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张仪、范雎和李斯这些秦臣外客,其结局如何,谁下场最惨

天涯顺其说历史 2023-12-18 15:21:00

让我们回过头来看先秦时代的秦国,其历史是如此的深刻和引人注目。秦国始于其先祖“非子”,因其高超的畜牧技术而获得了秦地的封赐,由此开始了秦国历史的新篇章。秦襄公在位时,秦国曾出兵援助周王室的都城镐京,并协助幽王之子姬宜臼由都城迁至洛邑,这一举动标志着东周的开端。由于他的功绩,秦国正式成为诸侯国之一,有获授权征战岐山以西的土地。

逐年间,秦国逐渐兴盛起来。在襄公、文公、宪公、武公、宣公、穆公等众多君主的精心治理下,秦国兼并了十余个小国,扩张了疆土,并在西方地区称霸,最终在春秋时代的前中期奠定了其作为强国的基础。在那个时代,秦国与北方的晋国、东方的齐国、南方的楚国并列为春秋四大强国。

进入战国时期,作为春秋时期的资深强国,秦国与晋国分裂出来的韩、魏、赵,以及位于中原东北的燕国、东方的齐国、南方的楚国并列为七个主要的战国。经过二百余年的割据与战争,秦国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以强大的军事实力,吞并中原六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朝代——秦。

虽然从外表上看,秦国从一个小诸侯国逐步成长为一个强盛的帝国似乎非常顺利。然而实际上,秦穆公死后,秦国开始衰落,持续了一百多年。到了春秋末期,秦国已不复强盛之势而是沦为仅限于中原西北地区的弱小国家。

此后,在秦献公返回并夺回王位之后,他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成功地扭转了国家的颓势,重整了民心和国风。他的儿子孝公继位后,更是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秦国逐步恢复了元气。其后,惠文王、武灵王、昭襄王不断南征西讨,逐步开疆扩土,把秦国发展成战国末期最强大的诸侯国,初步具备了一统天下的实力。

最后,秦王嬴政上台后,和尉缭、李斯等人一起制定统一方略,并在十五到十六年内,完成了统一大业。秦国之所以能够在春秋战国之乱的局面下最终获胜,除了秦国历代君主都是明君,万众一心共渡难关外,还在于秦国海纳百川,广纳天下英才,愿意接纳来自其他国家的才智之士。

商鞅彤地战败,尸体被车裂

在秦孝公时期,商鞅受邀至秦,并在那里实施了一系列全面而深远的变法改革,这些改革涵盖了农业、军事、经济、制度、民生、法律等诸多方面。商鞅的变法,特别是他推行的军功爵位制度和重农抑商政策,大大提升了秦国的国力。然而,商鞅的变法触动了秦国内部的旧贵族利益,他在任职期间对太子首傅和右傅的刑罚,引发了与秦献公的长子嬴虞及秦孝公的兄长公孙贾等贵族大臣的矛盾,尤其是与后来的秦惠文王嬴驷结下了深仇。

“公子虔之徒告商君谋反,遂发兵捕捉。商君逃至商邑,召集其部属,北击郑国。秦国出兵追击,于郑黾池将其击杀。秦惠文王将商君车裂示众,继而灭绝其家族。”《史记》是这样记载的。

秦孝公临终时,商鞅掌握着军政大权,不愿放手。秦孝公去世后,商鞅失去了强大的支持,新王嬴驷继位,以公子嬴虞为首的旧贵族联合起来对商鞅发难,指控其谋反。随后秦王嬴驷下令追捕商鞅,商鞅在其封地商邑起兵反抗,最终战败于彤地,尸体被带回秦都咸阳车裂示众,其全家遭到处决。

武信君张仪为避祸离秦

至于武信君张仪,他在秦惠文王时期效力于秦国。张仪的主要功绩是利用连横之策说服中原各诸侯国与秦国结盟,亲近秦国。此外,他还劝说魏国主动将上郡十五城和重城少梁献给秦国,诱骗楚王与齐国断交,最终使秦国获得楚国的丹阳和汉中大片土地。

张仪在秦国担任相位长达二十余年,在这期间,他主要致力于游说周边诸侯国亲近秦国,因此与秦国内部的贵族和大臣并无太多冲突和矛盾。虽然他担任的是秦相,但实际上更像是一名专门负责外交事务的官员。尽管张仪在秦国的成就显赫,但他最终未能在秦国得到一个好的结局。

