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完一场家长会,我终于理解了家庭教育中的“镜子效应”

嗨猪的家庭 2024-05-05 20:43:49

近日,看到一段爸爸开家长会的视频。

视频中,一位爸爸听着听着就开始昏昏欲睡,后面更是直接趴在桌上进入了梦乡,期间还变化着各种舒服的姿势;

另一位与他同桌的爸爸,虽然没有睡觉,但却是全程呆滞地看着老师说话,时不时还用扇子扇风解闷。

后来,有网友放出来他们两个孩子上课时的照片,对比下来,无论是动作,还是神情,两对父子简直如出一辙。

这不禁让我想起自己开家长会的经历。

儿子曾多次和我抱怨他的同桌,自己不爱上课,就总在讲话,还经常敲桌子、移椅子,各种干扰他听课。

我本想趁机和对方家长聊一聊,结果不等家长会结束,我就找到了问题所在。

期间,老师在上面点评孩子们的表现,同桌妈妈就在边上一直唠叨家长里短。

有父母分享育儿经验,她就埋着头刷视频,时不时还发出笑声,丝毫不顾及周围人眼光。

不等散会,她已多次抱怨开会太久,浪费她好多时间。

原来,儿子同桌的问题,都是他妈妈问题的投射。

就像有句话说的:父母是什么样,孩子就会长成什么样。

而这其实就是家庭教育中的“镜子效应”: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映照出孩子的未来。

每个孩子的成长方式,其实都是复制现在的父母。

父母什么脾气

孩子就什么性格

在网上看到过一组照片:

男孩不小心把牛奶撒了,父亲见了,高高地扬起巴掌就要扇下去,男孩害怕地伸手去挡。

多年以后,男孩成了父亲,看到孩子犯错,第一反应竟然也是暴力相待。

客厅里,母亲正怒气冲冲地对着女孩咆哮,面对母亲的怒火,女孩吓得只能用手捂住耳朵。

这一刻,女孩怎么也不会想到,后来的她,也会长成为一个易燃易爆的母亲。

一张照片,就是一个轮回。

父母失控的情绪,不会消失不见,只会转移到孩子身上。

潜移默化地,将暴戾、冲动一点点烙印在孩子的性格里,让孩子成为一个情绪化的人。

节目《超级育儿师》里,就有这么一个易怒的妈妈。

女孩一犯错,妈妈就生气地拿出衣架要打她,甚至,妈妈还用针扎的方式来惩罚女孩。

这样成长起来的女孩,也复制了妈妈的暴脾气。

弟弟招惹到女孩,她上来就揍弟弟两下。

女孩心情不好,也总是拿弟弟出气:

戳眼睛、扇耳光、砸头、拳打、脚踢、猛推……

从早到晚,家里到处充斥着妈妈的吼声,姐姐的尖叫,弟弟的哭喊。

事后,育儿师兰海曾问妈妈:“你小时候,妈妈也这样对你吗?”

妈妈几度哽咽,不愿再回忆,虽然不记得犯了什么错,但父母愤怒的表情和那一句句“你怎么不去死”,一直刻在了她脑海里。

所以她明知道发脾气不好,可就是忍不住对孩子发怒。

暴力情绪就这样在亲子间代代相传。

胡适曾说: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父母努力修炼自己,遇事少责备,平常多宽容,把温柔、和善带给孩子,孩子才能习得管理情绪的方式,修得好性格。

父母什么习惯

孩子就什么成绩

一位从业15年的教师朋友,曾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观点:

一个孩子的学习状态如何,去看看他的父母就知道了。

她班上有两个同学小a和小b,聪明劲都差不多,妈妈都是在家陪读的,但成绩却天差地别。

家访后,她才知道,小a的妈妈平时爱打牌,很少顾家,也不管孩子。

偶尔回家早,也是躺沙发上,玩手机、追剧、刷短视频。

因为她沉迷娱乐,染上一身垃圾习惯,小a耳濡目染下,也爱上玩游戏,平时总是流连网吧,不写作业,一副不思进取的样子。

朋友说:“小a妈妈喜欢“葛优瘫”的习惯,和小a上课总是东倒西歪的习惯简直一模一样。”

而小b的妈妈,虽然全职在家,却一直没有闲着。

每天早上6点半,她就起床看书充电。

平时,小b写作业时,她就在边上自学,准备考取教师资格证。

即便做家务,妈妈也是一边忙,一边听音频学习。

每天晚饭后,妈妈还总是约上爸爸一起在楼下空地打打球,或是跑跑步,回家后总是乐此不疲地交流运动的好处。

看到妈妈这么积极阳光,小b也自觉自律,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小b说:“有时候,我早上起不来,一看书就发困,一运动就犯懒,可当我看到妈妈都还在坚持,就突然觉得早起也没有那么痛苦了,读书好像也没有那么难,运动也成了每天的习惯。”

古人云: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故染不可不慎也。”

