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造车左右互搏:激进的余承东,防守的徐直军

象视汽车 2024-02-16 22:28:52

从来没有一家企业,在造车上像华为这么纠结和分裂。在华为内部,造车路线之争早就明牌。余承东激进,徐直军防守。其实这堪称一种高明的“左右互搏术”,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1. 防守的徐直军

作为通信行业全球巨头,华为很早就涉足了汽车通信相关零部件产业。2019年,华为组建车BU一级部门,致力于成为智能汽车时代的“博世”,最高负责人为华为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华为车BU将自己定位成辅助者和供应商的角色,为车企提供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由此HI模式逐渐成型。通过这一模式,与华为合作的车企品牌,有最早的上汽极狐,还有后来的长安阿维塔,以及最新的东风岚图。

作为HI模式的主推人和力挺者,徐直军一直向外界传递“华为不造车”的承诺,HI模式实际也就是“华为不造车”最直白的证明。可惜,HI模式未能通过合作伙伴跑通路径,无法证明自己的成功,且常年陷入巨亏困境,也是华为唯一亏损业务。2022年,华为车BU收入只有21亿元,与200多亿的投入相比,几乎是杯水车薪。无奈之下,华为将车BU独立出去与长安成立新公司,并吸引其他车企加入,从而找寻一条融资输血的路。

2. 激进的余承东

与徐直军的敦厚朴实相比,余承东的做事风格就显得非常激进和强硬。2021年,余承东开始深度介入华为造车业务。在他看来,国内传统厂商品牌、渠道、零售的能力都很差,华为若不入场,帮助车企把设计、体验、销售等都做好,那么华为汽车业务便不能实现商业闭环。于是,在零部件和华为HI模式之外,余承东主导的智选车模式浮出水面。这一模式下,华为全程深度参与。除了品牌不是自己的,其他方面华为均占主导地位。

作为任正非的“头号悍将”,余承东为华为在3G、手机等领域的开疆拓土上,均立下汗马功劳。在汽车业务方面,余承东再次创造了奇迹,华为与赛力斯合作的问界一炮而红,销量甚至超越新势力头马——理想汽车,让业界惊呼“狼来了”。于是其他车企很眼红,与华为进行智选车模式合作的车企越来越多,例如已发布的奇瑞“智界”,还有北汽“享界”、江淮“傲界”等也正蓄势待发,声量日益壮大,影响与日俱增。

3. 华为左右互搏

关于华为造车业务,有一个广为流传的版本:针对是否亲自下场造车,华为最高层六个人进行了投票表决。结果是,其中五个人均反对,只有余承东一人主张造车。表决生效文件签署之后,余承东在华为心声社区留言:“这个时代变了,这只会让我们更加艰难!若干年后,大家都会看明白的!留给时间去检验吧!”悲壮的言辞中,充满了无奈和坚强,留给行业很大的想象空间。

在外界看来,华为汽车业务摇摆不定,造车还是不造车的边界,时而清晰时而模糊,内部多种模式左右互搏,以至于虽然给外界传递着“不造车”信号,但也充满了不确定性。也有人不理解,既然HI模式阻塞不通,而智选车模式大获成功,为何不干脆放弃前者专供后者呢?其实不然。依旧戴着“被制裁”紧箍咒的华为,需要披着一张“不造车”的外衣,防止在芯片等方面自己的后路,被彻底截断。华为在用多种方式,为自己赢得更多的蓄力时间。

而且,上汽、长安等国内龙头车企,对华为的智选车模式有诸多质疑和批评。华为也需要留着HI模式,给自己更多的选择和腾挪的空间。哪怕被欧美等多个国家相继制裁,哪怕时值自己最虚弱的时候,哪怕内部左右互搏,哪怕绑着一半的腿脚,华为在汽车行业,通过扶持起来的小弟——赛力斯,仅用问界就能打得其他所有造车新势力丢盔弃甲。这究竟是华为太强,还是其他车企太弱?我们期待未来放开手脚全力以赴的华为,赋能中国汽车行业早日实现弯道超车,并在全球舞台上打败欧美日韩等汽车强国。

5 阅读:1171
评论列表
  • 2024-02-17 19:31

    好像你了解华为似的,华为所有做的事情是为了国家产业升级做的,为了刺激中国汽车从技术上彻底超越欧美日韩那些汽车大厂,为了国有车企不要在新能源智能车掉队和淘汰,这些国有车企是我们国家的根,同时承担着大量的军事装备制造,为了能让他们有自我提升和造血,不依靠国家补贴生存下来,已经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华为给中国车企赋能只会增强他们的产品竞争力,面对国外对手时胸有成竹,因为技术有华为保底,那些不选择华为的民营车企也必须加强技术研发,竞争是技术提升最好的良药,必然要淘汰掉不依靠技术,只依靠资本圈钱的落后车企,这才是制造业的最底层的逻辑,没有技术储备,没有工厂,造什么车!大浪淘沙,真正为了中国汽车产业做事,踏踏实实搞技术的必然是最后的胜利者!

  • 2024-02-17 09:16

    牛人

  • 2024-02-17 14:05

    给华为公司点赞👍

象视汽车

简介:看看车,聊聊车,侃侃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