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宋代儒学与儿童教育

太仓文史 2024-01-14 11:23:15

“田中读书慕尧舜,坐待四海升平年”——出自高启的《练圻老人农隐》。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教育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德智体美劳的教育成为了国家的重中之重,而新生一代更是受益于义务教育制度的影响,读书写字不成问题。

其实,早在古代统治者便十分重视本国的教育制度,他们通过如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等各种的方式选拔有才能的人为为国效力。

尤其是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一举打破了世家贵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为朝廷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后来的宋朝继承该制度,不但发展了儒学,形成了理学思想理论,还十分重视儿童的伦理道德教育。

接下来分析的是宋朝儒学背景下的儿童教育。

一、宋朝的教育背景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朝的儿童教育思想发展离不开其高度繁荣的经济。

宋朝的手工业迅速发展,其生产规模和行业内容都是唐朝不能比拟的,就连官营和私营的作坊比起前朝来说,皆有所发展和扩大。

特别是造纸业的创新发展和活字印刷术、雕版印刷术等技术的出现,使得宋朝文人读书成本降低,就连普通农工商等下层阶级家庭也有了接触书籍和学习知识的机会,直接推动了宋朝整个社会的文化教育发展。

要知道宋朝是文人的天下,其采用皇帝与士大夫共同治国的政策方略,因而当时的文人、士人的地位十分的高,备受社会推崇,正所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便是描述的宋朝社会的读书风尚。

一旦读书成本降低,对于宋朝的平民百姓来说,咬咬牙、省省钱送孩子。去私塾读书写字,将来考取功名利禄、升官发财,不失为一桩好买卖。

而如此发达的经济也为宋朝政府提供了不少的税收,且不差钱的宋朝统治者也十分舍得将钱财投入宋朝的教育事业当中。

如,宋朝的统治者规定了路、州、府、县等地方政府不仅需要从官方的财政当中取出部分资本用来兴办学校,还规定将当地中举人数纳入官员政绩考核的范围内,这样的政策直接提高了当地官员的办学积极性。

《宋会要辑稿·崇儒》中曾记载:“咸平四年六月,诏诸路郡县有学校聚徒讲诵之所,赐就《九经》书一部。……诏州郡立学,赐田给书,学校相继而兴”,可见宋朝政府还专门制定了奖励制度调动官员的重视教育的情绪。

其中“赐田给书”即学田制,宋政府会单独为教育行业划分一定数量的田地,用来作为学校的资产,以保障学校的各类开支做到自给自足,而且这类学田不但可以租赁出去,还能免税、不被其他人侵占。

由于每年宋政府都会拨一大笔款项用来建设国内的教育事业,正所谓“财帛动人心”,为了避免地方官员贪污现象出现,统治者下令让各个地方的官员互相监督,可见当政者是真的想要将钱财落到教育实处。

鉴于宋朝是一个神奇的王朝,虽然其内部经济繁荣,但却处于外忧内患的境地,这让统治者期望获得许多治国的能才来解决这些政治问题。

从而致使他们紧抓国内的教育事业的建立和完善,而宋朝的百姓受“自上而下”的效果影响,都非常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

因此,宋朝动荡的社会环境也变相的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除此之外,开篇提到了宋朝的选人制度是继承了隋唐的科举制,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和完善。

事实上的确如此,自从宋太祖赵匡胤上位以后制定了“重文轻武”治国政策以来,历代宋朝政府便十分重视国内的教育问题。

彼时,受教育的对象年龄已经缩小到了儿童身上,许多父母为了孩子的前程均会抓紧孩子的教育,期求他们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有文献记载:“县学并州县小学更不给食,愿陪厨”,可见当时的宋人异常的重视儿童的启蒙和教育。

二、宋朝教育新发展

1、理学的出现

要明白,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的经典四书五经便成为了历代统治者选拔人才的重要“教材”。

到了宋朝,儒家思想得到了新的发展即理学,这个学说也为儿童的教育注入了新的教学理念,备受宋人重视。

众所周知,理学又称“义理之学”,是两宋时期的一种“道学”,其融合了儒家、道家、佛家三种不同类型的哲学思想,因而许多人评价其为“儒表佛里”、“阳儒阴释”。

可不论如何,理学也是儒学的一种新发展,其注重伦理道德和孝顺之道的核心思想不变,这也在儿童的教育当中有所体现,甚至一些理学家亲自下场为儿童编书,传唱至今,可见宋朝人十分注重儿童的启蒙教育。

