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正之死的真正原因:不是背叛朱元璋,是威胁到朱标

太宗悦史 2024-03-22 13:50:02

01

至正二十五年,朱元璋没有通知洪都的任何一位官员,直接从南京到达洪都,这是一件相当反常的事情。

毕竟哪里有领导前来视察,却不提前告知下属的,出现这种情况,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洪都出现朱元璋掌控不了的不安定因素。

更加能说明这一点的是,当时朱元璋正在包围张士诚,而这一战对于他而言至关重要。

因为元朝末年南方的起义军排名顺序是陈友谅第一,朱元璋第二,张士诚第三。

而在此之前,他已经灭掉陈友谅,只需要再灭掉张士诚,即可以拥有与元朝掰手腕的能力。

可想而知,他当时的压力大到什么程度,但他依旧选择前往洪都。

当时的洪都到底发生了什么呢?他的亲侄子朱文正要颠覆他的统治。

当然,以他个人的条件是肯定推不倒朱元璋的,因此他选择联合其他人一同推倒朱元璋,这个其他人就是张士诚。

毕竟当时只有一个张士诚能与朱元璋抗衡。

而鉴于他的身份以及他当年在洪都立下不世之功,以不到两万的大军强行挡住陈友谅六十万大军的进攻,这一挡就是整整将近三个月的时间。

“载其家属百官,空国而来,兵号六十万,攻洪都”。——《明史纪事本末》

就这种军事水平,放在朱元璋这一方的阵营,绝对能排进前五。

最主要的是,他这一仗还给后来的朱元璋与陈友谅的决战,也就是鄱阳湖之战打下一定的基础。

因为陈友谅顺流而下的时候,朱元璋正在攻打庐州,如果陈友谅突然出现在他的面前,他是肯定招架不住的,毕竟这可是两线作战。

更何况,士兵又不是机器,长时间的作战,一定会产生疲惫感,而疲惫感一旦产生,你说还有胜利的可能吗?

但由于朱文正,不利于朱元璋的因素全部不复存在,这将近三个月的时间,让朱元璋得以以最完美的状态整顿大军,与陈友谅进行决战。

而陈友谅的大军已经不同往日,因为你陈友谅整整六十万大军都拿不下一个洪都,现如今竟然还想拿下朱元璋,你说这概率有多大?

仗还没有开始打,陈友谅的士气就已经出现问题。

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灭陈友谅这一战,朱文正就是首功。

“江西之平,文正功居多。”——《明史·朱文正列传》

这也是为什么朱元璋让他随便挑选一个地方镇守,而这就是他后来背叛朱元璋的源头。

因为按照他的剧本,无论他怎么拒绝朱元璋的赏赐,朱元璋都会赏赐他,但是朱元璋却当成了真,以至于他只能继续在洪都这个地方待下去。

而当年跟随着他一同打洪都保卫战的将领呢?基本上都是在南京,你说他的心里能平衡吗?这就是他造反的原因。

朱元璋一到洪都,对着他就是一顿拳打脚踢,而他也清楚朱元璋来的原因是什么,因此没有做出任何的反抗。

原本朱元璋是要将他处死,但是由于马皇后的劝说,朱元璋只是将他囚禁在桐城。

朱文正造反这一件事是真实存在的,但是他造反的原因却不是因为心理不平衡,而是因为朱元璋的逼迫。

朱元璋为什么要逼迫他呢?因为当时的他已经没有任何的用处,就是一个威胁,而且威胁的这个人还是朱标。

因此,朱元璋不得不除掉他。

02

大部分人会觉得朱元璋这一支造反集团只存在两个最高领导者,一个是现任的最高领导者朱元璋,另一个是将来的最高领导者朱标。

但实际上,还存在第三个最高领导者,这第三个最高领导者就是朱文正。

朱文正不是朱元璋的侄子吗?他为什么能当第三个最高领导者呢?

