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狼居胥”的六大名将,其中有两位帝王

学典历史 2024-05-13 22:02:03

“封狼居胥”一词,最早出现在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意思是在狼居胥山祭天,在姑衍山祭地,并且登临高山以望大漠。霍去病凭借着个人超高的军事天赋,年少成名,一战封侯;从此,“封狼居胥”便代表武将的最高荣誉。

狼居胥山(现如今的蒙古国)是匈奴人的圣地,庄严神圣而不可侵犯;此地一旦被攻破,对匈奴来说,是莫大的耻辱,但对汉军而言,却是无比的荣耀。

在后世,“封狼居胥”更是一种荣誉象征,不再是霍去病那种传统意义上的祭祀含义;能够成功打到狼居胥山的武将,足以媲美霍去病,彰显个人功绩,因此可称赞其为“封狼居胥”。

得以“封狼居胥”的名将屈指可数,历史上曾出现过六位,其中还有两大帝王。

西汉——霍去病

霍去病是“封狼居胥”的创始人;他战绩斐然,令后世武将倾慕不已。公元前123年,尽管此时的霍去病不过是个18岁的年轻将领,但他亲率800铁骑袭击敌人,在与匈奴的作战中非常勇猛,初战便被汉武帝封为冠军侯。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又杀敌三万,夺取了河西地区;两年后,匈奴迁往漠北,依旧时常侵扰汉境,汉武帝决定彻底击败匈奴。

在漠北之战中,霍去病孤军深入,一路追杀匈奴,歼敌七万,将匈奴赶至狼居胥山;在此地,他祭祀天地,最终凯旋而归。

公元前117年,24岁的霍去病病逝;他的独子霍嬗与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光都得到了汉武帝刘彻的特别关照。

东汉——窦宪

窦宪乃将门之后,他的曾祖窦融是汉光武帝刘秀时期的开国功臣,妹妹窦氏更是当朝天子汉章帝刘炟的皇后;窦宪为人睚眦必报,恃宠而骄,后因强势低价购买公主之地欺上瞒下,受到了汉章帝刘炟的冷落。

刘炟驾崩之后,其子汉和帝刘肇继位,因天子年幼,窦太后掌握了朝政大权,窦宪愈发嚣张跋扈,最终因暗杀齐王之子刘畅而被禁闭内宫;窦宪恐将被杀,便主动请求攻打北匈奴,以此获得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

虽然朝中大臣以“北匈奴并未犯境”为由持反对意见,但窦太后不予理睬,力挺窦宪北伐之举。窦宪联合南匈奴等三路大军,大败北匈奴,并全歼北匈奴残部;自此,北方草原的势力被彻底瓦解。

汉军出塞三千余里,窦宪登上燕然山(蒙古高原)并刻石记功,史称“燕然勒功”;这时候的窦宪,终于达到了“封狼居胥”的高度。

窦宪属于那种很会带兵打仗但性格又存在缺陷的人,酷似韩信;公元92年,窦氏谋杀汉和帝刘肇,窦宪也被逼迁往封国,无奈自杀身亡。

唐朝——李靖

李靖出身官宦世家,年少便有大志,成年后出任隋朝的一名官员。李渊在塞外抵御突厥之时,李靖得知他有谋反之意,想前往江都向皇帝告发李渊之举,不料途中被抓获。

李渊本打算将其斩杀,李靖却以“义军兴起不久,此时不应杀生”的理由说动了他。最终,李靖得以在李渊麾下效力。

转投大唐后,李靖常年跟随秦王李世民南征北战,并成为了李渊阵营中的一员大将;他先后平定了萧铣与辅公祏之乱,并一举灭掉了西北方的吐谷浑。除此之外,李靖最为辉煌的一战便是征讨突厥。

之所以要灭突厥,就是因为唐太宗登基之时,突厥首领颉利可汗趁火打劫袭扰边境;当时李唐王朝刚经历“玄武门之变”不久,突厥就来捣乱了。面对内忧外患,李世民只能忍辱负重,牺牲府库金银乞求和平,史称“渭水之盟”。

在李世民的励精图治之下,唐朝国力逐渐恢复;他决定洗刷耻辱,灭掉突厥。公元630年,贞观四年,唐太宗派李靖攻打突厥。

李靖亲率三千精锐从马邑出发,向着塞外而去;颉利可汗未曾料到唐军会在这个风雪交加的时节孤军深入,而且进军如此神速,一时间令他大惊失色,只能狼狈而逃,史称“阴山之战”。

此战唐军杀敌数万,并俘虏了颉利可汗以及十余万人;追杀突厥残部时,李靖经过了狼居胥山,这座塞外名山也因唐军的到来,再次见证了中原王朝的强大与辉煌。李靖虽未在此地设坛祭祀,却有奇功;其军事成就足以“封狼居胥”。

