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一丹:妈妈的生死观

长江新世纪 2024-05-11 15:16:19

摘自《床前明月光》敬一丹

妈妈爸爸的身边,有两个特殊的箱子。

父母的晚年,过着候鸟生活:到了冬天,就从老家哈尔滨飞到三亚,在那无冬的常绿之地温暖生活几个月;开春了,再飞到北京;等到天热了,再飞回东北。

每次远行,在大大小小的行李里,必有两个特殊的箱子,那里面装着“寿衣”。

妈妈70多岁的时候,就开始为自己准备寿衣了。最初,知道她在做着这样的准备,我有些不以为然:妈妈这么健康,怎么就要做这样的准备呢?

妈妈告诉我,她就是想趁自己健康、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做这样的准备。告别人世的时候,穿什么样的衣服,她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妈妈准备的是她穿过的警服。妈妈也给爸爸做了这样的准备,那是一套检察官服,也是爸爸曾经穿过的。内衣外衣一应俱全,分别摆在两只皮箱里。

妈妈笑着说:“收拾好了,也省得到时候让儿女们抓瞎。”妈妈自己从容,也不愿看到儿女手忙脚乱的样子,更不愿给人添麻烦,哪怕是儿女。

妈妈走到哪里,就把这两只皮箱带到哪里。妈妈坚持,晚年了,什么都可能发生,随时都可能发生,她正视一个现实:人在老去,终究会走到终点。与生命告别,要有从容的准备。

儿女们都知道,那两只箱子装的是妈妈爸爸的“告别”之物,但那时,我有意回避,不想和妈妈说这个话题,妈妈提起时,我只是听着,还找别的话题岔开。对妈妈的这种准备,我曾觉得,太早了!父母还挺健康的,他们还没老。

很久以后,我才意识到,妈妈的精气神儿,使我对妈妈的身体有过于乐观的估计,没能看清她真实的身体状况。

其实,妈妈在老去的过程中已经有了更多心理准备。

妈妈在80周岁的秋天得了一场大病,严重的肺感染、心肌梗死,家人24小时陪护,一天点滴十几个小时,多种消炎药都用上了,高烧不退,这场大病使她体重降了10斤。

在病床上,妈妈一会儿昏睡一会儿醒来,她体验到在昏迷中也有清醒的时候,会想到很多与离去有关的事。昏沉之中她在想还有什么事没有做完,一想到有几件事没有做完,心里就很难受。她要给孙辈每人写一封信,准备一本相册,全家的130多本相册还没有整理完。在昏沉中她多次想到就要离开亲人,对于死亡得有更多的准备。自己的寿衣放在什么地方,儿女们也许不知道,担心他们忘记了,找不到。还想到将来火化以后不要骨灰盒,不要墓地,就把骨灰撒在儿孙不常去的山坡树林里。

病愈之后,妈妈说,我对死亡早有思想准备,是从整理家信开始的,该做的事、想做的事,抓紧时间去做,尽量做到什么时候走都行,不留下遗憾,就行。

2015年,妈妈85岁,爸爸89岁,他们郑重地写下《父母留给孩子们的话》。

儿女们:

我们越来越年迈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不行了。所以,有些话要给你们交代一下,这很自然,不要感到意外。

父母已经年迈,到了随时都可能离去的时候,留给你们最珍贵的遗产,就是你们的一奶同胞。一奶同胞会替代父母互伴终生,要格外珍惜!

感谢儿女为国尽力,业绩都好,让我们生活在欣慰、骄傲中。

感谢儿女对父母的敬爱、关怀、照顾。让父母生活在温暖、幸福中。给父母造福,让我们享受到了快乐的生活。这是很难得很幸运的晚年。

我们一旦走了,你们莫悲伤!你们心无愧!你们很幸运!父母陪伴你们这么久!我们这么大年纪,什么时候走都是喜丧!走了少磨难,是好事,喜事!节哀!过好自己的日子!

让父母体面地离去!病危时,决不,决不,决不进行无谓的抢救。让父母安详离去,尽快摆脱痛苦,就是子女最后的尽孝。不要让父母遭罪,子女受煎熬。

后事处理按照老党员标准办,按老干部处规矩办,不提任何要求。病危时就通知,他们能做好准备。决不搞任何迷信活动。

妈妈还附上老干部处的六位工作人员的电话,她生怕我们子女在事到临头时忙乱无序“抓瞎”,找不到电话。

在病床上,妈妈越来越多地谈到生命的告别。

癌、死,这些都不再是忌语。

在妈妈的微信里,留存着一些她和医生的对话。妈妈病重后,与哈医大二院的主治医生张一娜谈到安乐死。她先给医生转了一个信息,说的是国外一对老夫妻得了不治之症,他们从容不迫,告别亲友,寻求安乐死,双双走向生命尽头,平静而优雅。妈妈问医生:在中国能不能实现这种安乐死?

妈妈自己已经是重患,然而,得知我的朋友家有病人,她这样劝慰:你首先应该想开,你爱人才能想开!你作为妻子,乐观起来,他心情好,治疗效果也好!你想,如果发生地震、交通事故、心梗呢?癌症是慢性病,千万不能被癌症吓坏!乐观对待能活很多年!想开!如果提前十年得呢?不是更糟吗?现在医疗条件比头些年大不相同,要有信心!人生遇难时愁、哭,一点儿用处好处都没有,还增长病人的思想负担。愁苦毁人精神!精神一倒,全面倒啊!

进入晚年,妈妈在生日、纪念日到来时,总会把她的感言写下来,发在微信里,她想让子女们理解她的生命感悟。88岁生日前,她说:“我自己对生日越来越不当回事了。”然而生日到来时,她还是在微信群里告诉家人:

“我真庆幸能过上88岁生日。无奈,今后,老太太过年,一年不如一年,身体、精神不会比现在好,会给亲人增加麻烦,受苦受累,这虽不是我所希望的,也只能听天由命了。祝福亲人们88岁时,身体、精神状态和幸福程度都超过我。”

“无奈”这个词,妈妈很少用,这是她进入年迈阶段以后才有的表达。在状态尚好的时候,她清醒地提醒儿女:“我们不会总保持现在这样的,这是正常必然的。”

在病中,妈妈度过89岁的生日,她在微信中对孩子们说:“89岁,应该做的,想要做的,都做了。心安了,没有遗憾。”

妈妈看着床边四个儿女,最大的67岁,最小的58岁,她说:“你们这么大了还有妈,有几个妈妈能活这么久?我的儿女也需要坚强!”

直到妈妈最后的日子,我才打开那箱子。箱子一打开,我就流泪了。我细细地看了妈妈为自己做的这些准备:一件细格纹的衬衫,米色的;古铜色绸面的薄棉袄,是妈妈用手针做的,针脚均匀细密;军绿色马裤呢警服是妈妈穿过的,她坚持要选择自己穿过的警服。妈妈有条有理地准备了这一切,把衬衣、薄棉衣和警服,一件一件套好,还有黑色的布鞋、白色的袜子。

透过泪眼,我看到妈妈十几年前准备的这一切,所有的细节都很像妈妈,都很配妈妈,这是告别生命的准备。我想象妈妈当时的样子,揣摩她当时的心情,深深地理解了妈妈坦然面对生死的态度。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