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为何当时只有志愿军作战,朝鲜军民去哪了

文史达观 2023-12-26 13:32:47

前天的平安夜(12月24日),不知道又有多少年轻人为浪漫买了单。

其实,所谓的“平安夜”,不过是西方国家的一个节日而已。我们有必要知道,但没必要为其疯狂。

要知道的是,在中国,“平安夜”是当年我志愿军大败美国联合国军胜利的日子。其背后有很多先烈为此付出了宝贵的生命。值得我们永远缅怀的纪念。

长津湖战役,是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发生在东线战场的一场伟大战役。那场战役几乎全部由我志愿军抗击完成,是抗美援朝所有战役中最可圈可点的战役之一。

由于当时志愿军与美方的实力悬殊实在太大,由不得在战役开始之前,被誉为“美国五星上将”的麦克阿瑟,在感恩节的庆祝宴上大放厥词,要让美军在平安夜之前回家。

令他们没想到的是,美军在海、陆、空全面配合下,最后还是被我英勇顽强的志愿军包了饺子,美军第十军全军覆没。

关于“长津湖战役”志愿军的取胜,文史君在文章《朝鲜战争“长津湖”战役,我军凭借这3点,让美军注定一败涂地》中曾有解读,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点击上方标题进行阅读。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在长津湖战役中,自始至终都没有看到朝鲜军民的影子。要知道那场战役,我们可是为其而战的。其实究其根本,主要有四大原因:

一、朝军覆灭,建制不全

军史文献记载,当年参加长津湖战役的军队主要有,我志愿军、美军、韩军和英军。

其中我军为第九兵团三个军共计15万人,美军两个师6万人及部分海空力量,韩军两个师约5万人,英国海军陆战队第41分遣队。

文献中可见,当时朝鲜确实没有参战。其核心是,我志愿军入朝作战时,朝鲜部队几乎被美军等联合国军歼灭殆尽,同时幸存的还大多被打散了,难以组成成建制的部队。

在当时,起初朝鲜在莫斯科的鼓吹下,一鼓作气偷袭韩国得逞,甚至差一点将韩国灭国。只可惜,在美军介入后,形势立刻出现了180°的逆转。

当时美军更是派出擅长两栖作战的詹姆斯·贝斯特从仁川登陆,一鼓作气地将朝鲜赶到了我国边境,要不是我国及时出手援助,朝鲜注定会亡国。

由此,到了长津湖战役期间,朝鲜剩余的军队已经很少,几乎无法同时布兵于东、西两线。当时朝鲜仅有的兵力均分布在西线,东线则完全由我志愿军负责。

关于这一点,在反映西线战场的战役如“上甘岭”“英雄儿女”等电影中,我们是可以看见由朝鲜军民出现的镜头的。

二、苦寒之地,人迹罕至

文献记载,长津湖水库附近地区,是朝鲜半岛最为苦难的地带,其环境之恶劣,甚至比苏联的西伯利亚地区有过之而无不及。

1950年时期,长津湖地区冬季白天的最高温度为零下20度左右,到了晚上气温直逼零下50度,日均气温处于零下30度左右。如此苦难之地,别说人口,甚至连动物都很少见。

在一张美军航拍的长津湖地区的照片上可以看到,长津湖地区几乎看不见村落和定居点。另外,当时我志愿军更是潜藏在该地区的山林之中,环境之恶劣更加严峻。

要知道在每一场战役中,军民的贡献往往都是很大的。长津湖恶劣的环境,使其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无人区”,此地人烟稀少,严重缺乏群众支援。

救援物资跟不上,当年匆忙入朝很多志愿军还是单衣单裤,加之没有群众支援,长津湖战役时很多志愿军三四天都不能进食一粒米。

正是基于此,当时我志愿军有很多被定性为“非战斗性减员”,影片《长津湖》中也出现了有很多志愿军被活活冻死的场景,其实那都是真实的写照。

三、美军布防,坚壁清野

长津湖战役,看似我军最终取得了胜利,但一点也不能低估了对手的厉害。

其实在长津湖战役正式展开之前,美军也早已预料到了会与我军在长津湖地区有一场大战。只是当时其并不知道我军的兵力和部署。

由此,当时美军也为此一战做足了准备。他们不仅在长津湖附近修建了机场,还实行坚壁清野,提前在兴南港撤走了该地区原本就极为稀少的朝鲜民众,破坏掉了必要的生活设施。

美军如此做法,就是要将志愿军逼入绝境,以实现轻松取胜的目的。在他们看来,对阵势单力薄的志愿军,就像一场演习一样轻松。

只是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天神一般的志愿军,克服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艰难,面对几乎无法取胜的条件,却创造了神话。

1950年12月24日,志愿军与美联合军进行了最后的较量,最终创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全歼美军一个整团的纪录,迫使美军王牌部队经历了有史以来“路程最长的退却”。

长津湖战役的胜利,收复了三八线以北的东部广大地区。接着,东西两线相继大捷,一举扭转了战场态势,成为朝鲜战争的拐点,为最终到来的停战谈判奠定了胜利基础。

读者们,关于“长津湖战役没有朝鲜”,大家有何看法?如果喜欢本文章,请分享收藏哦

8 阅读:3188
评论列表
  • 2023-12-28 00:01

    向最可爱的人致敬

  • 2023-12-27 04:59

    12月24日长津湖战役胜利记念日!

文史达观

简介:专注国学诗词,解读诸类文化。文史作者,传播文化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