“秦武王在太子时便不喜欢张仪,群臣们日夜诋毁张仪,张仪因恐惧被处罚,逃往梁国。他在魏国担任相职一年,最终在魏国去世。”——《史记》所记载。

由于新王嬴荡在其早年还是太子时就对张仪持反感态度,当他继位后,许多大臣便纷纷向秦武王进言攻击张仪,指责他反复无常、缺乏诚信,利用欺骗手段游说诸侯,仅仅为了赢得国君的宠爱。面对这样的局面,张仪感到了深深的忧虑,担心自己在秦国的安全,最终选择以提出策略为名离开秦国,但不久后便在故乡魏国去世。

应侯范雎辞官隐退为求安度晚年

接着说到应侯范雎,他在秦昭襄王时期入职秦国,主要功绩之一是提出“远交近攻”的战略策略,针对关东六国形成的局面。此外,他还帮助昭襄王废除太后,驱逐四大贵族,彻底掌握了大权。在长平之战中,范雎先是通过隆重礼仪接待赵国使者,骗过赵国,然后派人携带重金到赵都邯郸城实施反间计,导致赵孝成王在关键时刻更换将领,换上了赵括代替廉颇。这一策略使得秦国在白起的指挥下,将赵国数十万大军全部击溃,埋骨长平战场,从根本上削弱了赵国的实力,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范雎也因谗言导致秦国名将白起的悲惨结局。

范雎在秦国既有功绩也有过失,不仅仅是因为谗言导致武安君白起的死亡,还因其推荐的将军郑安平和河东郡守王稽先后背叛秦国,导致秦国遭受重大损失。尽管如此,范雎最后比商鞅和张仪要好得多。即使按照秦法,推荐人应与犯错者同罪,秦昭襄王却对范雎表示了特别的宽容,并为了不让范雎感到难过,还特意下令禁止议论郑安平叛变的事情。

“应侯因病请求归还相印。昭襄王强烈要求应侯留下,但应侯坚称病重,最终被免去相位。”如《史记》所载。

在没有更多计策和策略可提的情况下,范雎最终辞去了相位,回到自己的封地安度晚年。

通侯李斯三族灭绝,遭腰斩于市

至于通侯李斯,与商鞅、张仪、范雎相比,他对秦国的贡献似乎较小。尽管李斯才学渊博,但他的一生似乎更多地依赖于追逐权力和地位。他的过错似乎远大于他的功绩,尤其是他协助赵高策划沙丘之变,这一行为不仅加速了秦朝的灭亡,也使秦朝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所建立的帝国迅速崩溃。

李斯的一生可以概括为:追求名利,目标远大,从小官员起步,被封为荀卿,学习王术,西行至秦,遇王离世,进入相府,成为舍人,晋升为郎官,利用新王的机遇,被委以客卿之职,意识到韩国的计谋,主张驱逐外客,但内心不满,建议停止逐客令,立下高论,辩论利弊,了解利害,重视外来客人,恢复官职,晋升为廷尉,协助秦王,提出统一策略,成为一统天下的左相,成为相侯,参与沙丘之变,伪造诏书,害死扶苏,支持胡亥,协助赵高,为个人名利,提出苛刻制度,增加税赋,滥杀官员,使民众负担沉重,尸体遍布市场,秦国长期受苦,随着反抗浪潮的兴起,赵高谋取相位,李斯被投入狱中,遭受刑罚,坚持不悔,最终遭受五刑,被腰斩于市场,其三族被灭绝,秦国人民对他遗弃不顾。

综上所述,商鞅、张仪、范雎、李斯这四位秦国的重臣中,若单论结局,左相李斯的下场无疑是最为惨烈的。他不仅遭受了牢狱之苦,还承受了身体上的折磨,被腰斩丢弃在市场上,其三族也遭到了灭绝。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是在显赫一时的权势之下,历史的车轮也可能随时碾过个人的命运,使其转瞬间化为尘埃。每一个决策和行动,都可能成为改变命运的关键点。商鞅、张仪、范雎和李斯的故事,就像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缕波澜,虽然短暂,却也波澜壮阔,启示后人深思权力、智谋与人性的微妙平衡。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只能从中吸取教训,以更好地面对未来。正如这些历史人物的命运所示,不管是高位上的争斗还是智谋的较量,最终都是人性和命运的体现,它们共同织就了历史的丰富多彩。

1 阅读:2

天涯顺其说历史

简介:欢迎大家给我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