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为何下不彻底铲除安史叛军余孽,以至留下藩镇割据的痼疾?

意智说历史 2024-04-30 05:30:27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邂逅芳曦

编辑|t

引言

大唐王朝由盛及衰的标志性事件,无疑是发生在天宝14年的“安史之乱”,虽然叛乱最终被平定,但8年的烽火硝烟还是耗尽了唐王朝的元气。

很多人骄傲于大唐盛世的辉煌,对于突如其来的变故唏嘘不已,更是对唐朝军队没能宜将胜勇追穷寇而感到惋惜。

是的,正是战乱后,国家未能彻底的消灭叛军余孽,从而助长了藩镇割据的气焰,也因此为大唐的最终覆灭埋下了祸根!

(安史之乱)

一、“安史之乱”祸害天下,节度使制实乃根源

众所周知,唐王朝毁于藩镇割据,那这就必须要从“节度使”这一官职说起,节度使一职创立于唐朝睿宗时期。

唐朝初年奉行对外扩张的政策,同时又要应对突厥、高丽等国家的反扑,于是国家便在边境要塞处设立大都督,实行兵屯一体的“府兵”制度,此大都督即为节度使的前身。

(唐睿宗李旦)

《资治通鉴》上记载了薛讷在公元710年,被唐睿宗封为幽州经略节度大使的经过,也就是从这一年,“节度使”一词开始正式见诸于历史,薛讷也是节度使第一人。

节度使一职为的就是保卫边疆,所以到唐玄宗时期,全国也仅仅只有九个节度使,分布在东北、北西、西南等要紧的方向。“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安禄山就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后来史思明也身居范阳节度使的高位。

(九镇节度使和一镇经略使)

节度使一职不仅仅只是一个军职,但由于其统辖地区过大,往往多达数州,久而久之便肩负了更多的职能。

“安史之乱”以前的节度使,实际上早就权力很大了,成了同时拥有土地、人口、军队和财政统辖权的一方诸侯。

由于唐朝与生俱来的的胡汉杂糅的特性,很多节度使都是胡人出身,而且唐朝中枢又缺乏合理的军事配制,这便造成了掌握在节度使手中军队就有48.6万人之巨,要知道唐朝的总兵力不过才57.4万人,藩镇兵力竟占到了80%。

(藩镇兵力远胜中央)

朝廷对于藩镇,特别是拥兵自重的安禄山等人控制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这样一来,安、史二人发动叛乱后,唐朝军队的兵败如山倒就不足为奇了。

二、国家实力大打折扣,怀柔招降即为“上策”

“安史之乱“爆发后,东、西两都,洛阳和长安相继失守,玄宗皇帝都跑到了四川避难,全国上下皆是一片凋零景象,唐朝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全都跌落至了谷底。

(长安、洛阳相继失守)

面对这样的局势,李隆基的继任者唐肃宗和唐代宗,只能采取更为稳妥的绥靖政策,史思明在短暂归降后,便被封为了归义王兼范阳节度使,当然,史思明很快又降而复叛了,其实这在当时,就已经证明了怀柔的政策是有很大缺陷的。

很可惜,唐王朝能想到方法都想过了,但以当时唐朝的国家实力,确实是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士兵们斗志涣散、粮草短缺,还损失了张巡、李嗣业、封常青、高仙芝、哥舒翰等多位名将,怀柔政策也确实是不得以而为之了。

(高仙芝)

所以,与其说“安史之乱”是被武力平定的,还不如说是被唐朝的招降战术击垮的,而这些投降了的安、史旧部们,非但没有受到惩戒,反而全都被封为了节度使,其地位丝毫不逊于那些平叛有功的唐朝将领。

这样做的后果是严重的,先不说伤透了那些出生入死的唐将人心,引发“安史之乱”的根本原因,节度使拥兵自重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反而越发的泛滥了。

一场“安史之乱”使得唐王朝的统治力急剧下降,周围国家也都在作壁上观,目睹着这个不可一世的天朝神话被无情的打破,唐朝的面子丢尽了却又无能为力。

(安史之乱路线图)

三、藩镇割据尾大不掉,恶性循环唐朝灭亡

唐朝无法剿灭安、史余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际局势的变化。

为了尽早的平定战乱,唐朝不惜倚重回纥人的力量,长安、洛阳表面上被收复,实际上就是回纥人的一次大劫掠,更增加了人民的苦难。

回纥在北方的疯狂举动,给了西部吐蕃人以触动,他们也趁火打劫、大举入侵,兵力枯竭的唐朝又根本武力抵抗,进而牵制了讨伐安、史的一部分精力。

其结果是唐朝军队陷入东、西两线作战的境地,既无法全力剿灭“安史之乱”,也丢掉了原有的河西走廊、陇右之地,从此唐朝也丧失对西域的影响力。

(吐蕃、回纥对唐的侵占)

战乱平息后,一方面有大量的降将需要安置;一方面吐蕃、回纥等国的势力又不断进逼,使得唐王朝不得不继续采取安抚的政策。

早在唐肃宗至德元年,即公元756年,大唐节度使就已经增加了京畿、关内、河南等17镇,战乱结束后,又相继增至77个,而这其中的大多数都是来自“安史之乱”中的降将。

如安禄山麾下的田乘嗣任魏博节度使,史朝义部将李怀仙任卢龙节度使,安禄山部下李宝臣为镇冀节度使等等。

(唐中后期藩镇割据图)

节度使数量的不断增加,代表着藩镇规模在不断扩大,并且节度使镇守的区域也不再局限于唐朝的边境地区,这一时期已经遍布中原、江南了。这也就预示着,唐朝中央政府的势力范围在急剧的缩小。

失去了有效的控制能力,节度使们开始拥兵自重,他们不仅不听中央号令,而且在自己的藩镇内大搞家族继承,或者由部下自行推举“留后”,完全无需朝廷的任免,朱滔、朱泚等人公然的称王、称帝,甚至还一度攻占了长安,把唐德宗吓跑了。

到了唐末,节度使藩镇已成尾大不掉之势,朝廷又不得不倚重沙陀人李克用的势力去平衡,其受封的职位同样是河东节度使这样的职位。

(李克用)

直至“黄巢起义”天下大乱,李克用、朱温、杨行密等各路藩镇大行其道,藩镇割据局面达到顶峰,终于使得唐王朝走向了灭亡。

结语

“安史之乱”虽然只持续了8年,但却意义深远,他不仅终结了唐王朝的盛世华章,还是唐朝藩镇割据时代的开始。

由于唐朝军队配制的不合理,造成了藩镇兵力强于中央的现状,以至于朝廷无力彻底平叛叛乱,只能加以招安,这样一来又造成了大量藩镇的诞生。

藩镇力量不断增强,中央统治力不断下降,此消彼长、恶性循环,必然导致唐朝政治、军事、经济、民生等各领域的全面崩溃,唐朝灭亡只是时间的问题。

(战争)

参考资料:

《国史论衡》---邝士元

《国史十六讲》---樊树志

0 阅读:103

意智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