立下大功的李靖,在朝堂之上低调行事,人狠话不多;没有过于膨胀,因此得以善终。公元649年,一代名将李靖去世,享年79岁。

明朝——蓝玉

蓝玉是常遇春妻子蓝氏的弟弟,早年在姐夫常遇春麾下效力;蓝玉英勇善战,屡立战功,常遇春对他非常器重,多次在朱元璋面前称赞他,因而蓝玉很快就得到了赏识。后因功勋卓著,逐渐受到了明太祖的重用并被拜为了领军的大将。

明朝建立后,北元的天元帝脱古思帖木儿时常袭扰大明边境;公元1388年,洪武二十一年,蓝玉率十五万大军北伐。

他效仿了当年霍去病的闪电战法,轻装上阵,最终以掩耳不及迅雷之势,奇袭了北元的老巢捕鱼儿海(今贝尔湖附近),大败残余势力。

从此,北元被明军打得一蹶不振;蓝玉能够“封狼居胥”,实至名归。

蓝玉的结局似乎也不太好;作为太子朱标的舅舅,即便再怎么狂妄,也不至于被杀,因为太子朱标登基后有能力驾驭这样恃宠而骄的大将,但奈何他英年早逝,间接给蓝玉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

明太祖朱元璋担心朱标之子朱允炆难以掌控这群骄兵悍将,所以驾崩前为其扫除了所有障碍;最终蓝玉被抄家灭族,终年54岁。

除了四位名将“封狼居胥”之外,还有两位不容忽视,他们二人既是大将,也是帝王。

永乐大帝——朱棣

燕王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皇位本就与他毫不相关,但他的侄子朱允炆因“削藩”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给了朱棣入主皇宫的机会;最终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成为了大明的第三位天子。

登基后,明成祖朱棣励精图治,将经历过创伤的大明王朝重新扶正,并开创了“永乐盛世”;他的功绩有很多,如迁都北京、编撰《永乐大典》等等,然而最为耀眼的却是“五征漠北”之举,不仅诠释了“天子守国门”的英勇气节,而且还极大地削弱了蒙古实力,维护了大明边疆的安宁。

公元1410年,永乐八年,朱棣第一次率军北征,在斡难河(蒙古鄂嫩河)附近先后击败了鞑靼可汗本雅失里和鞑靼部太师阿鲁台;踌躇满志的朱棣想起了东汉窦宪的刻石记功,遂后在擒胡山刻上了“瀚海为镡,天山为锷,一扫胡尘,永清沙漠。”的碑文,向后世之人展示了自己的文治武功。

公元1424年,朱棣第五次亲征,这次未能遇到阿鲁台大军,结果无功而返;班师途中,朱棣病情加重,最终驾崩于榆木川,终年65岁。

康熙大帝——爱新觉罗·玄烨

康熙想必大家并不陌生,他是顺治的第三个儿子,年仅8岁便继承了帝位;成年之后,更是韬光养晦除掉了权臣鳌拜,最终大权在握,虽然此时的康熙也不过16岁出头,但他谋国的智慧已然显露。

康熙素有“千古一帝”之称,平三藩之乱、收复台湾、三征葛尔丹等功绩,完全不输明成祖朱棣;而且康熙也喜欢御驾亲征。

清朝时期,蒙古属于中原王朝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康熙率军亲征葛尔丹之时,就曾到过狼居胥山。

三征葛尔丹,帝亲征,渡黄河幸宁夏,勒铭于狼居胥山,五月还京师。——《清鉴》

康熙亲征是为了平定自家的叛乱,是属于内忧,并不是外患,与前面五位大不相同;虽然性质不一样,但也算得上“封狼居胥”,因为这也是康熙的一大功绩。

康熙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开疆拓土,治理黄河,开展海外贸易,为“康乾盛世”打下了基础;公元1722年,一代明君康熙驾崩,终年69岁。

这两位帝王成功获得了“封狼居胥”的殊荣,但历史上还有一位帝王,也曾想“封狼居胥”;他便是南北朝时期刘宋王朝的第三位帝王——宋文帝刘义隆。

上谓殷景仁曰:“闻王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南史·王玄谟传》

刘义隆在位30年,他所处的时期政治清明,经济与文化繁荣,因此史学家给了一个“元嘉之治”的评价;但他北伐北魏三次,均以失败告终,而且还差点亡国,他“封狼居胥”的愿望最终也没能实现。

正如南宋词人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所言:“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看来“封狼居胥”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想获此殊荣难上加难。朋友们觉得哪一位名将的军事成就堪与“封狼居胥”的霍去病相提并论呢?

0 阅读:4

学典历史

简介:学习历史,品读书中的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