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的农民起义,多数是来得轰轰烈烈,败得一塌糊涂?

无人能比的高傲 2021-05-28 08:48:33

谈起农民起义我想大家应该都不会陌生,特别是在中学历史课本上,我们经常能够接触到古代几大著名的农民起义。

像我们今天所熟知的陈胜、吴广起义,就被历史学者们称为是中国古代封建历史时期,农民起义反对压迫的开端,由此也能够看出陈胜、吴广起义在农民起义战争史中,拥有特殊的地位。此外还有刘邦率领的农民起义、北魏六镇农民起义、黄巢大起义等等。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大致维持了两千多年,而在如此漫长的封建历史当中,农民起义自然也是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内容。

耕田分配不均,是封建王朝经常出现的问题

在封建社会中,由于地主阶级势力的不断壮大,特别是地主集团对于土地的兼并愈发严重,这使得封建社会初期那种,能够维持的小农经济体制难以继续保持。

比如在隋唐以前,封建王朝一般都会让农民们获得自己应有的土地,尽管大部分都无法做到足额,但是却能够保证耕者有其田。

不过随着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土地兼并现象的愈发严重,到了两宋时期真正意义上的分配土地已经难以实现,大部分土地都是集中在封建地主的手中。

那么自耕农的数量大幅度减少,这就意味着佃农的数量急剧上升,就是说封建地主们将自己所能够控制的土地,以租赁的方式租给没有土地,或耕地较少的农民耕种,由此通过征收田租的方式来获取利益。

当然笔者并不是说在两宋农村租佃制经济完全建立之前,封建社会阶级矛盾就不尖锐,而是在租佃制经济建立之后,这种体现在经济层面的阶级矛盾已经愈发凸显,而与之相适应的便是农民起义的频率将会急剧上升。

农民起义的胜率并不高

在隋唐以前,的确存在这样的一个现象,那就是农民起义的频率,没有隋唐以后的高,同时农民起义的规模也没有此后的大,造成的影响自然也没有此后的广。

不过不可否认是的,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农民起义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对封建社会的影响自然也是巨大的。

之前有一个热点问题,那便是在封建社会当中,农民起义的屡屡出现对于封建社会的发展,究竟起到怎样的作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消极的都存在?

笔者认为或许二重影响都是存在的,因为农民起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就证明当时的政治、经济等方面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这种不合理肯定是侵犯了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造成了极为不公平的社会现象,如此广大农民只有通过暴力革命的手段,才能够冲破这种不公平的枷锁,得到自己想要的利益和社会环境。如此一来,农民起义的出现是为了能够建立起令农民满意的社会。

与此同时,随着农民起义的爆发,封建王朝统治者一方面会采取武力方式镇压,同时也会反思自己在王朝治理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

如果王朝不幸被农民起义推翻的话,那么新建立的王朝统治者,自然会吸取前朝的教训,不过按照农民起义的结局来看,失败的农民起义几乎占了百分之八十。

缺乏统一领导,纪律涣散是农民起义失败的根本原因

随着农村租佃制经济的兴起,广大农民已经不再是自耕农的身份,他们成为了为地主打工,出卖自己劳动力的佃户。

这种土地分配方式和农村经济体制的变化,实际上彰显了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在封建经济上也展现出了巨大的变革。

而当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被封建地主所控制,他们自己的利益被封建地主所剥削之后,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也就愈发尖锐了。

农民群体的庞大性,使得其一旦成为反对当权政府的势力后,必然会对封建统治者造成巨大的冲击,这往往也并不是统治者想要看到的,但由于封建社会存在这种天然的尖锐阶级矛盾,农民起义始终都是无法避免的。

农民起义军往往能够依靠其庞大的队伍,对封建王朝和当时不公平的社会造成猛烈的冲击,因此对政府形成巨大的威胁。

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领导、组织机构涣散以及军队作战的不成熟,这使得数十万的农民起义军往往面对几万官军镇压之时,经常会处于明显的劣势,这也是中国古代农民起义失败频率高的原因。

1 阅读:163

无人能比的高傲

简介:孤独没什么不好,至少不会折了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