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潼关破后唐玄宗不逃走,守长安,能守住长安吗?

寻根拜祖 2024-05-01 11:00:53

如果单从军事角度讲,潼关丢失后长安肯定守不住,但如果将政治因素算进来,其实长安未必不能守,唐玄宗的怯懦才是长安沦丧的罪魁祸首。

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初九,叛军占领潼关,长安门户大开。消息传来,京城一片惶恐,大批人群逃往南山以避祸。

帝国生死存亡之际,唐玄宗表现出了责任与担当,他振臂一呼:朕将御驾亲征,誓死保卫京城!

这一嗓子气吞山河的吼叫稳住了人心,臣民们感动得热泪盈眶,不愧是皇帝,他老人家都不怕死,咱哪能当缩头龟?于是大伙儿走夜路吹口哨,壮着胆儿过日子。

六月十二日一大早,大臣们跟往常一样来上朝,当他们走进大明宫时看到了令人惊讶的一幕,只见宫内乱成了一锅粥,宫女、太监、士兵呼喊奔走,有人哭有人叫,还有人大包小裹往外跑,还有人持刀四处抢掠,甚至连老百姓都牵着毛驴闯进来了。

走错地方啦?没错啊,是皇宫啊,咋比菜市场还乱呢?

再一问,大伙儿惊得魂飞魄散,原来,半夜时分皇帝跑路了,此时的皇宫成了无主的“废弃豪宅”。

我去,皇帝的套路够深呐,敢情老李给咱放了个烟幕弹,为自己逃跑创造条件啊!于是醒悟过来的大臣们扭头就跑。

就这样,大唐帝国的首都就成了一座无人防守的空城,叛军不费一枪一弹就大摇大摆地进了城。那些没来得及跑的官员们争先恐后地涌向安禄山,纷纷跪拜迎接。

洛阳和长安的先后沦陷,标志着大唐帝国已经命悬一线,如果不是“马嵬驿之变”后唐肃宗夺得皇位,估计大唐就亡了。

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待这段历史,假如唐玄宗不逃跑,而是死守长安,到底能不能守得住?

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算一下军事帐,比较一下双方的兵力。

安史之乱爆发时,大唐各大藩镇的兵力接近50万,其中幽州、卢龙,以及部分河东军成了叛军,人数接近20万。

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军队,包括禁军在内合计兵力约8万,明显处于“外重内轻”的状态。之所以形成这个尴尬的局面,跟府兵制的破产有关。

唐朝初年,兵源由折冲府提供,全国四百多个折冲府大多集中于关中、关东一带。士兵们训练在地方,定期“番上”,到长安或者边地执行服役任务。

随着供养府兵的土地资源枯竭,兵源没了,于是府兵制变成了“募兵制”,各藩镇自行募兵,兵源就地取材,各藩镇的士兵大多出自于边镇。

边镇战事不断,因此军队的数量很庞大,而内地无战事,中央军逐渐沦为“保安”,数量也随之锐减。

所以,安史之乱爆发时唐玄宗可调动的兵力非常少,只能拆东墙补西墙。

如何拆补呢?一方面,他将关中的军队悉数发往潼关,同时征调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四大军镇的部分兵力,以及临时招募的士兵,凑成了一支三十万人的军队。

遗憾的是,由于唐玄宗胡乱指挥,非要逼哥舒翰出关作战,结果灵宝一战损失20万。叛军乘胜追击攻克潼关,剩余的十万人马也溃散了。

潼关丢失后,守卫长安的军队还有多少人呢?史书没交代,咱们可以推算一下。

由于之前唐玄宗已经将能调动的人马全都发往潼关了,估计他身边仅剩少量禁军,人数应该不会超过一万人。

这个数字我们可以从其它史料推测。

当初杨国忠担心哥舒翰对自己不利,便向唐玄宗建议另外训练一支队伍,这表明京城的兵力已经非常空虚。

唐玄宗同意了,于是杨国忠招募精兵三千,用于宿卫皇宫,又另外招募了一万人,屯驻于霸上,以防止哥舒翰偷袭长安。

从这个细节来看,三千人对于皇宫宿卫就已经是很重要的一支力量。屯兵霸上也是在抽调不出来士兵,只能临时招募,可见长安的兵力仅够维持治安了。

唐玄宗逃离长安时,随行的禁军只有3000人,其中一千是陈玄礼的左龙武军。当时关中已经是兵荒马乱,唐玄宗远遁蜀地,路途很不平安,这种情形下只带了三千人,可见禁军人数少得可怜。

从这两个间接证据,我们大致可以推论,长安当时的兵力应该不会超过一万人。

以一万人对付数量庞大,而且气势正盛的叛军,似乎一点胜算都没有。所以,唐玄宗放了烟幕弹后就赶紧跑路了,留下来负责镇守长安的京兆尹崔光远也很识时务,他不等叛军攻城就主动缴枪了。

