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选择焦虑,还是焦虑选择

袁大岛 2024-05-06 22:30:27

五一假期,一个教人怎么低成本旅游的短视频火了。

视频以如何购买低价出行车票,找便宜的民宿,甚至还有如何蹭免费的导游等等一系列低成本行为,让人们恍然大悟,

原来旅行,也花不了多少钱嘛。

看了不少相关评论,这里面有些尝试过的人们会善意的提醒大家,低成本旅游未必像视频中说的那么好,更何况现在这种爆火的视频本身就带有一定的诱导性,

卖家秀买家秀的对比说明了一件事,低成本旅游的重点不在于旅游,而在于低成本。

我一个朋友就曾经被这种攻略折腾过,他说如果你真的准备按照他说的干,那么你得在夜半鸡鸣时分掐准秒针抢那张比彩票还难中的特价票,另外还得练就一双慧眼,在网络的海洋里捞出那些好评如潮却价格低得让人心慌的民宿。

至于那一招“无形导游,最为致命”,在旅游团边上蹭讲解,还得装得若无其事,仿佛自己是误入凡间的散仙,对世间一切收费服务视而不见。

那种快速旅游的思路,更是考验人的极限运动。一天一座城,你不是在赶路,就是在赶往下一个景点的路上。

这种旅行方式,与其说是享受,不如说是跟时间玩命赛跑,每个景点就像游戏里的任务点,你得打卡证明你“活过”。

到最后,你的记忆里只剩下模糊的地标和浑身上下的肌肉酸痛。

若是论起此事是否值得,我相信总有人会认为这是一种“痛并快乐着”的体验,

但这样的体验,能不能“不痛”,

那就要看回答的人,是选择诚实,

还是选择圆谎。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总是能轻易接触到各种光鲜亮丽的生活指南,仿佛只要照着做,就能轻松解锁生活的所有美好。

然而,类似“低成本旅游”或是“快速打卡式旅游”这一概念如同一股清流涌入大众视野时,它所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宽慰,更多的是对现代人对于生活方式的深刻探讨。

人们要的究竟是什么?

是谁在定义人们的需要?

我曾经以为,这种快节奏的消费是人们对生活的一种向往,后来我跟一个旅行博主聊天,他说对于自己来说,旅行分为两种,

一种是工作旅行,一种是享受旅行。

工作旅行,就是要赶着打卡,写文案,组织套路,以短视频的方式跟观众产生共鸣。

有共鸣了,才有收入,这是工作旅行。

还有一种是享受旅行,享受旅行就是什么都不拍,什么都不管,彻底沉浸在旅行本身,

让自己享受旅行,而不是让短视频的粉丝们“享受旅行”。

我就问他,难道这两者不能合二为一吗?他说当然不能。

工作就是工作,放松就是放松,那些把工作当成是放松的人们,要么是“玩的太浅”,要么是“没讲实话”。

当然,在现如今这个大环境下,真实的情况和展示出来的效果,往往是两个概念。

同样的东西,同样的事情,有人拿来赚钱,有人以此享受。

这就造成了一种现象的出现,

假装说实话,要么骗别人以牟利,

要么骗自己以安慰。

比如那些把品牌溢价说成是“我们不一样”的人们,并不是真的不懂自己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只是他们需要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证明,自己只是比你们过的更好,品味更高而已。

那些把生活过的一惊一乍的人们,用极其刻意的方式,不断修饰着他们试图表达的那种“不经意间流露的丰富生活”有多么优质,

但是这种刻意的优质只会让人们看到他们的幼稚,看到他们的痛苦与可悲。

工作要卷,生活也要卷,

说法上要卷,立场上更要卷。

那么问题再次出现,

是谁在定义这些需求?

是社交媒体上无处不在的网红博主,是广告里永远年轻貌美、生活无忧的“达人秀”,是那些看似拥有完美人生的陌生人。

他们在无形中构建了一个个理想化的框架,让人不自觉地往里跳,以为那就是幸福的模样。

但实际上,这些框架往往是被精心设计的幻象,背后藏着的是商业推手的套路,和对人性弱点的精准拿捏。

那些高呼“我们不一样”的人,或许是在用品牌溢价作为社交货币,试图在同质化的世界中划出一块属于自己的领地。

他们追求的,与其说是物质上的奢华,不如说是精神层面的优越感和区分度。但这种外在的标榜,往往掩盖了内心的空洞和对真实自我的彻底否定。

至于那些把日常生活戏剧化的人们,他们的行为更像是对现实不满的一种逃避,

或是对自我价值不确定性的补偿。

在光鲜亮丽的滤镜背后,隐藏的是对平凡生活的不甘和对他人认可的极度渴望。

他们用夸张的表现,试图填补内心的缺失,却不知这种做法反而暴露了内心的脆弱和不安。

在“内卷”的大环境中,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人们都被迫参与这场没有终点的竞赛。

每个人都想成为那个站在前列的人,却往往忽略了自己真正的需求和幸福的本源。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丢失了简单的快乐,遗忘了内心的平静,甚至开始怀疑生活的本质:

越追求,越落后,

越落后,越焦虑,

越要追求。

越不敢不追求。

0 阅读:6

袁大岛

简介:用最实际的话语讲最实际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