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AT考试用的是什么方法论?

云帆美研 2024-04-09 12:43:32

提高执行力的本质,是尽量清除掉影响执行力的各个因素,包括:(1)填坑:即把执行指令的需要的前置知识与技能补充完善。任何指令的落实,都是需要一定的前提的,比如托福听力的老师哪怕是天神下凡,她交给你的方法,也必须基于你听得见声音才能被你执行,托福口语老师即便是从未来穿越回来的神人,你也得不是哑巴,才能执行她方法。以上举例过于极端,正常举个例子,比如教师要求学生抽主干,学生能执行,首先得基于知道什么是主语什么是谓语才能展开。教师要求学生注意句子里面的动词形式区别,也得基于学生能区分谓语非谓语以及不同时态,才能得到执行。在前置知识技能方面,因为缺乏科学的测评和知识图谱分解,大量的中国考生是不自知自身的坑如此之多的,这也为后面无法执行方法论埋下了隐患。因此非常建议广大考生,在抱怨方法论不好用之前,最好测评一下自己的基础,是否达到了使用方法论的最低前提条件。(2)接收指令过程中的各种丢失、选择性接收、张冠李戴、不顾前因后果等等对指令的扭曲。这些现象在学习中非常普遍,而且同样常常为考生本人所不自知,很简单,人总是倾向于相信自己是正确的嘛。而科学研究表明,学习者第一波接收指令,普遍的掌握也就能达到5%-10%。有无数的学生学完第一波,信心满满觉得已经得到真传,但学了一圈再回炉,纷纷感叹自己第一轮听的是啥啊根本没get到核心。解决接收效率问题,一是需要考生本身深度地参与方法论的搭建过程,明白各个指令之间的关系已经背后的逻辑,而不是生硬地去记忆,二是不断地逼自己重现指令对应的脑图,三是通过应用指令的过程暴露自己的误解、丢失并计时补缺。(3)执行过程中因为压力、情景等因素带来的走样和不稳定。很多考生在无时间压力、环境舒适、老师陪伴督促的情况下往往可以较好地执行方法论,但到了考场,所有指令就瞬间灰飞烟灭。这里既有考生并没有把指令真正内化到条件反射导致还要刻意要求自己才能运用出指令的原因,也有平时的训练质量不到位,比如从不强迫计时练习、从不模拟考场的高压决策环境、练习持续时间过短导致大脑受压不够等坏习惯带来的结果。因此在练习的要求上,考生需要清晰地看到,一切必须对标实战,所有舒舒服服不计时的练习都是假的练习,所有在压力下施展不出的方法能力都是假能力。

0 阅读:0

云帆美研

简介:专注GMAT、GRE提升与留学规划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