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总统“泥塑菩萨”——黎元洪外传

凡旋聊历史 2023-03-08 12:30:06

黄陂名胜——木兰山

黎元洪(1864年10月19日-1928年6月3日),原名秉经,字宋卿,湖北黄陂人,故称"黎黄陂",1883年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1906年擢升暂编陆二十一军统领。武昌起义时,任革命军湖北军政府都督。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当选为副总统。袁世凯死后,继任总统。黎元洪是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的都督,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两任大总统和三任副总统的人。因为他手中没有军队,根本不是军阀的对手。在尔虞我诈的民国政坛,他看似地位尊崇,却战战兢兢,唯唯诺诺,且又长着一幅菩萨像,被后人戏称为“泥塑菩萨”。

黎元洪像

一、出身贫寒,投身军旅

清同治三年(1864年)10月19日(阴历九月十九日),黎元洪生于湖北汉阳府黄陂县木兰乡东厂贩沙岗岭。他出生之日亦是民间传说的观音出家之日,其"头角峥嵘,具厚德载福之像",故而打小就被家人寄予厚望。其名为元洪两字,亦隐有明朝开国皇帝朱洪武(朱元璋)之意。黎元洪幼年家境贫寒,父亲黎朝相居住乡下,只有很少贫瘠的田地,生活艰辛。同治十二年(1873年),黎元洪师从天津著名学者李雨霖学习四书五经。在以科举取士的清代,黎元洪却没有走这条传统的考取功名而改变人生的道路。光绪九年(1883年),黎元洪进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开始了为期五年的正规新式海军知识学习。

黎元洪手书

北洋水师学堂是时任直隶总督李鸿章奏设的培养北洋海军人才的学校,施行英式海军教育。黎元洪学习成绩斐然,实习表现突出,深得教师和同学推重,多次被学校特予嘉奖。光绪十四年(1888年),黎元洪以优异成绩从天津水师学堂毕业,北洋大臣李鸿章赏给他六品顶戴,并给予其把总的职位,派至北洋水师来远号快船见习。光绪十六年(1890年),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调黎元洪赴广东广甲舰,充当三管轮,在南方沿海巡视。 光绪十七年(1891年)秋,经北洋大臣李鸿章保奏、清廷批准,黎元洪从把总晋升为千总,拔充为二管轮,由六品顶戴赏换五品顶戴,只领功牌。

北洋海军提督署

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黎元洪所在的广甲舰被抽调编入了由海军提督丁汝昌率领的北洋舰队参战。广甲舰是铁肋木壳船体,平时为教练及安放鱼雷之用,较日本钢甲兵舰的威力相差甚远,很难抵挡猛烈的海战。在9月17日的黄海战役中,广甲舰触礁搁浅,进退失据。管带吴敬荣害怕被俘,竟然下令毁船,丢下士兵,乘小艇逃走。在“广甲”舰上的黎元洪等十余名官兵见管带逃走,也纷纷跳海逃生。靠着一件救生衣,黎元洪在大海中漂泊了三个小时后,被海浪推卷到岸边,捡回一条性命。而和他一同跳海的同事只有四个人生还,其余均葬身鱼腹。从此,黎元洪结束了为期十二年的海军生涯。

刘公岛——龙王庙

二、幸遇香帅,督练新军

甲午战败后,清政府认识到采用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和军事制度已是当务之急。两江总督张之洞在南京编练自强军,设延才馆,发布檄文聘请水师学生。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黎元洪到南京投奔效劳。香帅张之洞接见黎元洪后甚是欢喜,认为其是忠诚可靠且有能力之人,遂委以监造金陵狮子山、幕府山、清凉山、乌龙山炮台工程。圆满完成任务后,他被委任为炮台总教习和专台官。张之洞对黎元洪有知遇之恩,是他进入仕途的引路人,给他提供发挥才能的舞台。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黎元洪应召随同回到湖北家乡,任护军后营帮带,五品顶戴尽先补用千总;后又任为马队管带。

