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夯实社会基层治理人才基础

中国科技投资杂志 2024-05-09 14:52:42

导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社会治理成效如何,基层干部是决定性因素。”2017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2021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都对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近年来,随着新时代新征程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亟需在制度上予以规范和保障。2024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首个专门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中央文件。《意见》共分6个部分、17条措施,着力健全职业体系、加强能力建设、完善管理制度、强化激励保障,打造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敬业奉献、结构合理、群众满意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为加强和完善社区治理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社区工作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关键环节

社区工作者主要是指在社区从事党建、治理、服务工作的全日制专职工作人员,包括社区党组织成员、社区居民委员会成员中的专职人员和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其中,社区“两委”专职成员按照有关规定产生;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由市地级或县级统一组织招聘,街道(乡镇)集中管理,社区统筹使用。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社区的人口规模和居住密度不断增大,特别是面对一些公共安全事件时,社会基层治理的难度不断加大;另一方面,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居民对社区及周边环境、文化供给、衣食住行等都有了更高要求。因此,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受到中央关注。长期以来,社区工作者承担着落实党委、政府各项政策和服务居民群众的重任。加强新时代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已成为适应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关键环节。

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重点任务

据民政部统计,截至2022年年底,全国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共有60.7万个,拥有超过400万社区工作者。待遇低、职业认同感低、缺乏晋升空间.......是社区工作者长期面临的困境,也是导致社区工作岗位留不住人的根本原因。此次《意见》直面社区工作者队伍最关心的问题,从薪酬待遇保障、建立激励发展机制、营造关系关爱氛围三方面有针对性地作出制度保障。

《意见》提出,未来5年,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基本建立,能力建设不断强化,管理制度更加科学,激励保障机制愈加健全,关心关爱社区工作者氛围日益浓厚;社区工作者政治素质、履职能力、工作作风全面加强,队伍结构持续优化,收入待遇合理保障,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切实增强,为民爱民、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进一步提升。

《意见》明确了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重点任务,主要从健全职业体系、加强能力建设、完善管理制度、强化激励保障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同时明确了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组织领导,对各级党委和政府强化组织实施、开展评估指导、深化减负增效等提出要求。

健全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

基层社会治理成效如何,基层干部是决定性因素,要统筹考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逐步建立一支素质优良的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意见》提出要健全社区工作者的职业体系,包括明确人员范围、严格政治把关、优化工作力量配置和推动职业水平与岗位等级衔接联动四个方面,有利于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规范化、政治素养考察严格化、工作人员调整配备灵活化、等级评定与提升科学化。

一是选配有制度。明确社区工作者人员范围,严格把好政治关、入口关,明确选聘条件,强化力量配备,持续优化社区工作者队伍结构。社区“两委”专职成员按照有关规定由市地级或县级统一组织招聘,街道(乡镇)集中管理,社区统筹使用,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吸收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思想政治素质好、遵纪守法、热心为居民群众服务的人员进入社区工作者队伍。选优配强社区党组织书记,建强社区“两委”班子,做到政治过硬、敢于担当、善于治理、群众信任。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书记后备人才库,注重从优秀社区专职工作人员中培养社区“两委”专职成员后备力量。

二是发展有空间。着力建立健全梯次发展、等级明晰、科学合理、运行有效的社区工作者岗位等级序列,研究制定社区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推动职业水平与岗位等级衔接联动,构建符合社区工作者工作特点的职业发展路径。加大从优秀社区工作者中招录(聘)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力度。鼓励和支持优秀社区工作者到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等担任特聘导师。

三是待遇有保障。要求各地科学设定社区工作者薪酬构成和岗位等级薪酬标准,明确除具有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身份的外,原则上由街道(乡镇)与社区工作者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按国家有关规定参加社会保险、缴存住房公积金。

提升社区工作者能力素质

社区工作者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社区的直接执行者,是社区治理和服务的骨干力量,社区工作者能力和素质直接影响到社区治理和服务水平的高低。《意见》围绕提升社区工作者能力素质提出3方面要求。

一是提升政治素质。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持续组织推动社区工作者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加强政策法规教育,深化廉政教育。

二是提高履职本领。强化履职能力培训和实战实训,重点加强社区工作者群众工作、组织动员、依法办事、矛盾调解、应急处突、协调沟通、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能力训练。

三是增强服务居民群众意识。教育引导社区工作者树牢为民服务理念,在情感上亲近群众、行动上服务群众,持续改进工作作风,用心用情用力为居民群众排忧解难。

加强社区工作者教育培训

《意见》要求:在培训制度上,研究制定全国社区工作者教育培训工作规划,完善分级培训制度,健全教育培训体系。在培训形式上,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现场观摩等培训方法。在培训载体上,设立社区工作者培训基地,建立培训师资库和资源库,注重开展线上培训,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工作者培训工作。在培训资源上,加强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社会工作相关学科专业建设,鼓励在有条件的社区设立实习实践基地;支持社区工作者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和评审,探索建立社区工作者能力水平与相关职业技能等级等双向比照认定机制。

严格社区工作者队伍管理

社区工作者队伍管理,锻造作风过硬、纪律过硬的社区工作者队伍,是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意见》从3个方面对严格社区工作者队伍管理作出了部署。

一是完善管理制度。结合社区工作者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建立健全社区工作者日常工作制度,从严从实做好日常管理。分类完善社区工作者退出机制,树立能进能出、优进绌退的鲜明导向。

二是加强考核激励。以政治素质、工作实绩和居民群众满意度为重点对社区工作者开展考核,建立健全奖励惩戒机制,提振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三是强化监督约束。规范社区工作者履职用权行为,落实党务、居务和财务公开制度,探索开展社区党组织书记、社区居民委员会主任经济责任审计,依规依纪依法查处损害居民群众利益的腐败行为。

关心关爱社区工作者

社区工作者扎根基层一线,联系群众最直接、服务群众最具体。《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采取务实措施加大对社区工作者的关爱力度。

一是在政治上关心,加大在社区工作者中推选“两代表一委员”的力度,大力宣传表彰社区工作者先进典型,增强社区工作者的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

二是在生活上关怀,关心社区工作者身心健康状况,定期组织体检和关爱活动,开展走访慰问,及时帮助社区工作者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三是在工作上支持,各级党委和政府为基层干事创业创造更好条件,持续深化拓展为基层减负工作,让社区工作者有更多时间、精力为居民群众服务。

结语: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事关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事关维护社会安定有序,事关巩固党的长期执政根基,对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好《意见》,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特别是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党委社会工作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把社区治理和服务水平、居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检验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工作的评判标准,动态掌握社区工作者队伍规模结构、能力素质等方面的状况,加强对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重点任务进展情况的评估。适时会同相关部门加强跟踪指导,是推动《意见》精神落地见效、落实到位的重要因素。

编辑整理:李红

0 阅读:75

中国科技投资杂志

简介:《中国科技投资》杂志社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