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策略分析:为何城池不可绕行

石聊古事 2024-04-04 11:03:02

如今,人们习惯称呼那些吞噬了大量士兵生命的惨烈战役为“绞肉机”。例如,一战中伤亡达到70万的凡尔登战役。但随着战争机器的更迭进步,这样巨大的数字已经逐渐消失。现代战争更换了它的面貌,大规模投入兵力、相互消耗的战争似乎成为了过去。但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人们除了依靠人力和数量优势之外,几乎没有其他选择。在那个时代,许多著名的战役都可以被冠以“绞肉机”的称号。在原始的战争方式中,生命被无情地吞噬,尤其是攻城战,其造成的破坏和死亡尤为严重。这种战争的惨烈让后世的我们不禁思考:为何要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去攻占一个城池,而不能选择简单的绕过?在古代,将领们真的能够轻易地绕过眼前的城池吗?今天,我将带领大家深入了解城池在战争中的关键作用和真实地位。

在说到城池与战争的关系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城池的意义。城池中的“城”字指城墙,“池”则指护城河,是中国等东亚国家古代的军事防御建筑,后也泛指有军事防御设施的城市。因此,对古人来说,修筑一座城池时,需要抉择的不只有资源、环境等因素,军事意义同样在选址考量中占有很大比例。也就是说,一座城池的规模和军事设施的多寡,并不仅仅取决于城池的政治意义与经济价值,在古代决定这一点的,更多在于城池的军事意义。我们能够举出很多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城池,例如襄阳、汉中与徐州等等。他们虽然不是遍地流油的富庶之地,但都因其重要的战略意义,成为了古代最有价值的城池。对军队来说,面前的城池不仅仅是辉煌的战果,它们更是战争得以继续进行的通行证。

与影视剧中一马平川的攻城战不同,实际作战中,军队很少能够面对平原上光秃秃的城池。这些具有军事价值的城池,通常都建立在山地或险要地势之中,它们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阻挡大部队迅速通过难以行军的地区,占据唯一一条交通要道。军队虽然可以选择绕过这些城池,但这样做会极大增加作战的成本。行军的时间本就漫长,若绕过面前的城池,就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补给,也会影响到军队作战的士气。更别提险要之处本就地形崎岖复杂,难以通行。如果将整支军队都投入到绕行的小路上,势必会造成多余的伤亡,还要面对辎重补给无法通过的情况。而即便在平原上绕行,也是一件风险很大的事。绕过城池继续行军,交通运输线会成倍的拉长,兵员投送也跟不上,物资补给无法及时到达,更怕被敌军截杀拉长阵线的疲惫军队,选择绕过城池的另一个坏处是,这样做便相当于将整支军队投入到敌方熟悉的主场中,若是小股的先遣部队还好,但一整支军队想要自由通行却不被发现,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对将领而言,这些扼守要道的城池无一不建立在令人头疼难忍的位置,但反过来说,攻下这些城池的回报也同样丰厚。自己无法绕过这个城池,就意味着敌军也无法轻松绕过,双方在此拥有同样的条件。想要夺回此城,敌方势必也要付出惨重的代价,而这些城池常是易守难攻,往往凭借着天然地势就能阻挡敌军的一部分进攻。换成己方占领,不仅能够以一挡百,还可以为前线的作战提供后援和中继点,可谓一举两得。

但若将领无论如何都要绕过这些城池,除了前述风险之外,军队还将面临更加严重的威胁——那就是遭到敌军的夹击,陷入被包围的绝境。尽管古代的通讯手段相对落后,但各城池之间的联系并非静止和孤立。它们之间会通过多种途径保持信息的互通有无。一旦敌人察觉到军队绕城的意图,那么在攻击下一个目标时,就可能遭遇敌军的内外夹攻,甚至在尚未脱离敌方控制区域的情况下,就可能遭到彻底的围歼。此外,绕过城池所进行的军事行动,其成效通常也是微乎其微的。

我们都听过这样一句话:“擒贼先擒王”,它实际上是指挥作战时,要首先破坏敌方的指挥系统,也就是将领和一众官员。而攻占城池,则是破坏指挥系统最好的办法。如果不然,指挥系统一直存在,那么这场战役将会没有尽头。敌军没有遭受任何损伤,反而使己方变得更加疲惫,对军队来说完全是得不偿失的行为。因此,我们明白了,绕过城池是一件风险极大的事情。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聊一聊如果选择占领城池的话,军队又能获得怎样优渥的回报吧。