张之洞像

受张之洞委派,黎元洪先后三次到日本留学考察军事教育和观摩仙台大操。每次考察回国后,他都写下考察报告呈送张之洞检阅,引起了香帅的赞赏和倚重,被提拔为各营教练官,又兼训新兵,成为编练湖北新军的高级将官。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黎元洪得张之洞保举为候补千总,以守备尽先补用。他奉命增招新兵,扩充武备学堂设备,改革军事管理模式,为湖北乃至全国培养了大量军事近代化所需的人才,逐步成为清末地方军制改革的先锋。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他奉命统带护军前锋四营,旋即提为清军协统,又升任第二镇统制兼护统领事,开始指挥张之洞麾下最精锐的新军部队,后又兼管长江舰队,掌握了湖北陆军和水师两支重要的军事力量。

武汉名胜——古琴台

在率师阻击英、德舰队驶入长江的行动及协助建立两湖劝业场、益智场和两所省城外火药库等方面颇有建树,受到清廷的嘉赏。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派袁世凯与兵部侍郎铁良为阅操大臣在河南彰德(今安阳)举行秋操。湖北新军由张彪、黎元洪带队参赛。黎元洪不负众望,指挥得体,鄂军射击技术获得最优等奖励。在与各省新军的比赛中,当场获得"军容盛强,士气锐健,步伐技艺均己熟练精娴,在东南各省中,实堪首屈一指"的好评。黎元洪从此成为清军赫赫有名的高级将领。不久,张之洞奉调入京,赵尔巽继为湖广总督,欲以黎元洪代张彪为第八镇统制,他力辞不就。

黎元洪像

宣统元年(1909年),黎元洪兼任武昌陆军特别学堂会办。每逢外籍教习在校讲课时,他常常列席旁听,虚心请教,与学生共求深造。黎元洪知兵爱兵,与新军官兵结下了深厚的感情。随着湖北革命力量的渗入,他所带领的陆军第二十一混成协集结了大量共进会、文学社等革命团体的力量。随着清末民主革命力量的形成,黎元洪在湖北新军中的地位和作用日渐明显,成为清政府和革命党人双方都希望争取的盟友。对清政府而言,黎元洪是镇压随时可能发生的革命斗争的一支重要力量。对革命党人而言,他们对黎元洪颇具好感,争取其反正对领导武装起义、推动革命形势发展具有特殊的带动作用。

黎元洪手书

三、武昌起义,南北和议

1911年(宣统三年)5月,清政府以铁路国有之名,将已归民间所有的川汉、粤汉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后,出卖给英、法、德、美4国银行团,激起沿线民众的强烈反对,掀起了保路运动。运动在四川尤其激烈,各地纷纷组织保路同志会,以"破约保路"为宗旨,参加者数以十万计。清廷下令镇压,新上任的四川总督端方奉命率湖北六个营新军离开武汉前往四川。革命党人趁武汉城防空虚,定于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发动武昌起义。起义军总指挥为蒋翊武,参谋长为孙武。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夺取位于中和门附近的楚望台军械所,缴获步枪数万支,炮数十门,子弹数十万发,为起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蒋翊武像

此时,驻守武昌城外的辎重队、炮兵营、工程队的革命党人亦以举火为号,发动起义,并向楚望台齐集。武昌城内29标的蔡济民和30标的吴醒汉亦率领部分起义士兵冲出营门,赶往楚望台;尔后,武昌城内外其它标营的革命党人也纷纷率众起义,并赶往楚望台聚集。起义人数多达3000多人。1911年10月10日晚上10点30分,起义军分三路进攻总督署和第八镇司令部,并从武昌城中和门及蛇山阵地,向督署发炮轰炸。湖广总督瑞澄打破督署后围墙,从长江坐船逃跑,第八镇统制张彪仍在司令部负隅顽抗。起义军经过反复进攻,终于在天亮前占领了督署和第八镇司令部,张彪率残兵退到城外,起义军掌控了整个武昌城。

