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物之恨:猫狗真的做错了什么?深度剖析,猫咪狗狗缘何成为“众矢之的”!

爱宠力Love pet power 2024-04-28 18:49:22

为什么这么多人仇视猫狗,恶意满满?他们究竟做错了什么?

宠物已成为许多家庭的重要成员。然而,在爱宠的背后,我们也不难发现一股对猫狗的负面情绪正在蔓延,有些人甚至表现出了极端的厌恶和敌意。这究竟是为什么呢?难道这些无辜的小生命真的犯下了什么不可饶恕的错误吗?

这两年“反猫狗”的声音越来越大,情绪也变得越来越激进。在公共场所和公众平台,你都能看到这些言论:“我讨厌猫狗,它们很脏,还会传染疾病”“我觉得猫狗跟老鼠一样,都是害虫”“小区楼道里经常有猫狗乱窜,特别吵闹”“猫狗灭绝才好”......“反猫狗”的群体正在变得越来越庞大,而且似乎还越来越执着和疯狂。

【一、“反猫狗”背后的原因】

大部分“反猫狗”的人都不曾养过猫狗,或者说没有真正深入了解过它们。在这些人眼里,猫狗只是“通人性”的动物,是会随意伤人的“危险分子”。正是这些负面信息,加上一些人别有用心地煽风点火,导致了现在很多人对猫狗的偏见。

部分人仇视猫狗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流浪猫狗问题。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下,由于人口流动加剧、人们对宠物需求的增加等诸多因素,我国流浪猫狗数量逐年增长。2021年,深圳市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局发布的报告显示,深圳全市流浪猫犬超过24万只;2022年2月,广州市动物救助组织“羊城爱心联盟”发起的一次调查活动显示,广州近5成的受访者表示,其所在的社区存在猫狗过多的问题。

流浪猫狗太多,给市民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这也是“反猫狗”声音不断发酵的原因之一。流浪猫狗太多,清理不及时,客观上也会让更多人与它们接触,这些猫狗并不受欢迎,会被驱赶、攻击、伤害。

【二、如何解决“反猫狗”现象】

解决“反猫狗”现象,最好的方法是引导公众正确看待猫狗,并且处理好流浪猫狗问题。对于前者而言,最核心的莫过于教育。知名宠物繁育师张帆曾表示,只有培养起人们的宠物素养,才能从根源上减少恶意伤害事件的发生。一是尊重生命,不虐待动物;二是遵守规则,合法养殖、免疫绝育、规范出行;三是保护环境,不扰民、不破坏。其中,“不扰民、不破坏”是最基础的要求。

今年9月1日,《北京市宠物饲养管理条例》正式施行,这是我国首部专门规范养宠行为的地方政府性法规。根据这一法规,北京全市范围内的宠物饲养都必须登记备案,且要符合一定的居住面积和环境条件。值得肯定的是,这一法规为其他地方提供了借鉴意义。

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出台了关于“禁限养”宠物的法规或意见。如2022年实施的《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就明确规定:宠物在户外排泄粪便,宠物主人应当立即清除。各地还陆续出台了支持宠物医疗、保险、寄养等产业发展的政策举措。这些政策法规的出台,无疑都有利于规范养宠行为,让养宠更加“有法可依”,也能进一步保障群众的生活质量。

如何培养公众的宠物素养呢?张帆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层面入手:学校教育——将宠物素养教育纳入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社会宣传——借助短视频、公益广告等媒介,持续开展宠物素养宣传教育;平台监管——加强对网络上不良信息的监管,及时删除违法违规信息;行业自律——行业协会应加强行业自律,开展宠物领养、无害化处理、宠物医疗、宠物寄养等多业态服务。只有通过全社会共同参与,才能培养出更多拥有宠物素养的人。

而对于后者,则需要继续完善流浪猫狗的治理办法。2022年,成都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城区流浪犬猫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决定开展为期3年的专项整治行动。根据通知,成都将通过强化源头管理、建立收容所、开展狂犬病免疫接种、强化处罚执法等措施,逐步降低城区流浪犬数量。目前来看,这项整治行动已经初见成效。与此同时,各地也采取了不同措施进行应对政策和打击。如在北京,针对遛狗未栓绳等问题,相关部门多次开展专项整治;在上海,当地警方提醒广大市民,一旦发现散养犬只、犬只遛入公共区域等情况,可拨打110或相关管理部门电话进行举报;在广州,当地城管部门鼓励市民积极参加“动物守护者”志愿者活动,监督不文明养宠行为。只有通过法律的规则和社会的监督,才能让那些打着“反猫狗”旗号的恶意行为受到有效遏制。

回顾这些年“反猫狗”的历程,我们不难发现,它们的发展轨迹与时下一些热点问题惊人地相似:都源于一部分人的偏见和误解;都在不断地挑动两极分化的情绪;都试图煽动人们走向对立面。当一个社会形成舆论场,都被极端声音充斥时,最终受伤的只能是普通人。

理性看待每一个社会问题,每一个视角仅代表一个立场,共勉。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