自古以来,人们进行战争无非是为了以暴力获取什么。抛去宗教名义进行的战争外,战争带来的都是土地、钱财与人口的增加,而作为聚居地的城池则三者兼有。可以说,如果不攻占城池,战争似乎就失去了它为数不多的意义。如果军队选择稳扎稳打,攻下面前的城池,那么这座城中的财富与人口,以及城池所控制的土地,都将收归自己所有。而这种回报并非只是象征意义上的,它对战争的继续发展能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攻城战是极端消耗军队的一类战役,在攻拔城寨后,军队已经遭受了莫大的消耗,减员情况则尤为严重。那么,被消耗的士兵要从哪里补充呢?当然是来自城中的人口。很多军队不仅会在城中征召壮丁补充兵力,有时还会大开狱门,将罪犯纳入部队之中,而攻城战中留下的俘虏也能成为兵员。对急需补充兵员的军队来说,攻城完全是件利大于弊的事。

而长途跋涉作战的军队,需要补充的并不仅仅是兵力,还有粮草和休整的时机。攻下城池后,士兵不再需要风餐露宿,短缺的粮草也能从城中得到补充,疲惫的士兵能够休息,补给线也有了中转站。大可以等待兵员的投送跟上,再继续进发。在作战中,军队的休整十分重要,它决定了士兵的士气与作战能力。因此,为了提升士气,古时很多军队都曾有过城破之后劫掠三天的口号,为的就是利用这段时间去提升军队的士气。但攻城战回报虽丰厚,将军们也不是傻子。如果可以兵不血刃,出其不意地绕过面前的城池,那么一些果敢大胆的将军还是会选择绕过城池直捣黄龙的。但这么做不仅需要胆量,更需要足够的谋略。

在直捣黄龙这件事上,中外都有出色的将领完成了耀眼的功绩。其中一位是迦太基的将领、罗马人的克星、踏雪行军的名将、西方战略之父汉尼拔。接管父亲的军权后,发誓与罗马人势不两立的汉尼拔,趁着第二次布匿战争的东风进攻罗马。面对被罗马人牢牢掌控的地中海,汉尼拔选择兵出险刃,带领大军翻越比利牛斯山,穿过高卢人的领土,在秋季到达阿尔卑斯山脉脚下,并完成了任谁看来都不可能、也不应该完成的任务。以半数军队作为代价,在冬季翻越了阿尔卑斯山,一整支军队就这样毫无征兆地空降在罗马人身后。毫无防备的远征军统帅西庇阿,此时还在忙着如何通过海路将派出去的军队运回意大利,但为时已晚。天降神兵的汉尼拔此时势头正胜,他不断追击慌张的罗马军队,使整个意大利北部的部落全部倒向迦太基阵营,并接连完成了辉煌的胜利。汉尼拔的名字甫一出世便达成了震惊西方世界的功绩。

而在遥远的明朝,朱棣也试图让自己的名字与天子等同。他试图推翻自己的侄子建文帝朱允文。摆在他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按部就班,先攻下济南,再会师南京推翻朱允文;但济南是块硬骨头,军队不仅可能遭到严重的减员,也许还会被拖进僵持状态,战争便迟迟不能结束,对自己有弊无利。因此,朱棣选择了第二条路。《明史·姚广孝传》中记载,朱棣承担了更大的风险,听从姚广孝的建议,绕开济南,直接挥师南京,并成功在关键的战役中拿到了决定性的胜利。最终,他完成了自己的宿命,成为了明朝的第三代皇帝——明成祖。

虽然我为大家举出了两个直捣黄龙的成功案例,但对古代战争来说,稳定的后勤保障和休整对取得胜利仍然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很少有将领会明知风险也要赌上军队以身犯险。因此,即使知道攻城战的惨烈,大部分将领还是会一步一个脚印的攻下面前的城池。因为承担在他们双肩上的,并不仅仅只有自己和军队,还有整个国家和人民的兴衰命运。

0 阅读:37

石聊古事

简介:更新不一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