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东梅:毛家后代中最像毛主席,曾坦言:我不想活在外公的光环下

白菜历史 2022-06-20 18:00:33

1972年,李敏怀孕了。当时正值特殊时期,李敏家中也深陷麻烦之中,如果把孩子生下来,家中贫困根本养不起。就在犹豫之际,李敏向父亲写信有了回复,父亲坚定地支持她并给孩子取名“东梅”。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这个众人的期盼下这个孩子出生,刚出生李敏就发现她和自己的父亲太像了,尤其是下巴上的一颗痣。

李敏的父亲就是共和国的领袖毛泽东,这个孩子就是毛泽东主席的外孙女——孔东梅。孔东梅因为和自己的外祖父一样在下巴上长了一颗痣,被认为是最像毛泽东的人,从小在家人的关注中成长。可十几年后,孔东梅却说不想活在外祖父的光环之下,这又是为何?

祖母贺子珍:为革命满身伤坚强生下李敏

1936年,井冈山第一位女党员贺子珍在陕北的保安县生下一名娇小可爱的女婴,毛泽东对自己的这个女儿十分喜爱,见她娇小可人便给她取名“娇娇”。贺子珍由于在多次的革命斗争中身中数个弹片,又因为过于投入生产工作身体更加虚弱。

毛娇娇之前已经有了四个兄弟姐妹,可惜由于生存条件太差都早早夭折了,只有她出生后顽强地挺了过来。对这个来之不易的女儿,毛泽东对她很是疼爱。可惜在延安时期贺子珍与毛泽东之间性格不合,经常有矛盾。尽管毛泽东心疼她的身体理解她的苦衷,再加上贺子珍多次外出治病都未成功,病痛折磨下贺子珍决定要去苏联治病,夫妻两个不得不分开。

1937年的冬天,贺子珍亲吻了自己的女儿毛娇娇,留下了一封书信便跟随共产国际前往苏联治病修养。贺子珍走后,毛泽东看着孩子和书信,心中因悄无声息的离别而难过。他一边哄着哇哇大哭的毛娇娇一边牵挂着还有身孕的贺子珍。

贺子珍走后,毛泽东为了工作,不得不把毛娇娇放在延安保育院,自己抽空去看望她。在转战陕北之时,毛泽东为了安全起见,改名换姓为李德胜,毛娇娇也随父亲改名为李敏,并一直沿用至今。

贺子珍到苏联没多久就生下了第六个孩子。然而天不见怜,苏联(现俄罗斯)地处极北部,环境恶劣气温很低,这个孩子没能抗住恶劣的环境还是夭折了。这给贺子珍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前思后想的她写了一封信给毛泽东,向他诉说着自己的生活和对他们父女二人的想念。

一日夫妻百日恩,毛泽东收到信中得知贺子珍的情况,心中也很是担忧。可自己肩负重任无法离开,便想将女儿李敏送到苏联陪伴贺子珍。当时的李敏只有四岁,毛泽东紧紧拥抱着她,依依不舍地将她送上苏联的飞机。当时年幼尚不懂事的李敏第一次坐飞机,本以为去苏联待一段时间就回到父亲身边,可谁知这一走就是七八年……

母亲李敏:不知父亲身份卫国战争险丧命

贺子珍的知道女儿要来之后,早已在苏联的机场等候多时了,见到自己多年不见的女儿贺子珍忍不住泪流满面:她走的时候,李敏还不会走路,如今已经能咿咿呀呀地说着“爸爸,妈妈了”。

接回女儿之后,由于自己要一边学习一边工作,只好将李敏送进国际儿童院幼儿班。那个时候李敏唯一能够接触到父亲的信息,就是班级墙上毛泽东的主席,她也只知道那是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从不知道那是自己的父亲。

有次,毛岸青在跟李敏玩耍时,指着主席像问李敏:“妹妹,你知道他是谁吗?”李敏天真地点点头:“知道,他是毛主席。”毛岸青笑着抱起妹妹:“他是我们的父亲,我们的父亲就是毛主席。就是他把我们送到苏联来的。”李敏认真地听完哥哥的话,还半信半疑地回应着。

然而,美好的日子没过多久,苏联卫国战争就开始了。李敏所在的儿童班也进入了战时状态,小小的他们就帮助救护伤员,缝补衣物为保卫苏联尽一份绵薄之力。但是苏联的气候高寒再加上战争时期粮食供应不是很足,李敏自幼体质不好,到了陌生的环境又挨饿受冻的,不久就得了肺炎进了医院。

战时的医疗资源紧缺,小小的李敏在医院病情一天比一天严重,甚至过早地就被宣判死刑在太平间的副室里等着她咽气。贺子珍知道女儿生病之后十分焦急,将女儿带回家来照顾。可是家中贫困,贺子珍只好变卖衣物买来白糖和奶粉喂她喝下,好在李敏的生命力顽强加上母亲的悉心照料终于好了起来。

