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把解放军打造成地表最强陆军?秘密就藏在老电影《上甘岭》里

彼岸紫竹 2024-03-22 10:18:08

电影《上甘岭》中有个片段,7连坚守阵地鏖战到所剩无几,被8连替换后,8连长张忠发听从营长命令撤离表面阵地,7连指导员听到丢了阵地,心痛地对张忠发说:“可耻啊,张连长,你忘记了,阵地上有多少我们同志的鲜血!”

张忠发觉得受了委屈,8连从来没有打过这么窝囊的仗,因此主动向营长请战,希望跟后续部队一起,夺回阵地。但是没有等来反击的命令,上级命令8连在坑道中长期坚守,拖住敌人,为全面反攻争取时间。

7连、8连经过苦战已经损失惨重,而且坑道缺衣少药,环境恶劣,听到要长期坚守,有的战士发起牢骚。现在有些影视剧把解放军战士描绘成了圣人,不会犯错,没有脾气,这不符合人性,也不符合事实。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换一支军队,能够不逃跑或者投降的已经称得上强悍,还能继续战斗下去吗?

电影中,一看到士兵出现这种情绪,没有任何犹豫,7连指导员马上站出来对张忠发说:“现在你赶紧把党支部建立起来”。同时向大家号召道:“同志们,嚷什么,这是党给我们的任务,现在不管7连,8连,是共产党员都把手举起来,共青团员也算。”

电影在这时候给了一个坑道内党员举手的特写,党员们神情庄重。党支部一建立起来,战士们立马有了主心骨,精神面貌马上焕然一新,在张忠发的带领下,7连、8连瞬间组成了一个新的战斗集体,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把战士们身上水、弹药都集中起来,统一分配,让卫生员王兰好好照顾伤员,做好了长期斗争的准备。

党组织一建立,立马扭转了不利的局面,这就是党的领导的作用。

战争年代,入党是无上的光荣,党员们以身作则,给所有战士树立榜样,这并不是一句空话,有危险的时候,党员先上。

中国革命能够取得胜利,毛主席总结三大法宝,党的建设排在第一。

中国几千年来,军队是怎么组织起来的?基本靠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来形成领导力。曾国藩的湘军,就是靠这样的乡亲、父子、兄弟关系形成的战斗力。曾国藩的粉丝,蒋介石也信这一套。

蒋介石一生头衔无数,但是他最喜欢的,并不是“总裁”、“委员长”或者“总统”,反而是“校长”,能叫他校长的将领,都是他黄埔军校的嫡系,国民党内另一支蒋的嫡系是浙江人,如果笔者在当时的国民党中,也许能混得不错,宁波老乡啊。

看样子蒋校长是深谙现代营销学的,这些套路,跟现在很多公司的销售人员,维护客户关系使用的手段如出一辙,蒋校长的小本子,就是他的CRM(客户管理系统)啊。

袁世凯接受清廷委派,在天津小站练兵的时候,也搞这一套,不知道是不是也是曾国藩的粉丝,所以袁大帅练出来的兵,“吃袁大帅的饭,穿袁大帅的衣,领袁大帅的饷,只听袁大帅的话”。清廷后来基本失去对新军的控制,这支部队是袁大头能窃取辛亥革命果实最大的依仗。

但是,这个套路有一个命门:通过个人威信来领导的组织,非常容易分裂。

这就是用个人权威作为组织凝聚力的后遗症。而在“三湾改编”中,毛泽东确定了党管军队而不是长官个人领导军队。

党既是具体的人,也是一种精神原则,更有一个不可分裂的核心。坚持党的领导,同时就意味着,个人权威不能脱离党的权威。所以坚持党的领导反面是什么?是不听党的话吗?不,在当时那一刻,坚持党的领导的反面是:个人权威领导。

比如,黄埔二期的余洒度是秋收起义时的师长,黄埔三期的苏先骏是团长,也是重要人物,他们反对上井冈山,可以一个人离开队伍,但是想拉走部队,办不到,带不走一兵一卒。甚至有这样的情况:井冈山时期,红四军主力团第二十八团的二营营长袁崇全因对革命悲观,假传命令拉走部队,但是一旦暴露了他是假传命令,整个部队觉醒后集体返回,他叛逃到国民党地方部队后又被红军捉住处决了。

后来有一个更典型的例子:张国焘以共产党领导人的名义,可以指挥几万人的红四方面军。但是,1938年,当他投向国民党的时候,只能孤身一人逃走。张国焘叛变时蒋介石曾欣喜若狂,并从旧军队兵随将走的观念出发,认为这是对延安的致命打击,要戴笠很好地加以运用,以对共产党军队特别是原四方面军的部队进行拉拢策反。可是到头来费尽力气也拉不出一连、一排、一班,毫无所获。中国共产党对军队实行绝对领导的威力,在这一点上也充分体现出来。

在《亮剑》中也有一个例子,楚云飞团的营长钱伯钧对待遇不满,带着手下两千人投靠日本人做汉奸,楚云飞阻止他的方式是一人一骑拔枪单挑,看起来挺爽的,可是如果没有这一段,这个加强营就这么投敌了。

这种情况在国民党中很普遍,国民党一整支部队,就像没有思想的工具,反正都是当兵吃饷,共产党,国民党,日本人,或是其他什么势力,都一样。

这是不是跟现在企业经常面临的“带团队跳槽”的困境很像?一个团队长跳槽,往往可以带走整个团队,连人带客户、技术一起挖走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很多人对公司没有认同感,只认自己的领导,他去哪里当然跟着去哪里。这对组织是一种严重的伤害。

像蒋介石这种中国旧式政治军阀,是理解不了除了亲故之外的军队组织形式的,他的眼界就只有这么高。国民党也有自己的主义,纲领跟理想,但是蒋介石放弃了用这些来凝聚一个组织,也许在蒋心里,压根不信仰什么三民主义?

