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云南镇雄山体滑坡和纪晓岚和珅、《天下粮仓》比较古今赈灾优劣

彼岸紫竹 2024-03-27 08:37:44

先来看两个影视剧片段,一个是《铁齿铜牙纪晓岚》中纪晓岚与和珅关于赈灾的对话,还有一个是《天下粮仓》里,第一集描绘的一段关于刘统勋粥场赈灾的情节。

刚好今天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塘房镇凉水村发生山体滑坡,我们正好可以比较下下古代和今天的中国,在救灾方面有什么不同。

纪晓岚与和珅谁是对的?

曾经很火的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很多人看过,多年前风靡一时。里面纪晓岚与和珅虽然经常争斗,但偶尔也会彼此交心,比如有一次,燕城发生灾荒,两人关于赈灾发生了激烈的语言冲突,主要包括三点:

一、 纪晓岚指责在和珅的纵容包庇下,燕城的官员把人吃的粮食,换成了牲口吃的麸糠和草料,和珅不但不惭愧,反而倍觉欣慰,因为一斤口粮可以换三斤麸糠,原本能救活一个人的粮食,现在可以救活三个人。

为什么给牲口吃的麸糠可以给人吃呢?因为人到了快饿死的时候,是不在乎那些的,能救活他们,就是最大的功德。而像纪晓岚这般的书生,只会抨击朝廷,却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二、 和珅认为如果不变通,那朝廷不管拨多少粮食,都到不了灾民手里,为什么呢?正所谓“官字两个口”,要救民,先救官,一定要经过这些官员,赈灾粮才能到灾民的手中。

三、 为什么不把这些贪官污吏们一网打尽呢?纪晓岚也承认,就像另一部电视剧中说的那样,当大部分官员都出问题的时候,难道全都办了吗?那样的话工作谁来做?

和珅认为自己依靠这些官,不但没错,还颇有些不惜牺牲自己的名誉,“曲线救国”的味道。

沈石该杀吗?

《天下粮仓》第一集,钦察大臣刘统勋回京途中,路过山东境内一处乡间,此处发生大灾,朝廷拨了赈灾粮,并在此处开设粥场,供饥民吃粥果腹。

但是刘统勋在粥场却看到令人心酸的一幕:大锅里面清汤寡水,舀给灾民的碗里面,根本没有几粒米。一个小男孩拿着碗向奶奶跑去,大喊着奶奶,奶奶,有粥喝了,可是奶奶却没反应。小男孩用手把碗里仅有的几粒米捞出来给奶奶吃,但是奶奶吃不下去,她已经烟气了。

小男孩手里的碗再也端不住,摔到了地上,汤水洒了一地。

刘统勋怒不可遏,大声质问粥场官员沈石,朝廷发下来的赈灾粮去哪里了?沈石不明所以,回答粮食都在仓库,有八个弟兄看守,粥场的粮食都在锅里。

刘统勋问他知不知道粥场施粥赈灾的法章,沈石回答知道,官府施粥,必须厚可插筷,但是人多米少,若是都熬厚粥,不出三天粥场就要断粮,到时候饿死的灾民更多。

“我沈石也是替朝廷分忧啊!”

刘统勋不听这些辩解,认定了是沈石团伙克扣了百姓的救命粮,下令将粥场22名官兵全部斩首示众,正所谓“筷子浮起,人头落地”。

沈石

故事若是到这里就结束了,看官们一定会认为这是一个钦察大臣体察民情,怒斩坏官的故事,为刘统勋大人叫一声好,我们小时候读的故事,基本到这里也就结束了。

然而,电视剧演到这里,这个故事真正的大戏,还没有开始。

刑场上,绑好跪下的沈石希望见一见自己的老母,刘统勋认为沈石老母正在家里享福,他此举是为了拖延时间,然而沈石却说自己的老母亲就在粥场。

刚说完,一个白发苍苍、步履蹒跚的老妇人拿着一个碗走了出来,正是沈石的母亲。沈石红着双眼向母亲道歉,说自己无能,害母亲只能吃清水粥一直挨饿,如今要被朝廷斩首,再也不能尽孝了。

说罢,咬下自己胳膊上的一块肉,放到母亲的碗里,说母亲可以吃一口自己的血肉果腹。

老母亲听了这话,几乎没有犹豫,当场插筷自尽。

老母亲的牺牲没有改变刘统勋的决定,沈石在行刑之前,将仓库钥匙交给了刘统勋,接着血染当场。

讽刺的是,等刘统勋打开仓库一看,里面空空荡荡,一颗粮食也没有,朝廷赈灾粮食不知道去了哪里,就是没有到达粥场。

沈石做错了吗?刘统勋杀错了吗?刘统勋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

今天刚好看了这两个片段,关于古代赈灾的话题,有些话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两个片段中一共出现了4个人,纪晓岚、和珅、刘统勋跟沈石,他们几乎在同一时代,具有可比性。

这四个人刚好代表了赈灾过程中,想要实现赈灾目的,又不想克扣的四种清官,他们各有职责,目的相同,方法理念却大相径庭,下面仔细来说说。

纪晓岚

纪晓岚在这一段剧情中,被描绘成了一个标准的书生,一个没有任何从政经验的士大夫,空有满腹爱国情怀,大概就是横渠四句最标准的信徒,正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不管现实中的纪晓岚是个什么样的人,在这部电视剧里,纪晓岚成了一个不识人间烟火的理想主义者,一个有点冒傻气的清高官员,他甚至不知道观音土是什么。