1947年,在苏联生活了七八年的李敏和母亲贺子珍回到了中国被安排在哈尔滨,但是天真的李敏还并不相信自己是主席的孩子。1949年的夏天,国内局势稳定和平,毛泽东再也抑制不住对女儿的想念,派人去接她回北京。

“傻傻”的李敏还不相信自己是主席的孩子,还用俄语写信给毛泽东:“大家都说我是您的亲生女儿,可是我在苏联并没有见过您,请快来信告诉我是怎么回事……”。毛泽东收到女儿用俄文的来信开心得很,请人翻译后立马写了一封回信:“娇娇,你是我的亲生女儿,你去苏联这么多年一定长大了不少,爸爸十分想念你……”

李敏这才相信主席毛泽东是自己的父亲,怀着激动的心情回到北京,回到久别多年的父亲的身边并进入八一学校学习。

毛泽东对这个会说俄语的女儿特别喜爱,缝人就“炫耀”自己有一个会说外语的掌上明珠。然而夸归夸,作为主席的孩子,李敏并没有什么特殊待遇。毛泽东经常教育李敏以及她的兄弟姐妹,要艰苦朴素和平民一样。李敏也一直牢记在心,还一直用父亲的话教育自己的子女。

没几年,李敏在学校学习时,结识了孔令华,两人情投意合很快就确立了男女朋友关系。毛泽东知道后,赶紧向李敏打听孔令华家中的情况,可谁知李敏竟然一条也答不上来。啥情况都不知道的李敏把父亲都给逗笑了,让她去问问“亲家”的情况,才知道是孔从洲将军一家。

父亲孔令华:校园定情风雨同舟

孔令华是将军孔从洲的儿子,从小也是在孔从洲的严格教育中长大的。孔从洲从小出生在农民家庭,当兵之后,参加过北伐、西安事变并组织了巩县(今巩义市)起义加入解放军,为新中国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

经历过战火纷飞民生疾苦,孔从洲也教育自己的孩子为人要低调踏实,努力学习报效国家。在八一学校的时候,孔令华的成绩就一直名列前茅,还是学校的学生会主席,结识了李敏后,被这个优秀的女孩子打动了,与她迅速坠入爱河。

天到酬勤,孔令华考上了北京航空学院,李敏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上大学期间,李敏将孔令华带回家见了家长。第一次见到自己的“主席岳父”时,孔令华紧张又拘谨,生怕自己的一言一行就引发对方的不满。

然而事实上,毛泽东对这个“准女婿”很满意,还对他赞赏有加。见到晚辈这么紧张,毛泽东展现出一脸的慈祥,关心他的学习成绩,平时生活等等。慢慢的话题展开了,孔令华也没有那么紧张,还和毛泽东有来有回地来了起来。

看着眼前和这个孩子朴实又有责任心,作为一位慈爱的父亲,毛泽东很放心把女儿交给他。李敏这时候还不知道父亲的意思,试探性地问问:“爸爸,你同意?”毛泽东听到女儿说话,开心地连声说道:“同意!当然同意!”。日后,每当李敏回家,毛泽东都要问李敏孔令华怎么没来,孔令华什么时候来,把李敏问得都不好意思了。

这边女方家庭同意,孔令华也将李敏带回了家见自己的爸妈。李敏来到孔从洲家中,他们却不想毛泽东那样自然。毕竟人之常情,上级的女儿要过门,他们自然紧张。但是看到李敏之后,丝毫看不出李敏是领袖的女儿,反而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孩儿,娴静可爱没有一点骄傲之气。

孔令华一家与李敏相处下来十分欢乐,也同意了他们的婚事,并商定两人一毕业就要筹备结婚的事情。终于,等了许久,孔令华和李敏的婚礼于1959年在北京举办,毛泽东看到心爱的宝贝女儿出嫁特别开心,不常饮酒的他在席间连连举杯。

孔令华和李敏组建家庭之后,没多久李敏就怀孕了。对于这个小外孙,毛泽东也是期待不已,几乎每天都会抽空关心李敏的情况直到这个孩子出生。看着自己第一个外孙,毛泽东给他取名孔继宁,给予他继承列宁意志为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殷切期望。后来李敏回忆着:“爸爸工作累了就顺路抢去抱抱小外孙,逗孩子开心。”平日里,毛泽东也会经常和孔继宁玩耍,抱着他散步。

只是好景不长,因为某些原因李敏一家不得不搬出中南海。那天,夫妻两人坚决不用公车搬用,只因自己不够等级不能公车私用。由于家中清贫,没有多少东西,孔令华借来一辆板车拉着他们走到自己新家——一栋陈旧的单元楼。

从中南海出来之后,夫妻两人的出入证件就被回收了,夫妻两人想要探望父亲很难了,甚至还多次被阻挠说什么都不让他们进入。如果说不能见到父亲是对李敏来说是一种煎熬,贫困的生活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雪上加霜。当时的孔令华和李敏夫妻两人都在国防科委上班,工资不高,除了家庭日常开支外,还要为年老多病的母亲贺子珍寄过去一些。

