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里常说“宁惹黄大仙,不招邪性獾”,“獾”指的是什么动物?

科学多一点 2024-05-05 06:50:04

农村一些老人常常说“宁惹黄大仙,不招邪性獾”,这似乎在传达一种警告,暗示着獾有着神秘的故事和令人畏惧的神秘力量。那么,“獾”是什么动物,为什么说它“邪”呢?

在部分民间传说中,黄鼠狼位列五大家仙之一,传说能够保家护安、驱邪避祟。而獾则被视为这些正气之物的反面,它们经常被描绘为具有邪性的生物,会带来不幸和灾难。

老一辈人常常劝说小辈,宁可你去招惹黄鼠狼,也不要随便去碰獾。他们认为,这些东西常常出现在坟地周围,不太“吉利”,有时在野外它们还会展现“瞬移”神技,而且神出鬼没就像幽灵一般。

人们避而远之的“獾”其实是一种食肉目鼬科的哺乳动物,我们熟知的非洲战神“平头哥”蜜獾就是这一大家族的成员。在我国,常见的獾可以分为狗獾、猪獾、狼獾三种。

浑身是宝的狗獾

狗獾,也就是民间俗称的獾八狗子,也是闰土刺猹中的主角之一“猹”。它们长着一身灰棕色的皮毛,脸上有非常显眼的3条白色纹路,就像戴了一个有个性的面罩。

它们的四肢虽短但很粗壮,尾巴像一根小棍子似的。虽然是闰土的“老伙计”,但实际上它们可不止爱偷吃西瓜,还喜欢啃食植物根茎、果实以及小鱼小蛙等,食谱非常之杂。

狗獾一直以来都是人类热衷捕杀的对象之一,它们可以拿来炼制成獾油,据说含有大量脂肪酸,可以用来治疗烧伤烫伤等。同时,它们的皮毛肉都能够入药,具有较高保健价值。

它们的皮毛是兽毛皮市场上最主要的一种,由于狗獾毛又长又厚还有细密的绒,人们颇为喜欢拿来制作皮草、衣服和被垫等。就连毛皮上面的针毛,都可以拔下来做成刷子、毛笔。

但需要注意的是,狗獾具备较高的经济、科研等价值,因此被我国认定为“三有”保护动物,现在已经不可以随便猎杀了,也不能以食用为目的去人工养殖,否则可能承担法律责任。

人见人嫌的猪獾

这种动物也叫“土猪子”,全身皮毛呈现黑色,身上有黑白交杂的纹路。它们体型粗壮,头部宽大,嘴鼻部突出像猪拱嘴,远远看起来也像一只长毛小野猪,这便是它们名字的由来。

猪獾和狗獾无论是外表和大小都很相似,想要区别它们可以通过鼻子,猪獾的鼻子像猪,叫声也类似猪。

说起猪獾,很多在乡下务过农的人都会觉得头大。因为这种动物一旦出现在农田里,就意味着自家的庄稼要遭殃了。无论是玉米、红薯还是水稻,它们都毫不客气地占为己有“连吃带拿”。

当猪獾数量太多时,它们还会破坏田地的土壤结构,阻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有时候还在灌溉排水系统之下打洞,造成田地的水土侵蚀。过去几十年,农户对猪獾的恨意不亚于害虫。

很多人都有堵在猪獾“复活点”即洞口守株待兔的经历,一旦猪獾敢露脸就给它一锄头或一铁锹。不过近年来由于人类过度捕杀、栖息地缩减等原因,猪獾的数量也减少了很多,几乎很难看到了。

“丛林飞熊”狼獾

狼獾的大名是貂熊,它们虽然名字带“獾”,但长得更像一头凶猛的熊。狼獾是目前体型最大的鼬科动物,成年后体重可以达到16~50斤,体长甚至能长到1米多。

体型让它们在捕猎时占据优势,例如狍子、驯鹿等重量极大的猎物狼獾也能下口,甚至面对比自己体格还要强健的敌人也丝毫不怂,就算是真正的棕熊它们都敢上前骚扰,人送外号“金刚狼”。

它们还非常擅长攀爬和跳跃,虽然外形笨重但却是个灵活的胖子。在准备狩猎时,狼獾会先爬到树枝上静静等候,直到猎物出现在视线范围内,它们就一跃而下,跨骑到其身上狠狠压制。

狼獾拥有一个重口味的癖好,那就是“食腐”,其他动物避之不及的腐臭尸体对狼獾来说却是山珍海味。它们会利用自己强大的嗅觉,寻找到深埋积雪之下几米深的动物尸体并挖出来饱餐一顿。

不过狼獾虽猛,它们的数量却不多,甚至把自己活成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这除了与它们2、3年才生孩子的低频繁殖有关,还受到其生活的大兴安岭森林环境恶化的影响。

如此看来,獾们其实也只是自然界里普通的成员罢了,并不具备什么超自然能力,人类为什么要对獾们抱有这么大的成见还“造谣”它们呢?

原来,獾本身是一种比较常见且适应性强的动物。它们在森林、田野和村庄附近溜达,时而进入人们的视野,出现率过高了自然会对人类社会造成影响,例如它们喜欢打洞的兴趣爱好。

这些洞一不小心可能就穿到了人类的农田、厨房等地,但在粮食产量本就低的年代,人们怎么会欢迎这些连吃带拿的“不速之客”呢?加上獾们的爪子锋利易伤人,才有了让远离獾以保自身平安的说法。

老人说的獾像幽灵一样“瞬移”,其实也只是因为它们拥有锋利有力的前爪,能够快速打出好几个洞并在其中穿行,在地面上的人类看来也就显得行动速度特别快。

至于獾喜欢在坟地里游荡,就更不能怪它们了。毕竟獾的天性就是昼伏夜出,而且爱往土质适宜的地方挖洞。半夜的坟地,不仅没有人类的打扰,而且觅食范围广,自然是獾类钟意的场所。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明确的是,所谓邪不邪吉不吉,都是人类给动物强行贴上的文化符号。我们不应该因为迷信或恐惧而肆意伤害动物们,这可能会对我们共同的地球生态造成打击。

总之,“宁惹黄大仙,不招邪性獾”这种说法更多的是一种民间传说和迷信,而不是科学事实。我们应该以理性和科学为基础,尊重“獾”的存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感谢您的阅读。

0 阅读:84

科学多一点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