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风土的自然

小康杂志社 2024-05-17 16:27:09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戴荣里

有什么样的风,就会滋养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土,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庄稼。风土的自然,蕴含着物竞天择的道理。

风土是自然的产物,含有大自然常年积累的特点,自然万象是长期进化、叠加的过程。山的气势、水的形象,山水之间的地貌演变,写着时间的印迹,是岁月之风,也是空间运筹帷幄的结果。风土,蕴涵着自然的运动,人是风土的一部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与自然间的关系,构成了人情。风土人情构成了文化,文化是人类生存的产物,含有风土的影响,风土的自然,是文化自然的基础。

南北方文化、东西方文化之所以不同,与风土有关;草原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之所以不同,也与风土有关。人首先是动物,自然要接受风土的影响,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是强调风土的作用。有什么样的风,就会滋养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土,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庄稼。风土的自然,蕴含着物竞天择的道理。

看人的面相性格,就能大致猜出一个人的出生地;观察一个人为人处世的言行,就能大约知道他的经历,前者意味着风土,后者意味着人情。自然,影响并改变着一个人的性格,每个人性格的演变史,是家族记忆、故乡往事、童年经历等内外因素综合影响的轨迹。南国水乡人的性格平和者居多,而北方汉子性格大多粗犷。倘若一个南方人到北方生活几年,性格就会改变许多;而北方人到南方工作几年,性格也会温润不少。读书之所以能改变人的性格,就是指一个人长期浸淫在别人指指点点的精神世界里,犹如改变了时空生存的空间,文化气质会随之发生悄悄地改变。之所以有“走万里路,犹如读万卷书”之说,就在于风土对人的影响力巨大。随着国门打开,去非洲工作的国人肤色也会悄悄染上黑色,有些人脸面的黑色不亚于当地黑人。非洲人的肤色,与这种地域适应性有关。所以,风土的自然,影响万物的自然生长。

方言是风土的产物,带有人性的闪光。人既然是动物,就有动物因时空而发生转变的特点。同样是一种动物,此地和彼地,外貌特征迥异,水土异也。人是高级动物,劳动促生了语言,风土影响语言的质地,人在与风土抗衡的过程中,学会了抗争、忍受、屈服、平和与自洽,语言风格就会因地域的不同而众彩纷呈。天底下的狗叫声,仔细听去没有一样的,人也如此。尊重这种风土上的自然,是一个人生存自然的显示。游子重返故乡时,生怕外乡口音让庄邻笑话,与风土人情的认同感有关系。普通话的推广固然对语言的统一性和辨识度有好处,但也抹去了风土人性表达的自然。凡事,适应风土的自然,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人常常不屈服于世界的安排,善于与自然抗衡,一部文化史,也描述了人与自然界斗争的结果,即使在科技十分发达的当下,人与自然相抗衡的力量对整个宇宙也是微不足道的。和人类早期相比,当下的科技力量堪称伟力。但对整个宇宙长河而言,人类的突破,有些探索可能最终毁坏的只是人类自己。尊重风土的自然,还没有成为人类的自觉;高度当代文明,隐藏着对自然的反叛。早期人类受自然影响大,改变着外貌、性格和语言,而现代人却被自己发明的“新科技”改变着自己,背叛着自然。风土远去,人性远去,人类就迷失了自己。

哲学家们重新呼唤人类重回风土的自然,才能找到真正适应自然的人类!

偏向于城市建筑的作家,

动情于哲学思考的工程师。

看人的面相性格,就能大致猜出一个人的出生地;观察一个人为人处世的言行,就能大约知道他的经历,前者意味着风土,后者意味着人情。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4年4月下旬刊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