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利国:农村春节见闻

京都闻道阁 2023-01-27 10:06:59

大年三十团年饭后,我们一家人开车回老家祭祖,这是多年形成的习惯。今年的农村春节比前两年热闹多了。

亲情更浓郁了。我们老家有几十户人家,住的比较集中,谁家的鸡叫声,全院都听的清清楚楚,谁家炒菜香味迅速传播到每个人的嗅觉。记得几十年前,大年三十的下午,小朋友们换上春节的新衣,有的拿着小鞭炮,有的拿着自制铁环,有的拿着自制弹弓,三五成群自娱自乐,别提有多高兴。那个年代还没通电,更不用说看春节晚会。等到太阳快要落山时,父辈们带着晚辈到山上祭祖送灯。听老辈讲,让逝去的亡人也能感受亲人的问候和温暖,也是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及心灵寄托。我们家族人口较多,上到六十多岁老人,下到几岁小娃娃都一起去。父亲曾经给我讲,逝去的亲人分布在不同地方安葬,每年这个时间都要祭拜,这不仅是一项传承,也是本家族通过这种形式,进行交流互动的机会。

我父辈兄弟五人,除四叔在武汉安家外,其他四兄弟,三十中午各自在家团年,下午祭祖后,四家都集中在一家过团圆年,即使是有的老人已经离开了我们,但后辈仍然延续这种方式。大家边走边聊天,年龄大的讲述每座坟茔的来历,与大家之间的关系,讲述他们的故事。

今年三十晚上是在六弟家,其实他们也不住在老家,但老家房子还在,他们提前回家安排这顿团年饭,节前电话告诉所有在外地的,三十晚上回来吃团年饭。晚饭后有个妹妹主动讲:“明年三十晚上我来安排”。我认为这不仅是一顿饭的问题,而是给在外地回老家的人一种安慰。老家是我们的出生地,大家也十分想念,总想多回去看看,父母在时一切都好办,一旦父母不在,兄弟姐妹都离开老家,山还是那座山,地还是那些地,星星还是那些星星,河沟的泉水仍然不停的往下流淌。但是回家又是另一番滋味,也有人说很尴尬。有人管饭是一种温暖,更是一种亲情。晚上家族亲人坐在一起,小酌几杯美酒,似乎把你带入童年。

祭祖方式更加文明。记得小时候大年三十在坟上送亮,主要是点蜡烛,为了防止大风吹灭,把三张火纸用三根木棒支撑,把蜡烛紧紧包住,周围杂草清理干净,但仍然存在危险。现在采取电子灯,避免了祭祖引发火灾隐患。燃放鞭炮也存在隐患,尤其是烟花更容易引起火灾,现在是象征性意思一下,如果遇到干燥风大的时候,干脆就不燃放。陪逝去的亲人说说话,会抽烟的点一支烟,平时喜欢吃什么的带一点祭拜一下。

锁头不见了。改革开放后,农村人改变了过去守着一亩三分地过日子的生活方式,多数人都在外地奔波,院子里多数是老人留守儿童。没有老人在家里的,都是铁将军把守大门。只有春节才回来住上几天,前两年疫情防控,很多人也没有回来,今年放开了大家才不约而同往家里赶。父母在的作为子女要回来看看,父母不在的,两年没回来祭祖的,也必须回来,更重要的是这里是我们的出生地,也是魂牵梦绕的地方,也必须回来。平时很难见到家家户户灯火通明的场景,但今年重现了。鞭炮声雷王声烟花爆竹声此起彼伏,无形之中有一种赛事之感。广场上妇女们谈论的是厨艺,男人们谈论的是生意,老人们谈论的是身体保养秘诀,学生们谈论是学业。年后铁将军很快又要上岗值班,老院子又会回到往日的平静,人们又盼望明年的春节到来。

饮食文化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历史上是自己种什么吃什么,自己有什么吃什么,平时舍不得享用的留着春节。现在就不同了,过去流传下来的精华部分仍然传承至今,新的东西源源不断地被接纳。尤其是在外地工作的人,把当地特色菜肴也带回家乡,丰富了菜桌文化。有的老人说,现在吃的东西连名字叫什么都不知道。

学习的氛围浓厚了。春节几天我看到很多学生,都在抓紧时间复习功课。我问他们父母春节也抓得这么紧吗?他们说,这不是大人逼迫的,而是他们自愿学习。因为疫情网上教学,相对要差一些,趁春节好好弥补一下。我感到十分欣慰,也为之感动。

2023.1.26十堰

☆作者简介:师利国,1957年出生,1976年入伍,1993年转业回湖北十堰。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编辑:易书生

2 阅读:5
评论列表
  • 2023-01-27 17:12

    媒体要多关注农村的真实生活[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