武汉名胜——楚望台

10月11日,首义革命党人共推黎元洪为湖北军政府都督。在起义军光复汉阳、汉口后,黎元洪参加10月13日召开的军事会议,首次发表演说。他同意就任大都督之职,并指出:革命军起义是推倒清朝,废除专制,建立共和的开始。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军派出北洋六镇冯国璋率领陆军、海军司令萨镇冰率领海军抵达汉口,协助驻扎在汉阳外的湖北提督张彪部作战。从10月18日汉口血战,到11月27日汉阳失陷,历时一个半月的武昌保卫战,是辛亥革命期间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在这41天的战斗中,关内十八省除甘肃、河南、直隶、山东四省仍效忠清廷外,其它省市先后宣布独立,有力地促进了革命力量在全国范围内的发展。

袁世凯像

风雨飘摇的大清帝国面临崩溃的边缘,而北洋新军成为清室唯一可以抵抗革命的力量。迫于无奈,清廷只好重新启用已被解职的北洋军阀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一面以武力压迫南方革命力量,另一方面暗中与革命党人谈判。11月10日,袁世凯派出全权代表携其手书到武昌都督府与革命军议和,并向湖北方面提出:如能承认君主立宪,两军立刻息战。否则将以武力解决。湖北军政府则提出:如果能顺从民意,建立共和,则同意两军停战。南北双方就国体问题争论不休。12月20日,在南北双方举行的第二次会谈期间,双方达成一个妥协方案:清廷尽快召开国会,议定国体。南方革命党人的预期是:国民会议必然选择共和,那么清帝退位,袁世凯就任大总统,也就顺理成章了。

武汉——鄂军都督府

四、民国初创,联袁反孙

为协调南方独立各省的军政事务,12月29日,南方十七省选出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即阳历(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受职为临时大总统,黎元洪为副总统。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当天,黎元洪致电南京临时政府和各省都督:"袁世凯胸怀磊落,名满天下。此次因为袁世凯出仕清廷而未被当选,有识之士都为此感到惋惜。如果南北议和能快速达成,国人都能享受共和带来的好处。那袁世凯居功至伟,为什么不能选他呢?"表现出了对袁世凯的推崇之情。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又带来了和谈的危机。尽管孙中山就职之际已经按照各省代表会议的要求说明只是暂代,并且在誓词中也有说明。但这突如其来的中华民国成立和大总统就职,却不能不让袁世凯产生疑虑。

孙中山像

1912年1月2日,袁世凯致电孙中山:“君主、共和问题现方付之国民公决,无从预揣,临时政府之说,未敢与闻”。同一天,段祺瑞、冯国璋等40多人联合通电,拒不承认南京临时政府,并誓言与之决一死战。孙中山复电袁世凯:“文前日抵沪,诸同志属临时政府,文义不容辞,值得暂时担任。公方以旋乾转坤自任,即知亿兆属望,惟目前地位,尚不能不引嫌自避,故文暂时承乏,而虚位以待之心,终可大白于将来。望早定大计,以慰四万万人之渴望”。袁世凯既得此电,料知孙文让位并非虚言,遂加大逼迫清帝退位力度。1月25日,袁世凯授意北洋将领通电支持共和。2月12日,隆裕太后洒泪接受了清室优待条件,清朝对中国的统治宣告终止。1912年2月15日,南京参议院正式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手书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方面和以黎元洪为首的武汉方面在财政筹款、国旗式样、定都等问题产生了较大的分歧。同室操戈的现象时有发生。黎元洪处于武昌权力集团的中心,在政府的内务、财政、外交等要害部门大量启用自己的旧部,拓展自己的势力,激起了部分革命党人的强烈不满,从而出现了一起起反对黎元洪的活动,引发了黎元洪对革命党人的大肆镇压。武昌起义后的一段时间,黎元洪先后杀害了约有一万名革命党人和各界人士,"黎屠夫"之名不胫而走,广为传播。特别是"武昌起义"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张振武被黎元洪联手袁世凯杀害,引起了极大的公愤,更是黎元洪留在历史的污点。