搬出中南海后,让本就清贫的他们生活更加拮据。但是尽管如此,李敏依旧教育孩子不要以领袖后人自居,像平常百姓那样,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受到父亲影响,李敏特别节俭,不过夫妻两个人都低调俭朴,也都互相理解对方的想法,生活过得艰难了一点却也苦中有乐。

但很快这种喜乐便被打破了,1972年,李敏怀上了二胎孔东梅,李敏却担心家庭的负担不是很想生下来,夫妻两人还因为生过气,谁也不能说服谁。就在犹豫之间,李敏想到了自己的父亲,并得到父亲的支持,希望她能把孩子生下来。

只是在伟人期盼中生下来的孩子,却说出不想活在外祖父的光环之下这样的言论。究其原因,那就不得不说起孔东梅的生长环境了。

孔东梅:自立自强不忘祖训

孔东梅这个名字是毛泽东去了自己的名字的“东”和自己最喜爱的“梅”组合而成的,可见毛泽东对第一个外孙女的喜爱。孔东梅没有孔继宁那么好的福气,她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的外公。

孔东梅从小在外婆贺子珍身边长大,度过一段非常快乐的童年时光。由于她的下巴上长的一颗和自己外公一样的痣,贺子珍经常说她和外公长得最像。小小的她好奇地追着外婆询问外公事情,但是外婆也没有多讲什么,只是带着她种种花草。

等到再大一些,孔东梅被接回家,才在母亲的口中知道自己的外公做那些事是个什么样的人。在听故事的同时,孔东梅也反复听到了那句:“要时时刻刻注意,不要跟别人将你是毛泽东的外孙女,别人怎么样生活你也怎么样生活。”这句话如同刻进他们的基因里一样,孔东梅也是如此。她的父母亲也一直教育她不管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去争取,不要靠别人,不要靠父母。

就在这样的思想环境中,孔东梅逐渐成长,她倔强的性子又像极了自己的外公外婆。有些时候,反复告诫不要注意某些事情反而起了强调作用。孔东梅正是这样,家人反复告诫她不要以领袖的后人自居,但是如果自己取得了好成绩,朋友或者同学都会以一种“你是领袖的后人,当然事事顺利。”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这与生俱来的长相让孔东梅走到哪里都会被人认出是毛泽东的外孙女,她也因此承受了很多压力。有多次,孔东梅都想着自己如果没有这个身份或许会轻松一些,不能活在这顶光环之下。如果能够有机会去别的国家游历一番,定要靠自己的双手来创造自己的生活。

1994年,孔东梅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英语专业,从小接受“红色教育”的孔东梅第一次接触到英语文化氛围的熏陶。经过了三年的学习,孔东梅选择了去美国留学进修。在美国的几年,孔东梅生活完全靠自己,也没有人会问:“你的外公是谁?”

如此自由安静的生活一本书打破了,这本书便是孔东梅母亲写的《我的父亲毛泽东》。母亲出书,作为女儿当然要第一时间拿到,当时远在美国的孔东梅收到母亲寄来的书开心地第一时间打开阅读。正是这本书让她知道了那素未谋面的活在周围人口中的外公,书中记录的外公一辈的故事每每让她激动到深夜哭泣。

从那个时候起,孔东梅似乎换了一个人,她不再感觉到外公光环的负累,反而生出一种自豪感。

也正是这本书,让孔东梅知道为什么家人为什么谨记外公的教诲并代代相传,而她决定一定要做些什么……

2001年学成归来的孔东梅,创立了北京东润具象书屋有限公司,以讲述“红色文化”为己任,将外公、外婆还有母亲的故事以及外公一同为新中国建立建设的革命先辈心系黎民革命精神和居安思危、艰苦奋斗的良好品德讲给世界的人听。

结语

2020年,东润基金会为武汉抗疫捐款四千多万让她的创始人孔东梅再次进入大众视线,人们才知道这个名叫孔东梅的人竟然是伟大领袖毛泽东的外孙女。孔东梅的外婆和父母都是低调朴实之人,在这种家庭教育下,孔东梅成为一个自立自强的女性。哪怕成长时期,因为相貌和血脉孔东梅处处都感觉到自己活在外公光环之下,甚至还有点“小叛逆”想要追求自我。

但随着阅历增长,孔东梅才真正感受到自己的责任感,理解了长辈们的苦心,明白外公外婆他们在峥嵘岁月里坚定信念。这时的孔东梅已经不再是那个只想躲避光环的孩子,而是一个成熟的有责任的革命故事的讲述者,将“红色文化”浸润于社会和民族的基因之中。

36 阅读:22208
评论列表
  • 2022-06-22 23:04

    真的希望伟人的后代个个都厉害

白菜历史

简介:拨开历史迷雾,还原历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