的家园。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诗人们之所以喜爱青山,是因为青山所代表着旷达身影,是因为青山亘古不改,也是因为青山婀娜多姿,缠绵至极。

青山可以是缠绵哀婉的,可以是《汉乐府》中的“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青山可以是坚毅的,可以是曹操观沧海时的万丈豪情。

青山可以是悠然的,可以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

青山也可以是仙气飘飘的,它可以是李白的“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青山所指的是长满绿色植物的山,给人以沉稳、幽静、亲切的感觉。

由于青山不易崩塌,能留存千百年而不变,所以青山的身上一直带有万古长存的含义。

青山不仅是一种空间上的形象,更饱含着时间稳定的意义,诗人们拿青山做参照物之时,可以畅游古今,对历史进行反思。

青山对诗人来说既是一个坐标,也是一个具体的形象,它能够让曹操叹惋,能够让苏轼怀古。

《临江仙》中说到:“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谈笑中”。

无论历史如何更迭朝代怎样变幻,英雄创造过多少不朽功勋,属于他们的时代终将过去。

与浩瀚的大海相比,与高耸的青山相比,人显得那般渺小。

古人站在青山之前,既可通过青山抒发情意,也可以透过这穿越时空的庞然大物参透历史玄机,体悟自然妙理,因此古代的文人墨客也常常会约在青山之中饮酒谈笑。

青山的宽广为诗人提供了巨大的安全感,青山的胸怀能让人暂时忘却痛苦,看淡得失,青山的沉稳也寄予了游子无比亲切的感觉。

中国是小农经济国家,在过去的几千年中,人们都以农业耕种为重,所以中国人安于守土,不愿迁徙,对于故乡有着很深的眷恋之情。

而从人与青山的关系来看,青山却是人类居住环境中最恒定的存在,因此孤山的形象也是无数游子心中抹不去的印记。

例如谢朓在《游东田》中所写的:“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就描写了他对故乡的思念。

青山对于远在外地的游子来说意义非凡,当年唐朝安史之乱平定后,无数诗人携手回到故乡。

再次见到故国的青山,感慨万分,留下了“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这样的名句。

青山本无情,但是人们却可以赋予它绵绵情意,由于青山静谧,有着隐居之意,因此有不少文人将青山视为“隐逸”的代表词。

可是在《汉乐府》中,青山却被赋予了另外一层缠绵的色彩。

不论是“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还是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都写出了青山的别样之美。

高大、恒久、威猛、宽广是青山的特色,也是古代文人永远避不开的重要意象。

青山既是生活家园,也是精神家园

王维被称之为“诗佛”,他对于佛家的禅宗思想颇为精通,透过他的诗,我们能够看到青山的另一种美,能够感受到“轻风穿过竹林”的轻快和洒脱。

王维在世之时,曾用了大量笔墨来描写青山和空山,对于他来说,山林就是他的精神家园和他的毕生追求。

花鸟虫鱼、山川水木本无情感,但是人却能够将自身的情感赋予在他们身上,使得这些物体成为独一无二的意象,独一无二的情感符号。

王维笔下的青山就好像是世外桃源一般美好。

正如朱光潜所言“自然与艺术媾和,能够在实际的世界上建立另外一个宇宙”,青山就是王维所建立的另一个宇宙。

王维的经历与唐朝诸多诗人的经历相同,他曾经产生过入仕做官的想法,但是他却没有如愿以偿,他最终在品味佛法的过程中找到了人生的真趣。

不论是还是“青山横苍林,赤日团平陆”,还是“忍别青山去,其如绿水何?”都写出了他对青山的热爱。

那山间明月,朗朗清风,好像能够抚平王维心中的伤痛,带他走向另外一个世界。

唐宋诗人尤其喜爱用托物言志,融情于景的手法写诗作词,王维也不例外。

王维将他的精神家园和生活家园诉诸于青山之上,写出了诸多比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空灵诗篇,给青山笼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王维喜爱青山,也喜爱在青山中生活,他在青山中畅游之时,能够远离黑暗的社会和坎坷的前途,他在博大的青山之中,能够短暂的忘记烦恼,享受片刻的宁静。

慢慢地,王维对青山的热爱也映射到了后世不少热爱自然的文人身上。

不论是道家还是佛家,都崇尚自然,自然既能为人创造一个与世无争的自由环境。

而且还能给人以独一无二的感受,因此自王维之后,古代文人对青山的追捧又被抬高到了另外一个高度。

青山是辛弃疾笔下的豪迈和壮志

不同的社会环境给予了诗人不同的审美趋向,也使得青山的形象多有不同,王维生于唐朝,他有条件、有能力追逐自我,感受山水之美。

但是辛弃疾却截然相反,辛弃疾生活在南宋,南宋经历了靖康之耻,经历了国破家亡,南宋诗人的文风普遍比较悲壮。

辛弃疾登上青山,所看到的不仅是故乡、是山林、是自然,更是心中的壮志未酬。

南宋的社会环境造就了一大批力挽狂澜的英雄,一大批善写青山的文人墨客。

他们无法通过自己的能力改变社会,击退外敌,只能通过外物表达自己入仕的思想和兼济天下的壮志。

辛弃疾是一个非常纠结的人,他的纠结同样体现在了他对青山的描写上。

一方面,他想学陶渊明,在山林之间遨游,享受生活。

正如他在《洞仙歌》中所说“待学渊明,更手种,门前五柳”。

但是另一方面,辛弃疾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他本人有着非常迫切的入仕思想,他想通过入朝为官,建功立业,用自己的双手保卫自己的国家。

因此他在抑郁不得志的时候,也经常会登上高山,傲啸山林,感慨自己仕途的坎坷和怀才不遇的难过。

正如王维笔下的青山一般,辛弃疾笔下的青山亦是他的知己。

诚如他在《贺新郎》中所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在他的笔下,青山成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灵物,他能够通过诗词与青山呼吸相应,心灵相通。

在辛弃疾的笔下,青山既是满怀壮志的军人,也是善解人意的女子。

既如《临江仙》中“小山眉样翠,秋水镜般明”所写的一般,有着秀美的容颜,又如《满江红》中所写的“还得记,眉来眼去,水光山色”一般,深情款款。

辛弃疾是宋朝豪放派诗人的代表,他笔下描写了大量与青山有关的意象。

在他的心中,青山已然人格化,他已通过诗词达到了人与山契合的优美境界,他的这一境界也感染着无数豪放派诗人。

不过借助青山抒怀,并不是辛弃疾的最高追求,通过他的诗,此我们可以看出他迫切的想通过游览山水,体悟自然之妙和人生之理。

他想通过与自然的相处和个人的体悟,触碰到人生的真理。

例如“却怪青山能巧!故尔横看成岭!转面已成峰" 就形象地传达了他的审美理性。

辛弃疾所创立的这些与青山有关的诗词对南宋的文化、对南宋文人的心态,以及对当时文坛的风潮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巍峨青山使得南宋文人形成了强大的文化认同感,青山能够载着他们的愁绪穿越历史长河,显现在今人的面前。

如今,那些描写青山的古代诗人都已远去,但是他们的心境、他们的审美、他们的文风却穿越千年,依旧为大家所津津乐道。

参考资料:

1.《洞仙歌》

2.《辛弃疾诗集》

3.《王维诗集》

0 阅读:18

喊一声司马再见

简介:感谢各位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