武昌古城——中和门

张振武(1877-1912),汉族,湖北罗田人。甲午战争后,自费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1905年加入同盟会。1911年成为武昌起义首义领导者之一,与孙武、蒋翊武并称"辛亥三武"。武昌起义后,当时黎元洪推辞就任湖北军政府都督一职,这让张振武异常愤怒。他曾建议将黎元洪斩首示众,给起义军祭旗,以警醒世人,振奋人心。这使黎元洪埋下仇恨张振武的种子。南北议和之后,黎元洪镇压革命党人,逐步解除武昌起义组织者的兵权,引起张振武的不满并口出诳语:革命非数次不成,流血非万万人不止。流露出反抗当局再次起义的苗头。于是黎元洪决定除掉张振武。

张振武像

为了掩人耳目,黎元洪决定借刀杀人。他向袁世凯密告张振武蛊惑军心,破坏共和,图谋不轨等,请将其诱到北京后再抓捕定罪。1912年4月12日,张振武应黎元洪的“多次推荐”和袁世凯的“盛情邀请”到北京参加庆功宴。8月15日,张振武在六国饭店宴请北洋将领姜桂题、段芝贵等。10点左右宴席结束,张振武返回住处途中被步军统领逮捕,后押解到西单牌楼玉皇阁军政执法处。8月16日凌晨1时,张振武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黎元洪当时推行的联袁反孙的政治路线,不但加速了葬送辛亥革命成果的步伐,也给民国初期政治扑朔迷离、反复无常埋下了历史的祸根。

湖北黄陂——木兰将军们

五、反对帝制,出任总统

1913年3月20日,国民党理事长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当年7月,孙文组织了中华革命党,发动二次革命,武力讨伐袁世凯,遭到失败。民国二年(1913年)8月5日,黎元洪领衔通电全国,主张先选总统再定宪法。10月6日,国会议员选举袁世凯为"正式"大总统。次日,黎元洪当选为副总统。随后,黎元洪应袁世凯之邀,离开武昌入京履职,居住在有"小蓬莱"之称的中南海瀛台。12月22日,黎元洪以"前兼领湖北都督"的名义,领衔邀集各省都督、民政长联名通电,主张给资遣散议员,解散国会,以政治会议取而代国会。在黎元洪的大力襄助下,前后不到三个月,袁世凯就相继解散国民党、召开"政治会议"、解散国会、撤销各省议会、停办地方自治等,基本清除了他走向专制独裁道路的政治障碍。

黎元洪像

1914年1月,袁世凯悍然废止中华民国临时约法,5月公布了《中华民国新约法》,规定"立法院"为立法机关,"参政院"为总统咨询机关,所有参政由总统任命。改内阁制为总统制,修改总统选举法,总统一届任期10年,可以连任,届数没有限制,可指定三个新总统候选人。6月21日,由70人组成的"参政院"正式成立,代替了以往的国会,黎元洪出任院长,为袁世凯向专制政权进发装点门面。此时,袁世凯依靠北洋军阀武装已在全国建立起了较为稳固的统治基础。面对袁世凯的帝制活动甚嚣尘上,黎元洪开始有所警觉,采取了消极抵制的态度。

黎元洪手书

首先他请辞了兼任的与帝制活动相关的各职,试图从帝制活动中抽身而退;其次辞去副总统、参政院长等职,请求回湖北原籍养老。袁世凯担心放虎归山,对已经被绑在战车上的黎元洪的所有请求,一律不准。黎元洪无奈遂将居所由瀛台迁往东厂胡同。民国四年(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正式称帝,成为中华帝国的皇帝。袁世凯称帝后的第一道命令就是册封黎元洪为"武义亲王"。在册封令下达后,黎元洪拒绝了各省督军、巡按使、镇守使、都统、巡阅使等纷纷以"东厂胡同黎亲王"、"武义亲王"、"黎亲王"等不同的称呼致电祝贺。袁世凯各种变换招数的册封形式,均被黎元洪委婉地拒绝了。

