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冰|蓝色太阳·青花瓷画展

文化视野 2024-04-21 16:07:41

前言

青花绘画性的探索

——评杨冰的青花艺术

文/吕品田

(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导)

杨冰的青花艺术创作经验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这种普遍意义在于,它提示了一种将中国传统审美经验以及体现传统材料特点和工艺特征的表现技艺,与当代社会生活和审美理想完美结合的可能性。她的作品既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中国审美气息及美学精神,又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令人耳目一新。杨冰的青花艺术作品,格调清新,笔风雅润,展现着青花特有的韵致和美感。她在保持和发挥青花自有艺术特质以及审美品格等方面做得特别好,不像时下有些艺术创作,为了刻意的创新而违背艺术规律、削弱艺术自身的品格特质, 以致得不偿失。

杨冰的作品保持了传统青花的纯正气质、 韵味和形式美感,然而她笔下的艺术形象又和传统青花的风格样式有着明显的区别,她引入了具有强烈现代感的构成手法。通过对青花绘画语言要素的提炼,如对分水落笔之点的强化以及均匀排布的处理等。杨冰找到了支持构成格式的表现形式,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这种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很有个性,是我以前没有见过的。她以独特的传统元素提取和表现形式的强化,加上现代化的构成格式处理,突出了青花在人们印象中的清润审美品格,使得她的青花艺术别具一格,呈现雅致宁静的脱俗气质。在当代陶瓷绘画艺坛上,这样的创新推进是特别可贵的。

钟莲生老师现场观展

如今,一些陶瓷艺术家正在致力于陶瓷绘画的独立发展, 景德镇陶瓷大学的钟莲生教授就是一位积极的倡导者和成果卓著的实践者。他一直强调陶瓷绘画在艺术领域的独立地位,并为这一目标而不懈努力。当然,陶瓷绘画的独立发展不会一蹴而就,更不可能凭空实现,它有赖于深厚扎实的实践基础和经验积累,有赖于一大批陶瓷艺术家共同努力,需要大家对陶瓷绘画语言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和提炼,以至对陶瓷绘画自身规律性和艺术特质有清晰的认识和明确的把握。只有这样,陶瓷艺术家才能够高度自觉地张扬陶瓷绘画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从而为之赢得独立发展的空间和地位。杨冰的工作无疑为这种发展前景提供了一则有感染力的注释。她的青花艺术不仅具有摆脱装饰依附性的很强的绘 画性,而且,更重要的是,这种绘画性同时又深切地关联着归属于“青花”的材料性和工艺性,以至呈现出无法为其他绘画样式所取代的独特美学品格和气象。

我想,有众多像杨冰一样的陶瓷艺术家共同努力,陶瓷绘画一定会以独立的艺术形态和独特的美学品格鲜明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赵传玉老师现场观展

雅韵随心 冰画如诗

一一记杨冰教授的青花艺术

文/赵传玉(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

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的诗句是多么的富有想象力啊!诗人把寻常事物赋予了情感和奇妙的想象便令人叫绝。花花草草的世界是多么的平凡普通和司空见惯啊,画家们却能够把这种平凡变成艺术而永存。徐熙的《玉堂富贵图》、吴炳的《出水芙蓉图》、吴昌硕的《牡丹图》、齐白石的《牵牛花》、莫奈的《睡莲》、梵高的《向日葵》、皆化平凡为神奇。观杨冰教授的青花艺术更使我想到了法国著名的画家萨贺芬的艺术,萨贺芬虽然是一个身份卑微的仆人,但是她犹如美神维纳斯下凡附体一般,她心随所愿,执着地痴迷于花卉的世界并画了出来。她的画来源于现实却高于现实,体现了人类主观的神奇表现,这是她作品最难能可贵之处,也是现代绘画艺术的真谛,就如同平凡的文字被诗人化作优美的诗句。

杨冰教授也如同美神附体一般,心随所愿,用她美的内心把人间的花花草草绽放在她的青花艺术之中。中国古代画论中有唐代画家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中提出“神、妙、能、逸”的四品论,其中逸品为“笔简形具 得之自然 莫可楷模,出于意表”极符合杨冰教授的作品气质。谢赫六法之于杨冰作品也有其心得体会。杨冰教授有家传,又受过正规的美术教育,对现代艺术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也长期与夫君陆军先生探讨绘画艺术,最主要的是她具有艺术的天赋和对艺术的独特感悟,以及勤奋不懈的创作表现,成就了她高雅的艺术,即如雅韵随心,冰画如诗也!

杨冰,1957年2月生于江西省赣州市,安徽长丰人。1982年1月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大学雕塑专业,2000年于该校雕塑硕士结业。现任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景德镇女陶艺家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女陶艺家协会会员。擅长陶瓷青花装饰艺术。作品获全国陶瓷大展金银铜奖多项,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在艺术创作的世界中,她对陶瓷原材料、釉料、创作技法及创作理念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不断实践、深刻理解。在形式语言上,充分表达内心情感的同时,又与器型达到完美的结合,这种“物我合一”“心手相忘”的境界使现代陶瓷艺术迈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