如,《三字经》这本古代社会儿童启蒙读物便出自宋朝的理学家,其不但包含了“仁、义、诚、敬、孝”的思想,还囊括了人伦、忠孝节义、历史、哲学、天文地理等不同领域的知识内容,后因其朗朗上口,被后世传颂奉为经典之作,受广大父母的推崇。

2、儿童教育方法

首先,除了编写通俗易懂的儿童启蒙教材外,宋朝对儿童的教育还注重环境的影响即父母的言传身教。

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会学习模仿父母的行为和言谈,尤其在孩子没有正式上学、还没有明理及分辨好坏的时候,这时的父母便是最好的学习榜样。

此时,宋朝的父母都会注重对孩子的爱国、报国等思想上的引导和教育。

例如,宋朝著名的将领岳飞便是如此,他的母亲从小培养他忠君爱国的思想,并让他许下了精忠报国的志向和愿望,这四个字不但被其母亲刻在背上,还深深的刻在了岳飞的心中,直到岳飞去世也没有改变,可知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不可谓不大。

其次,除了爱国思想教育外,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宋朝的父母还会教导孩子一些人伦道理,如“百善孝为先”、“男女有别”等道德理念。

一般来说,古代的儿童从6岁开始便能够上学明理了。

儒家经典《礼记》一书中提到儿童的教育时:“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由此可知古代社会十分注重子辈孩提时代的教学培养。

彼时,宋朝的教育机构遍地开花,无论是官方太学也好,还是民间的私塾也罢,都为宋朝儿童提供了大量学习的平台。

这里重点提一下私塾,其是宋朝儿童最主要的受教育和学习的地方,通常分为两种形式。

其一为家族内部的家塾,许多的有钱豪族都会选择聘请名师教导家族或家中的孩子,为他们启蒙和教学;其二为地方或个人出资的义学,这种私塾最主要的目的是帮助贫困人家的孩子启蒙和上学。

这些接受私塾启蒙的孩子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不仅仅要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还需要培养“礼义廉耻”道德准则和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等技能,更有甚者对孩子的教育还一步一步的上升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境地。

古代家长认为,只有从小培养子孙的品德教育即“畏名教,励廉耻”,才能达到后来的“知荣辱,积养成名”,才能做到不论是在家还是做官都能保持自身清正廉洁。

最后,宋朝的教育并不刻板,反而十分的灵活多变,当时的宋人十分推崇孔夫子的“有教无类”观念,故而提倡因材施教的方法,针对孩子的不同性格、爱好,采用不同的方法教学等现象在宋朝比比皆是。

此外,宋朝的统治者还十分的欣赏神童,他规定“十五岁以下能通经作诗赋者,皆可应试,及第后予以出身并授以官职”,以期更多的神童能够诞生并为国效力。

于是,宋朝越来越多的父母为了“名利”,为了孩子能够争气获得功名,愈发的重视孩子的启蒙教育问题。

三、结语

总的来说,宋朝因社会政治环境、经济繁荣等影响,使得人们读书学习的成本降低,使各个阶层受教育的对象也在不断的增多。

而宋朝政府不吝惜教育事业的资金投入的行为,为孩子提供了上学的机会和稳定的学习平台,再加上统治者对儿童教育的支持和神童的推崇,也让宋朝人愈来愈重视儿童的教育启蒙。

其实,宋朝儿童的教育状态主要是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和知识文化并行,父母在培养孩子的时候不单单需要教会他们书本上的知识,更需要培养孩子精神品德,如孝顺、忠君爱国等思想。

值得赞赏的是宋朝坚持采用了前朝的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因其拥有公平和科学性的特点,在封建王朝的局限下不失为一种公正合理的好方法。

参考文献

1、《浅谈宋代儒学与儿童教育》

2、《宋代儿童的生活与教育》

0 阅读:11

太仓文史

简介:明智鉴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