要知道,这时的朱标年仅九岁,如果朱元璋去世的话,你说朱标能主持大局吗?肯定不能,但是朱文正却能主持大局。

首先,他是朱元璋的亲侄子,说明他是有资格继承最高领导者这把椅子的。

其次,他能当上洪都的最高守将,不是因为与朱元璋的关系,而是因为战功。要不然,大都督这个武将第一的职位也轮不到他来坐。

要知道,当时从未有过任何一位武将对他的这个大都督提出过一句质疑,这已经足以说明他的能力是得到大家一致承认的。

你说就这种情况,朱标拿什么跟他争。

再加上洪都保卫战,朱标简直是一点胜算也没有。

更何况,当时就存在一个明显的例子,而朱元璋对于这个例子可以说是相当的熟悉,这个例子就是韩山童、刘福通、韩林儿。

要知道,江巾军的一把手是韩山童,但是由于消息走漏,韩山童还没来得及起事,就已经死在元军的手中。

按道理来说,继承一把手的应当是韩林儿,但实际上继承一把手的不是韩林儿,而是刘福通。韩林儿仅仅只是名义上的一把手。

你说朱元璋会不会将自己代入进去?如果代入进去的话,朱元璋就是韩山童,朱标就是韩林儿,朱文正就是刘福通。

03

有的人或许会说,抛开朱元璋当时年仅三十五岁左右不谈,就说当时的他基本上都是在后方主持大局,去世的概率可以说是低到极点。

如果要杀朱文正的话,完全可以等到一统天下再铲除。

要知道,他称帝的时候年仅四十岁。因为与陈友谅决战之前发生过一件事,正是因为这一件事加快了他铲除掉朱文正的想法。

这一件事就是,原本朱文正与朱元璋约定,他最多只坚守两个月,但是两个月过后,朱文正却不见朱元璋的踪影。

当时的朱元璋在干什么呢?他在攻打庐州。

而朱文正的求救信是一封又一封的寄到朱元璋的手中,甚至有的时候朱元璋一天就能收到四封。最主要的是,就连淮泗集团也收到朱文正的求救信。

由此可见,朱文正那里的情况危急到了极点。

但朱元璋却不甘愿就此撤兵,毕竟他已经包围庐州整整两个月的时间。

但由于突发情况,他不得不将大军的方向转向陈友谅那一边。这个突发情况是什么呢?是元朝的五万大军已经在进攻朱元璋的路上。

你说就这种情况,朱元璋还能攻打庐州吗?肯定不能。

但真实情况却是,这五万大军一事子虚乌有。

因为如果这五万大军真的存在,第一时间接收到信息的应当是朱元璋,但当时第一时间接收到信息的不是朱元璋,而是以李善长为首的淮泗集团。

而当时的淮泗集团大有一副逼宫的势头,那就是一个又一个的跪在朱元璋的面前,以元朝的五万大军作为由头,要求朱元璋立刻撤兵救援朱文正。

你说就这种情况,朱元璋能不撤兵吗?

最主要的是,就连徐达、常遇春都站在朱文正那一边,甚至还对朱元璋攻打庐州的这个决策作出否定意见。

后来的洪都虽然能保住,还将陈友谅拔除,但是通过这一次事件,朱元璋彻底意识到,朱文正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隐患。

更何况,他不但与淮泗集团不清不楚,就连浙东集团也与他不清不楚,朱元璋囚禁他的一条罪名就是“亲近儒生”。

你说就朱文正这种类型的人,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04

朱元璋不封赏朱文正,不是因为朱文正虚情假意,而是因为他压根就没有想过封赏朱文正,而是故意打压朱文正。

要知道,朱文正如果有客气这个心思的话,他是怎么当上大都督的?

更何况,朱文正的能力虽然毋庸置疑,但是他这个人就是一个典型的纨绔之弟行事作风,在洪都担任守将期间,他最常去的地方不是军营,而是妓院。

你说就这种人,他有跟你客气的可能吗?

就算他跟朱元璋客气,以朱元璋的条件来说,他完全能意识到这是在客气,但是他却顺坡下驴,压根就不提封赏这一回事,你说他不是故意的,谁信?

历史上的无数功臣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逼反,因为他们认为,现如今最高领导者都已经这么打压,要是到将来,岂不是还会要你的命?既然如此,倒不如赌一把。

“上遣人责之,文正惭惧,谋叛降张士诚,江西按察使李饮冰奏之。”——《明实录·太祖实录》

有的人或许会说,朱文正是朱元璋的亲侄子,与那群功臣不同。

要知道,当年汉朝的卢绾与刘邦是世交,而且还与刘邦同年同月同日生,如果要说哪一位功臣与刘邦的关系最为亲近,那么莫过于卢绾。

这也是为什么跟随他一起打天下的丰沛集团,只有一个卢绾封王,其他的都是侯。

但就是这个卢绾,到后来竟然背叛刘邦,难道是他与刘邦的关系不亲近吗?不,是因为刘邦一而再,再而三的杀掉各路诸侯王,迫使他不得不站起来反抗。

当你的生命没有受到威胁之前,你是能保持绝对理智的,但是当你的生命受到威胁之后,你觉得你还能保持绝对的理智吗?

现如今的你想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如何保住自己这一条性命。

而保住自己这一条性命的唯一一个办法,就是举兵叛乱,脱离最高领导者的控制。

但朱文正明显不是阴谋家,要不然也不会还没有动手,就已经东窗事发。

05

虽然后来朱元璋杀开国功臣就如同割韭菜那样,但是如果朱文正没有造反,而是一直活到明朝开国,他是一定不会杀朱文正的。

因为到那个时候,朱标已经长大成人,朱文正这个威胁也就不复存在。更何况,朱文正是有功的,这一点大家都心知肚明。

当然,最重要的是,他是朱元璋的亲侄子,只要他将权力放出来,告老还乡,朱元璋是一定不会杀他的。

要知道,朱元璋曾经说过,朱文正的母亲待他如亲生儿子,就算不给朱文正面子,也得给朱文正的母亲一个面子,虽然当时朱文正的母亲已经去世。

最能证明朱元璋不会杀朱文正的就是朱文正的儿子朱守谦没有遭到清算,相反还成为明朝第一任靖江王,一直传到明朝灭亡。

2 阅读:2050
评论列表
  • cz 5
    2024-03-23 12:37

    朱文正确很厉害,是明朝开国名将,功劳很大。在洪都保卫战中坐镇孤城抵御住了陈友谅六十万大军的进攻,堪称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战功卓越。因战后对朱元璋的封赏不满,无故鞭打手下的士兵,还带领手下士兵去劫掠妇孺,做了一堆糟心事。(至于欲投靠张士诚是不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就不好说了),被朱元璋得知,被软禁,最后郁郁而终。说到威胁到朱标,也是牵强,此时天下未定,别说老朱才30多岁,就是老朱去了,一帮淮右兄弟也会护住朱标这个嫡子,这理由站不住脚。

  • 2024-03-23 12:21

    朱标享年三十七岁,朱雄英享年九岁,中医但凡有一丢丢用处,就没朱棣什么事儿了。[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呲牙笑]

    戒你如烟 回复:
    朱标只要多活五年,哪怕是当十天半个月的皇帝,就没朱棣的戏了

太宗悦史

简介:历史中有我们的人生,有我们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