武汉名胜——归元寺

袁世凯的一场倒行逆施的称帝,引起举国上下的强烈反对,就连袁世凯手下的北洋嫡系也开始离心离德。12月25日,蔡锷与唐继尧等人宣布云南独立,反对帝制,拥护共和,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在北洋嫡系冯国璋的逼宫及段祺瑞的不理不睬下,袁世凯“墙倒众人推”,即将从权力的顶峰跌入万复不劫的深渊。1916年(中华民国五年)3月22日,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年号。3月28日,黎元洪邀请辞职引退的原国务卿徐世昌、时任参谋总长兼代理国务卿段祺瑞联名,就南北停战问题四发勘电。在黎元洪等人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3月31日,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蔡锷与袁军泸州前线总司令张敬尧签订停战协议。

共和元勋——蔡锷像

民国五年(1916年)5月7日,西南四省倡议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并宣告:"中华民国大总统,领海陆军大元帅一职,依法由副总统黎公继位"。民国五年(1916年)6月6日,称帝仅83天的袁世凯在内忧外患中死去了。民国五年(1916年)6月7日,即袁世凯死后的第二天,黎元洪在东厂胡同宅邸就职中华民国大总统,任命段祺瑞为国务总理,组织责任内阁。黎元洪就职大总统后,各方来电请求恢复民国元年约法和民国二年国会,制定大总统选举法,召集国会速定宪法,废除袁氏伪制,惩办祸首,以解时局纷扰之祸,慰人民望治之心,固民国根基之本。但是,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军阀出于维护既得利益,坚持袁氏约法,反对恢复旧约法和旧国会。

蔡锷手书

依托强大的北洋势力,段祺瑞对依存国会的黎元洪根本不放在眼里。在对德参战等问题上,双方矛盾急剧升级,引发了激烈的府院之争。黎元洪下令免去段祺瑞的职务。段祺瑞愤然离京赴津,策划武装倒黎。安徽督军张勋以13省区大盟主的身份被召入京调停。辛亥革命后,张勋仍禁其部剪发辫,人称其"辫帅",所部被称"辫子军"。民国六年(1917年)6月7日,张勋率五千辫子军北上,在张勋的逼迫下,黎元洪宣布解散国会。7月1日,张勋在紫禁城演出了一场废帝溥仪复辟的闹剧。黎元洪逃到日本公使馆避难。7月3日,段祺瑞以讨逆军总司令名义誓师讨伐,剑指张勋一人,余者不咎。不出十日功夫,张勋等复辟势力即遭到段祺瑞的镇压。

“辫帅”——张勋像

张勋复辟使段祺瑞以"再造共和"的功臣身份重回北京,黎元洪也因段祺瑞讨逆成功而重获自由。他愧于解散国会,决心去职,由副总统冯国璋继任代总统,段祺瑞任国务总理兼陆军总长。北洋系分化为冯国璋直系与段祺瑞皖系。民国六年(1917年)8月28日,黎元洪启程赴天津,从此开始了长达五年的息影津门的生活。黎元洪热心发展实业,他拿出自己的官俸收入、土地租金或利用个人的政治影响借债银行,先后选择在北京、天津、上海、湖北等13个省和香港等地,投资煤矿、盐碱、钢铁、纺织、烟酒、食品、制药、林场、银行、证券、信托、保险、邮电等各种企业70多个,有的还亲自出任董事长,或以子女的名义担任要职,施展实业救国的抱负。

张勋手书

六、再任总统,黯然辞世

由于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孙中山联合西南军阀唐继尧、陆荣廷成立护法军政府,组织"护国军",发起护法运动。段祺瑞提出"武力统一",冯国璋提出"和平统一"。两人意见相悖,矛盾逐渐激化。1918年8月,段祺瑞操纵"安福国会"选举徐世昌为总统,取代直系冯国璋,直皖两系的矛盾公开化。1919年12月28日,冯国璋病逝,曹锟成为直系军阀头领。1920年1月,吴佩孚秘密与南方"护国军"组织"救国同盟军",计划推倒皖系,另组南北统一的政府。段祺瑞获知后大怒,强迫总统徐世昌宣布惩办曹锟、吴佩孚等人的命令。7月14日晚,直皖战争正式爆发。直系联合盘踞在关外的奉系,在天津组织"讨逆军",以吴佩孚为前敌总司令,南北夹击,皖军东西两路全线溃败。

