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热议新质生产力|全国政协委员刘永好:利用数字技术为畜牧业节粮提效注入新质生产力

消费日报 2024-03-05 15:09:48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一词,如今,“新质生产力”已成为社会关注度极高的热词。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带来了六份提案,其中四号提案聚焦“三农”产业,提出利用数字技术为畜牧业节粮提效注入新质生产力。

作为农业生产大国,2023年我国粮食再获丰收,总产量达到13908.2亿斤,比2022年增加177.6亿斤,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可以看到,当前我国口粮安全已有基本保证。

刘永好认为,畜牧业上游连着粮食安全,下游连着老百姓的肉蛋奶供应安全。现在我国口粮安全已有基本保证,饲料用粮安全成为粮食安全的主要矛盾。

“保障粮食安全,主要压力在饲料粮;促进粮食节约,重要潜力也在饲料粮。”刘永好说。据统计,2023年我国进口大豆9941万吨,比上年增长11.4%,占全部粮食进口量的6成以上。大豆超过2/3的价值是豆粕,重点满足饲用需求。

刘永好介绍,国内扩产大豆的成本很高,需要在稳住大豆产能的同时,加速挖掘育种、饲料和养殖管理环节的节粮潜力。在刘永好看来,饲料节粮关系着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以数字技术推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和节粮减损的应用潜力非常大。”刘永好表示,2月份,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这是党的二十大后发布的第2个中央一号文件,其中提出今年“三农”工作应做到“两个确保”“三个提升”和“两个强化”,“文件中提到要强化科技驱动,加大核心技术攻关,用科技力量夯实‘三农’这个‘压舱石’。”

数字技术是新兴科技。通过AI新算法、新模型和大数据技术,以及理解基因、预测表达、支撑基因编辑等合成生物学技术研发,我国在畜牧业节粮提效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刘永好提到,在严防生猪疫病的背景下,科研院所的人才技术优势与企业的场景优势融合受限,技术方法和产品原型大多在实验室阶段,距离形成新质生产力还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他举例说,在饲料领域,国内多数的饲料企业还在用国外配方软件,数字化配方技术能实现自主化的屈指可数,对于数据库建设,还有很多细分畜种和原料的营养规律没有摸清;在养殖方面,虽然我国的规模优势巨大,但真正能实现数字化决策的智慧猪场较少,生物识别技术、智能环控装备、养殖机器人领域虽然有很多创新产品,但是立足真场景、解决真痛点的“杀手级”应用还比较少。

为此,刘永好建议加强数字化畜禽养殖平台和智能装备研发推广。一方面引导科研院所打开人工智能、大数据的算法和技术库,引导企业打开精准饲喂、估重、生物识别、清粪、环控、巡检、防疫的场景库,推动场技融合,立足真场景开展项目立项;另一方面,集中力量攻破浪费多、损失大、效率低的真痛点,开发“杀手级”应用,同时支持院所与企业合资建立专业化的服务机构,市场化推广科企融合产生的成果,包括联合开发的科研体系、创新算法、智能装备等,带动行业整体数字养殖水平上升。

而对于开展全链条节粮减损工作,刘永好认为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不可或缺。“近两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将全链条节粮减损作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在提案中,刘永好提出用政策资金引导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开展各有侧重的配方数据库建设,引导科研院所开展公益性的数据库建设,同时支持企业自主错位开展特色数据库建设,减少对外部软件和数据库的依赖,降低“卡脖子”风险,并对饲料养殖企业的软硬件技术改造给予资金补贴和支持。

刘永好谈道,当前阶段,养殖企业受猪周期影响较大,难以大规模投入,相关政策支持也较少,所以要采取政府资金、院所人才、企业场景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创新模式,建设“IT+BT”融合的智能育种研发体系;推动生物大数据、智能设计等基础算法和模型研发,构建IT驱动的生物育种创新体系;强化龙头企业为创新主体,支持涉农企业建立实验室和研发设计中心,推动数字化生物育种新业态发展,将数字科技真正落实到“三农”产业,为畜牧业节粮提效注入新质生产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文|记者 胡静

0 阅读:2

消费日报

简介:立足消费领域,依托轻工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