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精神卫生日特写|治愈不是终点,回归才是

八点健闻 2023-10-09 10:12:00

这不是吴雪梅(化名)第一次被邻居投诉。

相比于前几次半夜哀嚎扰民,这一回,她砸破了邻居家的防盗门,还动手打了上门处理纠纷的警察。事态升级后,她不得不被送进了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吴雪梅今年57岁,是一名典型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上对这种疾病的定义是,一种慢性的精神障碍,患者很难区分出真实和想象,反应迟钝、行为退缩或过激,严重者难以进行正常社交。

于吴雪梅而言,被害妄想是其最主要的症状。她自幼性格孤僻,不爱与人相处,常有一些自言自语的怪异举动。2014年,她的丈夫不堪忍受,带着女儿净身出户。此后,独居的吴雪梅行为越来越古怪。她曾通过电话告诉自己的女儿,觉得邻居在监视她,要害她,所以她每天都睡在正对大门的客厅地上,还在每个房间都提前放上了一把菜刀。

这次被送进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后,吴雪梅接受了规范的药物治疗。几个月下来,病情控制得不错,但家人却始终不愿意接她出院,一方面是老家那边的邻居强烈反对,另一方面也怕她不按时吃药,病情复发,害人害己。

在中国,精神障碍疾病的患病率在15-20%之间,按照14亿人口的总量来推算,患病人数在2亿以上。这当中既包括焦虑、抑郁等轻度情绪障碍,也包括精神分裂症、双向情感障碍等重度精神疾病。根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国内登记在册的重度精神障碍患者有660万。其中,像吴雪梅这样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占比接近3/4。

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加剧,心理行为异常和精神障碍患者正在逐渐增多。在2022年11月举行的第二届世界卫生健康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公开表示,全球精神疾病的发病率,在过去几十年一直呈现上升趋势,总患病人数已经超过10亿人。

对于这部分患者来说,精神疾病不仅剥夺了他们正常生活的能力,也给各自家庭乃至全社会都造成了难以承担的后果。

十多年前,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人员就曾撰写了一份关于精神疾病负担的研究报告,研究小组预计,到2030年,精神疾病所带来的直接经济影响(如护理开销)和间接影响(如生存力降低)将让全球经济在一年内损失6万亿美元,在全球非传染性疾病负担中占到1/3以上。

长效针剂+社区康复,破解用药难题

对于重度精神障碍疾病患者来说,药物治疗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从药物可及性的角度上来看,过去十年间,无论是国内批准上市的新药数量,还是纳入医保支付的衔接速度,都体现了国家对解决精神疾病药物可及性问题的重视和成效。以2022年版的国家医保药品目录为例,这份目录总共涵盖了79款精神类药品,其中新近上市的“国谈药”有12款,包括两款新近上市,被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长效针剂。

尽管药物保障早已不成问题,但由于精神障碍疾病的特殊性,多数患者并不能做到长期足量用药。以精神分裂症患者为例,他们往往对吃药有抵触心理,即便能够在监护下用药,多数也会在症状好转后停止服用,导致疾病复发。

“我国精神分裂症患者一年复发率是40.8%,由于药物依从性差而导致的复发占比43%。”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教授江开达表示。而从疾病进程来看,患者的每一次复发都会导致大脑灰质的进一步减少、变薄,使得认知功能进一步受损,治疗难度加大,从而陷入依从性差——复发率高——疗效下降的恶性循环。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精神疾病患者的用药依从性问题,社区康复模式应运而生。社区康复模式的本质,是以社区为单位,建立一支专业规范的团队,以社区内重度精神疾病患者为管理目标,有计划地对其家庭生活、合理用药和遵医行为等相关因素进行干预。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既能节省医疗资源浪费,又能帮助患者更好地康复,把对社会安全的影响降到最小。

广东省云浮市是最早开展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模式的试点地区之一。早在2013年,云浮市就启动了镇街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岗培训精神科门诊医生工作,实现了全市63个镇街和社区卫生机构全部开设精神科门诊,并至少有一名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

紧接着,云浮市又率先推动长效针剂治疗在全域全覆盖的应用——对全市登记在册的13000多名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医学评估,对于符合长效针剂使用条件的7800多名患者,可以直接在63个镇街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用针,医保报销90%,财政兜底10%,个人费用全免。

基于长效针剂的社区康复模式,已经被证明效果显著。2020年,云浮市首次实现了从2015年以来的年度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事件的零发生。

截至目前,除了云浮以外,北京、上海、广东、福建等多地都积极探索开展了不同类型的社区康复模式。通过社区专业人员上门随访,个性化服务等方式,试点地区精神疾病患者的规范服药率和规范管理率都有大幅提升,肇事肇祸行为显著下降。

政策指引+公益宣传,助力回归之路

相比于精神障碍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让他们能够体面地回归社会,是一个更为艰巨的挑战。

在多数人的认知中,精神病患者就像一颗定时炸弹,意味着“不可预知的危险”。今年8月,云南罗平县一位有精神病史的20岁男子,在家中刺伤其母亲后逃窜,沿途先后刺伤8人,造成2死7伤。仅仅10天后,同样在云南,一名有精神病史的26岁男子,驾驶越野车先后与多车发生碰撞,造成7人受伤。

