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邓大军被重兵包围,主席三次手抖掉笔,呵斥军医:我没病!

兵说视界 2024-02-10 12:12:52

作者:胡显达

声明:兵说原创首发,已开通全网维权,抄袭搬运必究

“我没病!都出去!”

主席的一声怒吼,把刚走进窑洞的军医吓呆了,他愕然愣在原地,不知如何是好。

听到主席窑洞里传出的吼声,门外的任弼时走了进来,一看主席着急的脸色,赶忙把军医拉了出来。

军医好端端地来给主席看病,结果惹得主席发这么大的火,这是咋回事呢?

人不着急,哪能发火呢?当时主席在着急什么?

【1947年,主席在转战陕北途中。从当年3月18日起,主席率首脑机关撤离延安,开始了历时一年的陕北转战】

这是他为刘邓的12万大军即将在汝河两岸陷入20万敌军围困一事发愁。

要知道,刘邓大军能不能冲过敌人的汝河防线,千里跃进大别山,关乎当时的战争全局。

当时的战争全局是,蒋氏在1947年发起的重点进攻,给我山东、陕北两地的内线作战造成了极大的压力,支撑我军长期战争的物资和潜力也在加速枯竭。为了破局,主席古为今用,使了围魏救赵之计,苦苦思考了一个“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黄河战略。这一战略,把刘邓的12万大军当成一把尖刀,寄望于它千里跃进,直入大别山,将尖刀插入敌人的心脏,迫使敌人引兵回援,以此减轻我内线作战的压力。

如果刘邓大军从敌人的汝河防线上冲不出去,又被敌人赶了回来,那么,主席的黄河战略也就失败了。整个战局又会回到蒋氏得意、我军难受的那种态势上来。

【1947年8月7日,刘邓下令“勇往直前,不要后方,不向后看,千里跃进大别山”,经过20多天的跋涉和战斗,刘邓大军战胜数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于8月27日胜利到达大别山区】

面对刘邓12万大军滞留汝河北岸,时刻处于20万敌军围困状态的严峻形势,主席也是不分昼夜地工作,他在窑洞中看着地图,不停地在纸上写写画画,涂涂改改。

冲出去才有活路!但面对20万敌人的前堵后追,要想冲出去,又谈何容易。窑洞里,主席一只手拿着笔,一只手拿着烟,两眼盯着地图,时不时地吸上一口,提提神、醒醒脑,苦苦地思考着。

主席心里明白,他把刘邓大军当作一把尖刀,采取不要后方、千里跃进的策略,长驱直入到敌人的心脏地带,这是一步险棋,也是它的软肋。弄不好的话,也有极大的可能被敌人千里围困,缺乏补给,弹尽粮绝,全军覆没。

更不利的是,如果蒋氏看透了刘邓大军千里跃进的战略意图,而在大别山张网以待,以逸待劳,如果那样的话,就更加危险了。

蒋氏对刘邓大军一路向南突进的意图,判断虽然迟钝了一些,但还是察觉到了我军的战略布局——通过刘邓不要大后方的外线作战,把战争引向蒋管区。

【刘邓大军在大别山区行军】

在蒋氏看来,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必须把刘邓拦下,就地歼灭。否则,直趋大别山,站稳了脚跟,那就后患无穷,睡不踏实了。

蒋氏的这种心思,也让他不由自主地着急上火起来。为了阻止刘邓大军的千里跃进,蒋氏赶紧调兵遣将,前堵后追,四处断路,意图通过四面围困、坚壁清野的办法,困死刘邓的12万大军。

面对刘邓大军不要后方的千里跃进,蒋氏以及他的幕僚们苦思冥想对付我军的办法,其中一个毒辣的招数,就是摧毁我军的交通线,切断后方对刘邓大军的物资支援。

当刘邓大军抵近汝河北岸一带时,实际上已掉进了一个四面被围、缺粮缺弹、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绝境。如果能快速冲破敌人汝河南岸的防线,就可以摆脱后面的追兵,不再腹背受敌,受其夹击了。

汝河防线关乎敌我双方的胜败。过了汝河,一路南进,刘邓就脱困了。这一点,蒋氏也是看得明明白白。他一方面严令汝河南岸的蒋军守住自己的防线,阻止刘邓大军抢渡汝河,另一方面,又急令罗广文、张淦、王敬久等部的20多个旅,兵分多路追上来,计划把刘邓大军围歼在汝河岸边。

