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错了再努力也没用!法国因为“马奇诺防线”玩废自己

诵旭评历史 2023-02-24 06:25:01

1935年底,耗时6年的马奇诺防线建成。它的建设给了法国在国土安全层面极大的心理安慰,法国军事专家就放出豪言:"法国防御力量增强十倍,谁来进攻都无异于‘自杀’。"

此后法国的一系列作战和防御措施都是以“马奇诺防线”为核心,包括兵力配置、军力建设几乎都遵行了“防御性”策略,导致法军的进攻能力几乎被阉割。

D计划-"自嗨式"消极防御

D计划,1933年至1935年付诸实施,思想核心是阵地防御。计划拟制时,法国设想德军将要像1914年那样,经过比利时实施主要突击。

因此计划规定,集中法国东北战线左翼联军基本兵力,其中包括一些机械化部队,在德军入侵比利时时向比利时腹地做远距离的机动, 以便在阿尔贝特运河和戴尔河一线迎击敌人。由于比利时和荷兰保持中立,在德军入侵前与英军联合作战计划,这就意味着直至德军发动进攻时,英法联军才能进入比利时。

为配合这一作战计划的实施,法国还制订了“布雷达计划”。该计划要求集中大部分机动部队进入荷兰南部布雷达地区,实施更远距离的防御。法国最高统帅部深信,这个计划为法国的防御体系增加了保险系 数;同时,远距离防御可以迟滞和消耗敌军的有生力量,从而有利于稳定马其诺防线,并把战场引向国外,既可保护比利时、荷兰等盟国免遭侵犯,又可保护法国边境工业区的安全。

这一计划最大的问题就是远距离防御,在机动过程中,很难保证不会同德军发生遭遇战。

而且在“马其诺防线”东端与英军防线间的缺口处,防御工事特别薄弱,一旦被突破,联军后路被切断,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更为重要的是,它摒弃了机动防御和主动出击等积极作战手段,把战争的主动权拱手给了对方。

以防为主的军力建设:重量不重质,杂牌非精悍

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西方战场爆发前,法国在欧洲保持了一支最强大的军队。根据1938年7月11日《战时国家组织法》的规定,法国本土划分为3个战线:东北战线、东南战线和比利牛斯战线。全国共有20个军区。法国本土现役部队有20个步兵师、5个骑兵师和部分边防部队、2个驻外殖民地师、4个驻非北非师。1939年8月,法军总兵力达101.5万人。

然而,随着新军事技术的发展,人多已不再是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法军显然没有及时转过弯来,尤其是在消极防御的战略影响下,法军对外界的变化变得异常迟钝。

在研制和装备坦克问题上,法国艾斯蒂安将军早在1920年就提出过装备坦克的主张。1935年5月,戴高乐在《议会和政治杂志》上发表《建立职业军》的文章,一年后成书出版。他认为,拥有最精锐的装甲部队的一方将在下一场战争中取得胜利,因此系统地提出了建立一支由10万人组成的分编成6个机动装甲师的精悍的职业军的主张。然而,这种新军事理念受到军方传统派的强烈抨击,直接扼杀在摇篮之中。

法军一直恪守传统的军事理念,“坦克的唯一任务是为步兵服务”,因而把坦克分编在各个步兵师里,”作为步兵前进的辅助力量来使用”。这样一来,导致坦克的应用效能大大降低。

法国对空军的建设就更加落后了。在大战爆发时,法国共装备飞机1407架,仅为德国的1/5,但真正能使用的是德国的2/5,而且其中有不少是旧式飞机。

法国拥有一支举足轻重的海军,在当时占世界第四位。它装备有1 艘航空母舰、7艘战列舰、19艘巡洋舰、32艘舰队驱逐舰、38艘驱逐舰、26艘扫雷舰和77艘潜艇。然而,由于海军的作战计划、训练完全是防御性的,海军在未来的战争中几乎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等到德国人绕过"马奇诺防线",空陆一体闪击法国本土,法国人才赫然惊醒,原来战争还可以这么玩。

0 阅读:17

诵旭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