类似的恶性事件不胜枚举,精神疾病的污名化自然难以去除。事实上,不仅是社会公众对精神疾病患者心存忌惮,就连这些患者的家庭也往往无法将他们视为常人。《北青深一度》曾经报道称,2017年,北京市安定医院有近800名住院病人,其中两成长期住院,时间最长的超过20年,有的病人直到死去,都没能回家。

“即便是重度精神病,也是可防可治的。”成都锦欣精神病医院院长罗加国表示,不管是口服还是针剂,只要进行规范性治疗,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就像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一样”。而对于社会上频发的精神病患者伤人事件,罗加国认为,大多都是因为患者没有按时服药,导致病情出现反复。

为了消除大众对精神疾病的误解和歧视,推动治疗中的精神疾病患者更好地回归社会,2022年底,国家民政部、财政部、卫健委和中国残联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精康融合行动”的通知》。通知明确要求到2023年底,全国50%以上的县(市、区)要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到2024年底,精神障碍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就业能力要明显提高;到2025年底,针对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舆论环境持续向好,社会歧视现象明显减少。

除了国家政策的顶层设计,相关部门的落地执行,面向社会大众的科普宣教也必不可少。

每年的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世界各地都以不同形式的活动来倡导关注精神健康问题。作为精神卫生领域的领军制药企业,西安杨森自2011年起将此扩展为“精神卫生月”活动,至今已经举办了12届。这其中,既包括支持医疗机构组织公共科普论坛,也有支持公益组织为精神障碍患者进行慈善义卖,更有借助VR科技的形式用微电影展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内心世界。

2018年第八届杨森精神卫生月期间,公众通过VR观看公益宣传片

尽管形式多样,主题不一,但这12届“精神卫生月”活动的内核始终没变,那就是广泛、深入地普及精神疾病知识,呼吁社会各界给予精神疾病患者更多的理解、包容、重视和关爱,让他们的回归之路能够更加畅通和温暖。

以2022年的精神卫生月活动为例。去年,西安杨森联合中央美术学院发起了名为“画为心声,爱有回响”的公益宣传活动。将线下公益画展与精神障碍患者、医生以及艺术家共创画作的纪录片相结合,通过展现三方共振、共创画作的过程,让公众走进患者内心世界,打破认知壁垒,拓宽全社会对精分患者的理解和接纳,助力患者的回归社会之路。

最终,这场公益宣传活动走进了国内40多个城市,联动近80家医院,参加人数超过2万人。

2022年第十二届杨森精神卫生月“画为心声,爱有回响”公益画展现场

聚焦科学+洞察需求,持续造福患者

对于杨森来说,以科学为本,洞察患者需求,并将之付诸于实践,是刻在公司基因里的特质。

时间倒回到上个世纪50年代。出身于医学世家的杨森公司创始人,保罗·杨森博士在比利时的大街上看到一群飞驰而过的竞技自行车手。在当时,竞技自行车手都会服用高剂量的苯丙胺来提高成绩,时间长了,这些车手的面部表情就会变得僵硬,甚至出现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类似的躁动行为。

这个现象引起了保罗·杨森的注意,他推测,如果能够合成苯丙胺拮抗剂,或许可以用来治疗精神病。为了验证这个天马行空的猜测,保罗·杨森马上着手进行了研究,并在1958年合成了一种代号为R1625的化合物,经过医疗机构的测试,这种药可以有效缓解精神病人出现的过度兴奋、错觉、幻想等症状,它就是氟哌啶醇。

在氟哌啶醇被发现后的40年里,它一直都是医生药方上首选的抗精神病药物。此后,保罗·杨森和他的团队再接再厉,又合成了长效精神安定药匹莫齐特和精神安定药利培酮,极大丰富了精神疾病患者的用药选择,也一举奠定了杨森制药在精神卫生领域的药企龙头地位。

一个生活中的微小细节,一次人类精神疾病史上的重大突破,将这两者联结在一起的是保罗·杨森以科学为本,心系患者的医者情怀。这种情怀,和他所说的“患者在等待”,在日后也成为了这家公司对公众一直遵循的健康承诺。

凭借着这份初心,在精神疾病领域,杨森制药不仅研发出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创新解决方案——长效针剂,还持续优化剂型,从一月一针,到三个月一针,未来还将在中国引进六个月一针的产品,最大程度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与此同时,面对日趋高发的抑郁症,西安杨森也在加快其新型抗抑郁药物在国内的上市步伐,这款具有全新作用机制和给药方式的抗抑郁药物将有望为笼罩在抑郁及自杀意念阴影中的患者带去新的希望。

明天是10月10日,也是第32个世界精神卫生日。

如果说人类在对抗其它疾病时,需要更多依赖于医学科技和临床手段的进步,那么面对全球负担最重的精神疾病,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为此贡献力量——那就是真正去了解这种疾病,并且宽容地对待身边的精神障碍患者,给予他们最大的爱和支持。

0 阅读:21

八点健闻

简介:看得懂的健康专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