坏习惯,是最容易传染的。

父母若暴露给孩子一身恶习,就没资格怪孩子不成才。

你希望孩子变成什么样,自己首先要变成那个样子,用习惯带动习惯,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父母什么言行

孩子就什么修养

父母的言行,决定着孩子的德行。

熊孩子的背后,往往是父母先做出了最差的示范和影响。

曾看过一个视频。

一位妈妈带孩子去游泳乐园戏水,趁人不备时,妈妈当着孩子的面,偷偷摘下了泳区的绿香蕉。

环顾四周无人注意,妈妈更是接连扯下更多的香蕉。

看完唏嘘不已。

这位妈妈看似占了很大的便宜,实则吃了最大的亏。

在孩子面前不守公德心,只想着贪图一时便宜,其实是对孩子教养的摧毁和破坏。

因为在孩子还不能明辨是非的时候,父母的一言一行就是孩子作为参照的标准。

父母若是举止粗鲁,孩子自然没有礼仪教养;

父母若是满口脏话,孩子自然不讲文明礼貌。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对一个家庭来说,父母是根,孩子是花朵。

父母常“看到”孩子的问题,却不知这其实是自己的问题在孩子的身上“开花”。

父母与其整天口头上教育孩子,要善良要有修养,还不如实践中做一次给他看。

主持人白岩松家住在顶楼,每天坐电梯回家后,他都会摁下“1”,让电梯回到第一层。

因为大多数人都是晚上回家,让电梯下去,可以方便他人,缩短等待的时间。

白岩松向儿子解释了这么做的理由,却从未跟儿子说你要这么做。

但儿子看在眼里,很快就学会为别人着想,每次走出电梯,儿子就主动把电梯摁回一层。

就像白岩松说的:当父母做大的挑战,首先是你在做什么。

父母的修养,是孩子最好的家教。

父母拥有根植于内心的修养和推己及人的自觉,孩子才能沿着父母的足迹,做一个心中有他人、行为有规范的孩子。

父母什么生活态度

孩子就什么精神面貌

知乎上,看到一个扎心提问:有个爱抱怨的妈,是种怎样的体验?

一个高赞回答,揭开了很多孩子的伤疤:

“只要妈妈一开口,就感觉生活里没了光。”

网友@小小的妈妈,常常苦着一张脸,整日唉声叹气。

吃顿饭,她能为菜价贵,骂骂咧咧十几分钟,导致小小每次吃,都觉得是自己不配。

更让小小难受的是,妈妈总喜欢在她面前数落爸爸的各种不是,还把怨气浇到她身上:

“哎,我当初怎么瞎眼嫁给你爸的,然后又生了你个烦人精......”“

用女孩的话说:“每次妈妈开口,看到她嘴唇一开一合,那种尖利的抱怨声充斥着耳膜,让我的内心一片荒芜。”

妈妈无尽的怨念和指责,就像一个黑洞,不断地吸食着她的心理能量。

后来,她甚至开始“遗传”妈妈的负能量,看问题也变得悲观。

严重时,还想过自杀。

孩子是天生的能量接收器。

父母若总是消极、悲观、爱抱怨,孩子的脸上一定是灰蒙蒙的,看不到半点阳光。

而智慧的父母,纵使生活给了他们一颗酸柠檬,也会把它切成柠檬片,加上蜂蜜水,再倒给孩子。

就像《当幸福来敲门》里的黑人老爸克里斯,再苦再累,他没有跟儿子说过一个苦字,而是用积极的行动告诉儿子:只要足够努力,幸福就会来敲门。

就像《小鞋子里》的爸爸,日子虽艰难,但他从不和孩子抱怨贫穷,而是再难,也说“爸爸会有办法”,乐观地和孩子描绘美好的生活。

一个嘴里有笑,眼里有光的父母,才能给孩子传递快乐和正能量,教会孩子用积极向上的姿态生活。

一个心态乐观,情绪松弛的父母,才能为孩子的人生注满温暖和希望,让孩子不惧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当父母的活成了一束光,孩子才有可能活成一轮温暖的朝阳。

樊登老师曾说过一段话,让人印象深刻。

他说:

你有没有想象过,自己整天生活在监视器下边的感觉?

就是你的一言一行,永远有个摄像机在拍着你,然后把它记录下来。

虽然听着挺吓人,但事实就是,我们每天都被孩子监视着。

他将我们的行为、习惯、脾气、生活态度统统记录下,然后作为自己的人生准则,模仿和传承。

最后如照镜子般,将我们的样子粗暴地投射在我们面前。

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

所以,教育孩子的王道,是父母执着地栽培自己。

做父母的对了,孩子自然不会差。

点个“赞”,与所有父母共勉。

0 阅读:126
评论列表
  • 2024-05-06 16:45

    我记忆中,妈妈总是烦躁和愤怒的情绪!爸爸一直都很讨厌我的样子[得瑟][得瑟]他们现在老了,我却不能好好的和他们说话!只是尽力而为罢了!

嗨猪的家庭

简介:本号主要以分享亲子教育、育儿、家庭关系等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