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立违抗障碍:孩子行为异常的剖析

正坤智慧心理 2024-05-16 08:07:43

说起对立违抗障碍可能大家都比较陌生,那么咱们先说一个大家都熟悉的——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通常出现在青少年时期。它指的是个体在接受外界信息时,会产生与信息本身相反的反应或态度。逆反心理的产生可能与个体的自我意识、独立性、自主性等因素有关。这是书面上对逆反心理的解释,举例来说,比如对父母或老师的教导感到厌烦,不愿意听从他们的意见;对传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持怀疑或否定态度;喜欢挑战权威,追求个性和自由等。其实,逆反心理就是要自由这么简单。

我们再来看对立违抗障碍,只要看到障碍这个词,我们就能想到这是拦着我们前进道路的某些东西,它和某一种什么心理就不一样了,是一种什么心理未必就会阻碍你前行,但是障碍最起码也是个绊脚石。

按照DSM-5的诊断标准,将对立违抗障碍的症状分成了三类,反映了情感与行为的症状分类:

第一类,愤怒的/易激惹的心境。包括经常发脾气;经常是敏感的或易被惹恼的;经常是愤怒和怨恨的。

第二类,争辩/对抗的行为。包括经常与权威人士辩论,或儿童和青少年与成年人辩论;经常主动地对抗或拒绝遵守权威人士或规则的要求;经常故意惹恼他人;自己有错误或不当行为却经常指责他人。

第三类,报复。经常有怀恨的或报复性的行为。

有教养经验的朋友可能会发现,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大概2~3岁左右,会经常表现出对立行为,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立行为会越来越少。但是有些孩子的对立行为却会一直持续,从幼儿期到儿童期再到青少年期,这种对立违抗行为并没有减弱,那么这种情况就不能再简单的归类为逆反心理了。

从逆反心理和对立违抗障碍的比较我们能够看出来,对立违抗障碍比逆反心理要严重得多,逆反心理的孩子在得到想要的自由后,通常这种心理就会减弱,但是对立违抗障碍的孩子存在对人生消极悲观的想法,并且可能对他人心怀恶意。

产生对立违抗障碍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基因遗传,孩子在负责行为计划和控制的大脑系统上存在神经缺陷或父母有反社会行为史;另一个是养育环境,养育的质量对这种障碍的产生影响很大,比如家庭贫穷、父母存在虐待行为或严重忽视孩子都可能导致出现这种障碍,特别是经过寄养后再回到父母身边的孩子。

基因问题和先天缺陷都不是我们所能左右的,但是在养育质量上,父母的责任是摆脱不了的。有些父母由于种种原因,可能对孩子严重忽视,包括将孩子寄养在亲人家里;对孩子不管不顾,不知道孩子结交什么样的朋友;与孩子说话从来都是教训、嘲讽、轻视等。还有些父母会虐待、体罚孩子,包括身体和言语上的。对立违抗障碍在男孩身上的发病率是女孩的3倍,可能就是因为父母对男孩的体罚比女孩严重。

严重的对立违抗障碍可能会演化为品行障碍,甚至导致反社会型人格。因为对立违抗的孩子有可能有逃离家庭的想法,这样相同类似问题的孩子更可能成为同伴,基于同伴的认可,会更加助长对立违抗行为,甚至提供犯罪的机会。

对立违抗障碍的治疗主要还是心理和社会疗法,药物治疗只能暂时缓解症状。

0 阅读:9

正坤智慧心理

简介:专注传播心理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