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为什么被批评

凤都往事 2024-02-06 19:51:08

作家莫言,当今社会没有不知道的。30年前,国人知道莫言是因为电影《红高粱》,30年后,世人知道莫言是因为诺贝尔奖。而莫言是中国第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所以意义非同一般。

也正是这个诺贝尔奖让莫言走上了风口浪尖,对他的“非议”逐渐多了起来。批评他的人不但多,而且还相当激烈,当然,赞同莫言的人更多。而如此多的赞扬者与批评者这么“关注”莫言,正是莫言的成功之处。因为,

也正是因为有了那么多的批评者,才让莫言由神变成人,由天才作家变回众多优秀作者的一员;正是有了如此多的批评者让莫言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创作方向。同时也正是有了那么多赞扬的人,让莫言有了创作的动力,令几十年如一日不断坚持创作,为我们喜欢他的读者呈现了一部又一部的优秀作品。

读莫言的作品,如同在听他讲故事,因为他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而在莫言讲故事的过程中,会添加一些“批判”的观点,这也是莫言与其他作家不同之外。别的作家会在抒发感情方面重点描写,而莫言更多的则是批判,通过批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如对于乡土文学,莫言的观点:“高举着乡土文学的旗帜的作家,大致可以分为这样两种类型:一种是终生厮守于此,忠诚地为故乡唱着赞歌;作家的首先道德价值标准也就是故乡的首先价值标准,他们除了记录,不再做别的工作。这样的作家也许能成为具有地方色彩的作家,但这地方色彩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风格。所谓的文学风格,并不仅仅是指搬用方言土语、描写地方景物,而是指一种熔铸着作家独特思维方式、独特思想观点的独特风貌,从语言到故事、从人物到结构,都是独特的、区别他人的。而要形成这样的风格,作家的确需要远离故乡,获得多样的感受,方能在参照中发现故乡的独特,而这特殊的普遍,正是文学冲出地区、走向世界的通行证。”

托马斯・沃尔夫说过:“我已经发现,认识自己故乡的办法是离开它;寻找到故乡的办法,是到自己心中去找它,到自己的头脑中、自己的记忆中、自己的精神中,以及到一个异乡去找它。”

“作家的故乡更多的是一个回忆往昔的梦境,它是以历史上的某些真实生活为根据的,但平添了无数的花草,作家正像无数的传说者一样,为了吸引读者,不断地为他梦中的故乡添枝加叶——这种将故乡梦幻化、将故乡情感化的企图里,便萌动了超越故乡的希望和超越故乡的可能性。”

而对于悲悯情怀,莫言的观点是:“小悲悯只同情好人,大悲悯不但同情好人,而且也同情恶人。”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可以理解了那些批评莫言的人了。因为“编造一个苦难故事,对于以写作为职业的人来说,不算什么难事,但那种在苦难中煎熬过的人才可能有的命运感,那种建立在人性无法克服的弱点基础上的悲悯,却不是能够凭借才华编造出来的。”

“只有正视人类之恶,只有认识到自称之丑,只有描写了人类不可克服的弱点和病态人格导致的悲惨命运,才是真正的悲剧,才可能具有‘拷问灵魂’的深度和力度,才是真正的悲悯。”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