徐世昌像

7月19日,段祺瑞发表通电,自请罢免官职。23日,直、奉两军的先头部队开进北京,直皖战争宣告结束。不久,原本是盟友的直系和奉系为争地盘和利益矛盾激化,爆发了第一次直奉大战。仅仅六天时间,看似强大的奉军,又被吴佩孚率领的直系大军横扫,一败涂地。以奉军退出山海关外宣告结束。直系军阀曹锟如愿以偿地控制了北京,入主中枢,北洋政府进入了直系时代。虽然直系军阀觊觎总统职位已久,但顾忌到西南军阀、奉系和国民党的反对,不敢直接登上总统宝座。原国会众议院议长吴景镰献上了"法统重光"之计,即重新拥戴黎元洪复职大总统,恢复张勋复辟期间解散的国会,为下一步曹锟上台打下基础。在直系军阀的逼迫下,徐世昌于1922年6月通电辞职,隐居天津租界。

徐世昌手书

在徐世昌辞职当日,吴佩孚领衔直系军阀17人发表通电,表示拥护黎元洪出山继任总统。6月9日,川、湘、汉及东三省等团体亦发出劝驾电凡十数通,章太炎等名流亦来贺电。此时黎元洪出山之心“已为之动然”。在迎回黎元洪复职大总统后,曹锟使其成为真正的傀儡。直系集团六度提出更换国务总理,黎元洪只能点头盖章。为早日坐上总统宝座,曹锟于1923年6月亲自导演了一场“逼宫夺印”大戏。6月8日,在曹锟的授意下,直系军阀张之江率数十人带刀闯入新华门,围住居仁堂,向黎元洪索要欠饷。10日下午,又有300多中级军官到总统府索饷,1000多人的“市民请愿团”、“国民大会代表”手持“黎元洪退位”的旗帜紧随其后。12日,军警代表、“公民团”代表又来总统府示威。后来竟将总统府断电断水。

故宫保和殿

黎元洪一怒之下,于13日下午乘专车离开了北京。临行前,他把大小十五颗总统印章藏了起来。曹锟得知黎元洪出走并拿走了总统印章后,急令直隶省长王承斌截车夺印。王承斌带着大批军警,在杨村车站登上了大总统专列,劈头盖脸地问:“总统出京,曾否通电声明了?”黎元洪道:“我天天都有通电,可惜却被京城里给扣留了,所以我只能到天津后再通电表示”。王承斌直翻底牌问:“总统出京,那总统大印,你带来了吗?”黎元洪一晃脑袋表示没有。王承斌不信,叫他交出“总统大印”。黎元洪瞪眼道:“我倒要看看,你们敢把我怎样,印信交给你才怪呢”!王承斌也不含糊:“既不交印,那就回京城去”!说完调来一千军警“保护大总统安全”。黎大总统就这样被“保护”在车厢内。

黎元洪全家福

他无可奈何只得深夜给在京的姨太太危文绣打电话,让她交出总统大印。这一折腾就到了第二天了,果然北平方面传来消息——“玉玺”在手!最后,黎元洪被要求通电全国辞去大总统职位后,王承斌这才说:“各事已了结,我为总统送行”。1923年10月6日,曹锟通过内政总长高凌霨和议长吴景濂大量收买威胁国会议员,当选为中华民国大总统,被时人讥为"贿选总统"、“猪仔总统”。这次国会还起草通过了一部《中华民国宪法》,由“贿选总统”曹锟颁布实施。这可是中国第一部正式颁行的宪法。曹锟上台后加大了对异己的打击力度,黎元洪的生存空间越发狭小,只好东渡日本。一年来的奔走呼号,使黎元洪身心疲惫。1928年6月3日,黎元洪因为脑溢血在天津去世,享年65岁。

黎元洪之墓

0 阅读:107

凡旋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