这里插一句,笔者对这一段很有意见,和珅身居高位,又是满族贵胄,少年得志,被康熙看上后平步青云,要说不认识观音土的,应该是他才对啊。

这样的官员需不需要呢?毫无疑问是需要的,因为他们有满腔的正义感,为官从政的经验可以学习,但是一身傲骨其他官员是没有的,也永远学不会。

就好像明朝的海瑞,也许他做不出像张居正那般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振兴大明的事业,但就凭“海刚峰”为官清廉,死的时候遗物只有八两碎银跟几件旧衣服,海瑞的名字就足以青史留名,口口相传至今。

海瑞反应了中国人质朴的对清官的希望跟向往。

其实只要所有的官员都能做到为官清廉,在赈灾这件事情上,根本就不需要和珅出的那些馊主意,难道无人克扣,有足够的赈灾粮,灾民还需要吃糠跟草料吗?

和珅

和珅在这个片段里成了一个典型的技术型官僚,他了解现实情况,了解基层官吏的心态,了解灾民的生存状态,更关键的是,他了解皇帝的心态。同时,他也想拯救灾民,真心想赈灾。

所以,和珅能够基于以上这些现实,做出了最能达成目标的方案:

首先,明确目标,最重要的目标是保证最多的灾民不饿死,灾民饿到那个程度,只要不发生“易子而食”的人间悲剧,他们不在乎吃的是“白米”还是“糠麸”。

其次,为了保证更多的粮食到达灾民手中,朝廷拨下的粮食,必须依靠腐朽的官僚体系,他们经手以后,才有动力代表朝廷赈灾。

这一套逻辑在《大明王朝1566》中也有体现,整个改稻为桑的过程中,有人可能好奇,严党为什么不收手呢?毁堤淹田多少百姓生灵涂炭,事情闹得那么大,为什么还要继续?

很简单,在小阁老严世蕃的领导下,严党只是一个因为利益纠结在一起的集团,既然集合在一起是因为利益,那除非散伙,否则当然只能这样。

最后,把赈灾粮的一部分让赈灾官员,剩下的部分换成更多的糠麸,拯救灾民,体现皇恩浩荡,可谓一举多得。

和珅这么做对不对呢?站在古代官场的立场,是对的,像纪晓岚那样光喊口号解决不了具体问题;但是站在后人的立场,这样做太简单了,毕竟有大米吃,谁愿意吃糠,解决问题的关键是避免官员们群体性的堕落。

但可惜,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没有一个政府能彻底解决官员道德问题。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问题不解决,就认为和珅那些小聪明是对的,这是本末倒置。

刘统勋

刘统勋某种程度是纪晓岚的进阶版,作为钦察大臣,刘统勋当然深知官场黑暗,他也不是纪晓岚那种只会抱怨的御用文人,他是钦察大臣,手握王命旗牌,有先斩后奏、便宜行事之权。

所以,当他认定沈石克扣赈灾粮之后,被愤怒冲昏头脑的他,已经失去对事物准确的判断能力,对沈石老母的异常死亡视而不见,这时候,刘统勋已经只看得见自己想看的,听得见自己想听的。

沈石就这么白死了,剧中刘统勋也并没有因为这件事受到任何惩罚。

好人并不一定办好事,刘统勋就是最好的例子。

沈石

沈石是四个官员中品级最低的,却是四个官员中唯一一个战斗在赈灾第一线的官员,让灾民吃清汤粥是他的错吗?并不是啊,根本就没有足够的赈灾粮运到他手中,让它如何赈灾?

事实上,笔者认为,沈石才是四个人中对赈灾帮助最大的,虽然是个底层的官员,但是他不迂腐,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不贪污,自己的老娘也在粥场挨饿,说明此人是个大清官,自己肯定也是吃不饱肚子的。

讽刺的是,奋斗在一线的官员,却被无辜砍了脑袋。

结语

笔者曾经在《中国人是什么时候吃饱肚子的》一文中讲过,中国人完全吃饱肚子,是在1998年,全国解放50年之后,改革开放也20年了。也就是说,即便是共产党这么有能力的政党,也花了几十年才做到这件事,足可见全部中国人吃饱饭难度之大。

至于杜绝大面积官员道德问题,可以说只有中国共产党有可能做到,事实上也做到了,你看现在的救灾粮、救灾款,还有哪个经手的官员敢克扣?

中国这么大,几千年来,没有几年没有灾的,但直到今天,我们可以说,彻底解决了赈灾的问题。

就以最近的这次甘肃赈灾为例,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几个小时过后的19日下午,受灾群众已住进帐篷、生起了火炉,吃上了热气腾腾的牛肉面……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失去家园的受灾群众有饭吃、有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住处、有病看,尽管外面天寒地冻,棉帐篷内却温暖如春。这种救灾效果,只有中国能做到,你不服不行。

汶川新城

笔者曾经去过汶川,汶川新城干净整洁,很多人说比地震前漂亮很多倍。开车在路上,发现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汶川很多人家的房子都挂着国旗,笔者去过全国很多地方,还是第一次看到,后来问了当地人才知道是什么原因,那是为了感谢所有慷慨捐助的同胞,以及政府出色的救援和重建工作。

沈石活在今天,应该是个出色的基层官员,再也不用担心不明不白掉了脑袋。

最后祝愿云南镇雄发生的山体滑坡救灾顺利,救灾人员及灾民一切平安!

0 阅读:6

彼岸紫竹

简介:挖掘真相,用冷静的理性温暖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