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客观评价中华文明的“治人”,理智的请留步,暴躁的快走开

历史中的科学原理 2024-05-12 08:05:28

事先声明:本人所有行文提及的中华文明,特指中华古代文明,即从轩辕黄帝统治的上古时期开始计时,至最后一任封建王朝清王朝覆灭的1912年为止,时间跨度长达4600多年,与之后的中华现代文明一点关系没有,请读者千万别误解(误解的并不懂中华现代文明,请走开)。

澄清声明,理智的请留步,暴躁的快走开

看过我的文章的人都明白:我对中华文明确实有意见,这对我来说是个灾难。因为很多深受中华文明影响,尤其是儒家思想洗脑的人纷纷愤怒地给我发私信,脾气暴躁地进行人格侮辱,却只字不提事实依据,为的只是重复着一个观点:中华文明他很爱戴,你作为中华人民却在诋毁,就是欺师灭祖,就是背叛。之后就是使用了中华老祖宗的克敌利器——无尽的人格侮辱。

但从这些儒家信徒的暴躁言语,我就再一次发现了中华文明的问题所在:回避事实的情绪化宣泄,非黑即白的态度倾向,这再一次坚定了我对中华文明改变的想法。对于中华文明而言,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承认自己的不足,然后在此基础上查缺补漏、改变自我,真的就这么难吗?

所以我想客观评价中华文明,理智的请留下,暴躁的快走开。

客观评价中华文明:“治人”压倒一切,导致中华文明“喜怒无常”,标准因人而异

对于中华文明而言,做到实事求是真的非常难,因为中华文明一开始就没有想过以事实为依据,而是以“人”为核心,以“治人”为根本要务,这使得中华文明判断的准绳聚焦在了人的身上,所以自古至今,中华民族津津乐道于对他人性格的说长道短、嬉笑怒骂,也养成了中华文明内敛、不张扬、从众的性格基因。

有遵从的广大市场,就有制定标准的迫切需求。因为中华文明聚焦人身上,导致个人品行、道德修养成为了热议的话题,那谁来制定这些标准呢?在这一点上,中华文明再次发扬出了“人”的特色,圣人和君主把控了这一准绳。对错与否,完全由圣人和君主说了算。

如此也助长了有思考能力、但不甘平庸的人的人生追求——立志做“圣贤”,春秋时期的孔子在汉武帝的一声令下,一跃成为了圣人,儒学成为了中华文明的标杆,收获了空前巨大的荣耀。宋代的程朱、张载等也不甘落后,纷纷提出了“理学”和“横渠四句”,在中华文明史上怒刷了一波存在感;

程朱两家单凭“格物尽理”和越来越严苛的行为规范以及几句响亮的口号,就能成为“圣贤”,这说明成“圣贤”做人类行为的指挥棒也不难嘛。受此启发,明代的王阳明一出生就立志做圣贤,出于对理学的痛恨,王阳明别出一格发展了心学,针锋相对提出了“心外无物”的标准,也收获了一波粉丝。

从这可以看出:中华文明因为奉行“治人”,标准也皆受主观臆断影响,并以响亮的口号作结,如同暴躁的私信者,这导致中华文明情绪化非常严重,情绪上脑之后,究竟啥是德?啥是真理,答案也就因人而异了。

“治人”的积极作用:对统一认识,维持庞大版图确有好处,但缺点也很明显:2000年来中华文明仅是重复着王朝更迭的原地呼啦圈:“治人”并未切中这个世界的要害

虽然“治人”的标准因人而异,但能在中华大地实行2000多年,并为广大儒家迷们肝脑涂地拥护,这说明它的积极作用还是非常大的。

儒家思想的追求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里的平天下显然不仅仅是版图上的扩大,更重要的是认知上的统一。只有从思想上建立了对中华民族高度的共同体认知,即便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天下大乱,也改变不了沦陷区对中华民族的超强向心力。

所以说即便近代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强迫清政府在中华大地上建立了数量繁多的租界,且不乏推行西式民主,但结局无一例外都失败了,这就是中华文明的“治人”文化所起的积极作用:自我成封闭体系的文化化作了铜墙铁壁,杜绝了外来文化的侵害,也从根子上杜绝了庞大版图可能导致的离心离德问题。

但承认优点并不能掩盖他的缺点。不知理智的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自儒家思想一统思想界2000年,中华大地就步入了300年一周期的王朝更迭率。自秦朝开始至清朝结束,中华文明无不重复着新朝建立-明君治国-盛世来临-中期走下坡路-晚期覆亡的单调乏味的循环,社会生活也千篇一律,并没有任何改变。

王朝更迭、社会生活没有新意,就更别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类引领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了,并没有任何革新之处。对于这一点,中华老祖宗居然匹配给予了解释:厚德载物、天理循环,不得不感叹中华老祖宗那活跃的思维和能说的嘴。

站在现代文明角度,人类文明迅猛向前发展无疑是客观事实,自科学诞生之后,公认的三次科技革命就在短短300年间迸发而出,现在实际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等、人工智能第四次第五次科技革命,让人由衷感叹:社会进步真是太快了。

既然社会进步是客观事实,为何中华文明却原地转圈?以事实为依据而非人的主观臆断,结论可以很容易下:中华文明并没有切中这个世界的要害,这个世界是事实为主导、科学为主宰,切中了才能打通“任督二脉”,一往无前发展。

反之,走错了路必然只能原地踏步、循环不前。中华文明卯定的“治人”显然属于方向性错误,“厚德载物,天理循环”也必然经不起推敲,真的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了。

2 阅读:75
评论列表
  • 2024-05-12 19:52

    治与人

  • 2024-05-12 20:47

    隋唐换个马甲就让你们跪着,五胡乱华形成北魏,产生关陇集团,延伸为隋唐,宇文尉迟公孙安禄山之流。蚩尤楚国南渡开启东亚历史惯性,北魏隋唐元清,至今都是内外勾结形成,只需要维护儒教集权,就能让你们叫爸爸。南北朝与西罗马灭亡同期,五代十国与伊斯兰崛起同期,并不是巧合,春秋翻版。儒成于西汉,东汉引入佛,晋代道教出现,隋唐重用儒,科举为推恩翻版,唐在哈萨克斯坦设置战略缓冲失败,伊斯兰挺进中亚。法家延于儒,实施对民行为规范,更容易落地,与现代法律有一定区别。儒字本意,祭祀礼仪,儒教以道德标准制造阶层,对民意识形态实施规范。两者相辅相成。宗教本质培养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西方造神,中东造先知,儒教造圣,都是鼓吹奉献牺牲。蒙古参战,十字军东征争夺欧亚非贸易通道失败,伊斯兰成为新垄断中间商,才有了西方大航海。西方政教分离,宗教失去统治力,发明民族概念,清末儒教随之。民智决定体制,方腊太平天国本质开始是工会运动,但不得不用宗教旗号,集权体制只有宗教才能对抗宗教。

  • 2024-05-13 22:05

    你就是贱,找骂。

  • 2024-05-16 08:20

    人类的技术进步并不能解决人的基本问题,物质文明发展不能弥补精神文明退化。有什么沾沾自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