【影视剧中的挺进大别山情景】

在后方补给交通线悉数被敌人切断之后,刘邓大军实际上处于孤立无援、孤军奋战,一切困难、一切险阻只能靠自己解决的局面。

当时的情况是,就算刘邓大军也还能与后方保持一定的联系,若想从后方获得足够的物资补给,也是极为困难的。

1947年的陕北,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天灾,老百姓颗粒无收,贺龙使出浑身解数,在内蒙古、晋绥等地筹粮,前线的战士们仍然吃不饱饭,经常要饿着肚子打仗。

不仅前线战士吃不饱,就连主席本人和身边的干部战士,也极度缺乏粮草,很多人都因为营养不良,出现了手脚浮肿的情况。

想到这里,主席的手颤抖了一下,手中的铅笔随之掉落在了桌子上。

陷入绝境的刘邓大军,如何摆脱后面的追兵?又如何冲破前面的堵截?主席看着地图上的敌我态势,苦苦地思索,清脆的铅笔掉落声,惊扰了主席的思绪,但面对刘邓大军的十万火急军情,主席也只能强忍着自己的焦虑,捡起铅笔,继续寻找着破围的办法。

【1947年,主席在窑洞里看地图,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

没想到的是,主席拖着浮肿的身躯,不分昼夜地紧张思索,让他手中的铅笔再次掉落下来。因为手的浮肿和无力,铅笔一连掉落了三次,让主席终于忍不住地焦虑烦躁起来,他重重地将手中的笔砸在了桌子上,气恼它一而再、再而三的掉落,打乱了他的思绪,干扰了他的破敌之策迟迟想不出来。

正当主席好不容易稳下自己的心神,准备静静思考的时候,军医推门走了进来,再一次扰乱了他的思维节奏。本来就心情不好的主席,头也没抬,就下意识地吼道:“我没病!快出去!”

军医走进窑洞、拿着药箱,正准备给主席看病,被主席突如其来的这么一吼,惊得两条腿打哆嗦,手足无措地愣在门口。主席虽然嘴上说着没病,但他的手已经浮肿得抓不住笔了。

门外的任弼时听到主席的吼声,立马跟在后面走了进来。任弼时看见主席一脸烦躁地站在地图前,马上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他一把拉住军医的胳臂,赶紧把他拽了出来,说主席不分昼夜对着地图思考问题时,最怕别人前来打扰。

【1947年,主席在陕北】

又熬了一整夜,主席终于在第二天凌晨推开房门,从窑洞中走了出来。这次走出来,他整个人都轻松了不少,脸上也露出了笑容,显然,他已经胸有成竹地想好了破敌妙计。他找到了昨天准备给他看病的军医,主席满怀愧疚地道歉说:“同志,不好意思,我昨天的个人情绪吓到你了,请你原谅我。”

看到主席亲自来找自己道歉,军医涨红了脸,摆着手说道:“主席,没关系的,您不要这样说。”

那么,主席苦苦思索之后,是怎么定夺决策的呢?

可以从两封3A级别的绝密电报中,理解主席的决策意图。一封电报,指示汝河受阻的刘邓“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另一封告知陕北已快撑不住的处境,催促刘邓必须尽快执行千里跃进、直出大别山的战略行动,围魏救赵,引敌回援,以减轻陕北战场压力。主席在电报中写道:“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如陈谢大军及刘邓大军不能在两个月以内,调动胡宗南军一部,则陕北不能支持。”

【主席在一封电报中写道“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是完全可以理解的,1947年主席带着机关在陕北艰难转战,随时面临危险,看到这句话,刘邓两位指挥员内心的压力和震动是可想而知的。而且主席在这一封电报中(如图),明确要求刘邓“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对刘邓寄予了厚望】

收到主席发来的两封3A绝密电报,刘邓顿时感觉到,他们身上的千斤重担关系到我军不利战局的扭转和主席在陕北的安危,部队不能有任何犹豫,必须痛下决心,不惜一切代价,冲过汝河,直出大别山,引敌回援,化解陕北战场的燃眉之急!

正是这种严峻的形势和主席的重托,让刘帅喊出了“狭路相逢勇者胜”,邓公喊出了“不惜一切代价冲过去”这种激昂士气、勇往直前的战斗口号,鼓舞我军将士以一种义无反顾的态势,用伟大的牺牲奉献精神,硬生生地冲开了敌人汝河南岸的防线,杀开了一条血路、一条生路。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前方指挥部,位于安徽金寨县天堂寨镇】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

0 阅读:208

兵说视界

简介:聚焦国际风云,深耕战争军事,获评“百名网络正能量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