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尿毒症”越来越多?提醒:跟烟酒无关,可能是4件事做多了

亮亮评养护 2024-05-15 05:23:56

【本文声明: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切勿对号入座。】

李明是一名50岁的建筑工人。最近一年,他发现自己总是乏力嗜睡,脸色也越来越暗沉。

直到前些天,他在工地上突然眼前一黑,摔倒在地,这才被同事送到了医院。

尿液常规检查发现,李明的尿蛋白高达3+,血肌酐也明显升高。医生初步诊断他患上了慢性肾衰竭,已经到了尿毒症晚期。

听到这个噩耗,李明颤声问医生:"我平时不吸烟,也很少喝酒,怎么会得这种病?"

肾内科医生叹了口气说:"李先生,尿毒症并不全是烟酒引起的,它主要是由慢性肾脏病进展而来。

近年来,尿毒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除了人口老龄化的因素,还与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李明迷惑不解:"医生,我就是个建筑工人,平时也没什么不良嗜好,怎么还会得尿毒症呢?"

医生耐心解释道:"尿毒症发病原因很多,但临床上最常见的还是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长期吃止痛药或健康保健品,这些药物可能含有扰乱肾脏代谢的成分;

二是嗜食高盐高脂肪食物,久而久之会加重肾脏负担;

三是饮水过少,尤其是习惯憋尿,更易诱发泌尿系统疾病;

四是过度劳累,经常熬夜加班,让肾脏得不到休息。

您是不是对号入座了?"

李明恍然大悟:"难怪了,我为了多挣点钱,这些年一直在工地上没日没夜地干,吃住也不规律,有时连水都顾不上喝。看来是把身体糟蹋坏了。医生,我这病还有救吗?"

医生宽慰道:"尿毒症虽然危重,但只要积极治疗,还是可以延缓病情进展的。目前您的指标还不算太高,暂时还不需要透析。"

李明点点头,感激地说:"我一定会好好配合治疗,不再透支身体了。不过像我这种病人,平时还要注意什么呢?"

医生叮嘱道:"除了规律服药,您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少盐少油,每日盐量控制在5克以下,同时限制高蛋白食物摄入;

二是定期复查,监测肾功能变化。如果病情加重,一定要及时就医,听从医嘱及时透析。"

李明连连称是:"医生,我一定谨遵医嘱,好好保重自己。

这次真是不幸中的万幸,要不是这一跤,我还不知道自己得了尿毒症。希望我的经历能给更多人警示,千万别把身体累垮了。"

李明暗下决心,一定要改掉熬夜、憋尿等坏习惯,学会劳逸结合。

他还打算把自己的经历写成小册子,去工地上给工友们普及健康知识,提醒大家要爱惜身体。

李明的故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尿毒症并非遥远的传说,它真真切切地发生在我们身边。作为慢性肾脏病的终末期,尿毒症往往是由多种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

除了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一些看似"无伤大雅"的小习惯也是尿毒症的隐形杀手。

比如,不少人为了提神醒脑,动辄服用止痛片或保健品,殊不知它们可能含有肾毒性成分。有调查显示,我国非处方止痛药的滥用率高达30%。

再如,很多年轻人为了追求口感,常吃高盐高脂饮食,还嗜饮含糖饮料。

如果再加上饮水过少,肾脏长期处于高渗状态,尿毒症也就不远了。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往往牺牲睡眠来赶工期。可体内废物得不到及时清除,长期堆积会加速肾单位的硬化,最终酿成悲剧。

当然,尿毒症的发生还与遗传、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此外,空气污染、农药残留等外源性毒物也可能通过呼吸、食物链进入人体,潜移默化地损害肾脏健康。

面对尿毒症,我们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必谈"病"色变。关键是要未雨绸缪,注重肾脏的日常保养。这包括:

1. 避免滥用药物,尤其是含肾毒性成分的药品;2. 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睡眠,定期体检;

对于尿毒症高危人群而言,定期筛查尤为重要。

除此之外,对于已确诊的尿毒症患者,规律治疗和生活管理至关重要。除了遵医嘱用药,控制饮食,还要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

另一方面,尿毒症患者要学会自我管理,掌握家庭护理技能。比如定期监测血压、体重,规范导尿,预防感染等。

一旦出现贫血、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要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只有患者积极配合,疾病管理才能事半功倍。

当然,征服尿毒症绝非一日之功。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一方面,医疗机构要加大慢性肾病的防治力度,推广肾脏替代治疗,为患者提供更多选择。

另一方面,大众媒体要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全民的肾脏保健意识。只有众志成城,才能遏制住尿毒症的蔓延之势。

写在最后

愿有朝一日,尿毒症不再是沉重的负担,更多患者能重享有质量的生命。让我们携手前行,让善意与希望永驻人间。

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慢性肾脏病的筛查、诊断和防治.中华内科杂志,2020,59(01):18-27.

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中国尿毒症透析治疗临床实践指南.中华内科杂志,2019,58(12):907-917.



0 阅读:0

亮亮评养护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