笔者小时候看电影,打仗的那种,叫“同志”的,就是共产党军队;互相称“弟兄们”的,就是国民党军队。小时候心里还疑惑:叫弟兄们,不是更亲切吗?其实这种称呼其实呈现的是背后的人际依附关系。而一句“同志”,互相之间就是靠一种抽象的精神原则支撑起来的关系了,同志就是志同道合的人。小时候觉得“弟兄们”很亲切,现在才知道“同志们”这个词有力量。

又说到《我本是高山》,跟那部电影一样,现在掌握影视剧话语权的人,也是一帮不了解或者理解不了什么叫人民军队,不明白人民军队是怎么组织起来的人,这种人,怎么能拍出好的革命战争题材影视剧呢?

思想政治工作

有人受《亮剑》等电视剧影响,认为解放军中的政委等政工干部不重要,其实这大错特错。关于政工干部的作用,笔者印象中影视剧里《功勋—能文能武李延年》讲的最好。当时这部剧跟大片《长津湖》前后脚上映,笔者认为《李延年》的故事比前者精彩十倍。我军历史上,政工干部绝不是像赵刚那样只管生活不管军事,事实上,在战争年代,不会打仗,怎么可能做好一支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打仗那时候就是最重要的工作。

我军的政治委员制度始于1929年古田会议,当时毛主席对红军编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并且提出军队要由党完全领导的政治主张。正是在这一主张下,军队中特别设立政治委员这一职务,解放军的政委制度也一直实行至今。

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的解释,在解放军的编制中,所有团以上的部队都会设立政治委员。而团以下的部队虽然不会设立专门政委,但也会设立各级指导员,指导员所负责的日常工作与政治委员是大致相同的。

军队中各级政委及指导员,主要起到3个作用:

一是党指挥枪。政委是一个部队的党委书记,负责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统一官兵的思想等重要职责。老兵认为,设立政委一职,是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等的具体体现和光荣传统。也是我军由胜利走向胜利的法宝。

二是相互监督。政委与团长、师长、乃至军长等等,同为一个单位的主官,只是革命分工不同。除了相互配合,共同把部队带好外,也起到相互监督,相互牵制等作用,防止“一言堂”带来的“副作用”。

三是鼓舞士气。军事主官主抓训练工作,而政治主官主抓思工作,心理疏导,鼓舞士气,进一步提高战斗力,在实战中的作用更加明显。比如,当年,时任某师政委的刘冬冬上将,率部参战前,为突击队员敬壮行酒和戴大红花,就起到了激发官兵斗志的作用。

我军通过坚强有力的政治工作,强化了军队绝对听党指挥的军魂,培塑了官兵“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激发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铸成了铁一般的纪律,保证了部队的高度团结统一,凝聚了强大的战斗力。

过去的老电影,指导员可以帮战士补衣服、写家信、开导思想,这就意味着,每一个士兵都被连接进了党的精神原则里面。在人民军队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成建制的部队叛变投降;从来没有一个内部野心家的阴谋能够得逞。每逢重大关头,人民军队总是以绝对的忠诚、纯洁、可靠,与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着高度的一致。

上甘岭坑道战中,更加被我们所熟知,在电影中也有提现的是“一个苹果”的故事。

1952年10月31日下午,上甘岭战役的战斗进入白热化。张计发率7连坚守在坑道,随时准备出击。此时,友邻4连一名负责运输弹药的战士扛来2箱手榴弹,顺便送给张计发一个苹果,跟他讲:连长,这一仗你们一定要打好。张计发问他苹果哪里来的?这个战士说是半路上捡的。张计发问他为什么不吃?这个战士说运弹药的路上有水喝。张计发知道路上根本没有水。看到这个战士为让自己吃一个苹果而说谎,很感动,就把这个不该收的苹果收下了。

那会儿,因为喝不上水,7连官兵口干得话都说不出来,步谈机话务员急得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为的是打出血,用来滋润喉咙,以保证能够与上级联系。张计发先让话务员吃,话务员用手掂了掂,传给通信员,通信员又传给司号员、卫生员,大家都觉得自己不应该吃,都说该连长吃。张计发顾不上讲更多,手一挥,说:谁不吃这个苹果,就是没有勇气战斗到最后。说完,他先咬了一口,然后一个人一个人往下传。就这样,一个苹果在坑道里传了又传、转了又转,到第3圈还没有被吃掉……

结语

加强党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这支军队强大力量的根本来源,是与其他旧军队的根本区别。战争年代,来自五湖四海的穷苦人通过一个共同的目标,共同的信仰,凝聚在一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军事史上的奇迹,逐渐成为地表最强陆军。

0 阅读:5

彼岸紫竹

简介:挖掘真相,用冷静的理性温暖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