不过,账不能这么算,如果我们将算盘打得“精”一点就会发现,其实守长安也不是一点机会都没有。

叛军虽然有20万之众,但攻打长安的兵力其实只有2万。

安禄山从范阳起兵,从河北打到河南,又从关东打到关中,随着地盘的扩大,兵力也不断被稀释。您可能会说,叛军也会补充新鲜血液嘛。

确实如此,但请别忘了,那些“新鲜血液”的战斗力很低下,否则当初叛军就不可能势如破竹了,所以叛军数量的增加也带来一个很头疼的问题,那就是整体战斗力的下滑。

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事实,那就是在河北战场,叛军遭遇了郭子仪、李光弼、颜真卿的奋力阻击,在睢阳战场、南阳战场,叛军又分别被张巡、鲁炅拖住脚步,极大地分散了他们的兵力。

崔乾佑以两万兵力打败三十万唐军,这其实是个偶然,如果不是唐玄宗犯下战略性的错误,叛军不可能有这个机会。

叛军其实也心知肚明,所以当唐玄宗弃城逃跑后,叛军竟然不敢攻城,围着长安转了整整十天,反复确认没有陷阱后才进了城。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么说,只要唐玄宗坚守城池,同时招募士兵,动员全城百姓共度国难,叛军没那么容易拿下长安呢?

我觉得完全有可能,首先,叛军只有两万人,在后援到达之前他们根本不敢攻城。这十天的时间就是机会,足够做出很多的防御举措。

其次,唐玄宗的政治影响力不容低估,只要他守在长安,无论对叛军,还是对唐军的影响都非常大。

安禄山起兵打出的“清君侧”的旗号,目标直指杨国忠,他敢直面唐玄宗吗?虽然最终他一定会私下面具,但那份对唐玄宗与生俱来的畏惧之心还残存,这必定会让他畏手畏脚,甚至会因此延误战机。

对唐军,以及大唐的臣民来讲,皇帝以天子之身死社稷,那将是一次震撼人心的全国总动员,即便那些对朝政不满的人恐怕也会因此放下成见,同仇敌忾共赴国难。

请不要低估了精神的力量,张巡的睢阳保卫战、鲁炅的南阳保卫战就在眼前,唐玄宗的号召力还不及他们两个人吗?

相对于叛军,唐军缺的就是一口气,只要唐玄宗有办法将臣民们吐尽恶气,充盈中华民族的正气,安禄山必败。

那种状况下,安禄山将面临进退两难,如果要想拿下长安,他必须发重兵。可是如此一来,各地的勤王兵一定会云集长安,这场守卫战就成了毕其功于一役的决战,患得患失的安禄山肯定不愿意。

当然,唐玄宗需要坚守一段时间,给勤王兵争取时间,这确实是一场豪赌,他有豪赌的资本吗?

我觉得有,是因为唐玄宗有后手。当然,这个“后手”并不是指他个人的保命底线,而是大唐帝国的后手。

这个“后手”就是太子李亨,唐玄宗可以将他送出城,组织勤王兵马,自己留下来死守长安。唐玄宗甚至还可以做得更绝一点,他提前禅位,将皇位让给李亨,自己以太上皇名义守城。

如此一来,即使长安守不住,大唐帝国的根保住了,唐玄宗本人的生死已经不会对大唐形成致命伤害,相反,如果他遇害,那将是安禄山的致命伤。

这种悲壮的局面安禄山能扛得住吗?当他兵临城下,唐玄宗坐在城头,告诉叛军说,城破之日便是自己身死之死,估计城下的士兵人心瞬间就散了。

这就是政治账,它所能发挥的威力绝不亚于军事。

遗憾的是,唐玄宗已经堕落为不负责任的自私鬼,他只想着保命,把自己的命看得比大唐帝国的前途还要重要。这种情形下,别说兵力不济,即使再给他五十万人马也会被他败光。

1 阅读:546
评论列表
  • 2024-06-03 11:34

    呵呵,不走,第二个苻坚,崇祯帝罢了。既然反了,还谈什么情义。不是人人都是慕容垂。

  • 2024-05-01 12:16

    长安并不是什么易守难攻的坚城[抠鼻]长安地处关中,而关中又素有四塞之国的美誉,只要有一个方向失守,长安也就无险可守了。这也是唐朝期长安会六次陷落的原因[呲牙笑]

  • 2024-05-08 21:57

    让胡人撑管控军事的后果

    小二上壶茶 回复:
    那其实就是关拢世家与河东世家的交锋,再加上李隆基的自大,不说同罗部的两三万骑兵和要安西的陌刀兵。20万人使用的军粮器械等物资储备和转运,那就瞒不了国家的耳目的,

寻根拜祖

简介:汲取先人营养,滋润后世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