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刘伯温已经告老还乡,而朱元璋还是不愿意放过他呢?

文官探史 2023-08-23 18:28:42

刘伯温,元朝末年的文学家、政治家,被誉为明朝开国元勋。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梦想着有一位唐宗宋祖那样的明君豁达贤明,成为令人敬佩的旷世伟人。

然而,朱元璋则是一个出身农民、皎洁狠辣且心胸狭隘的军阀。这两位的相遇注定以悲剧收场。

刘伯温出生于1311年,比朱元璋大17岁,几乎相当于差了一辈。他的家族是一个诗礼传家的学术世家,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早在1333年,当朱元璋还只是个五岁娃娃时,刘伯温已经高中进士,开始了在元朝官场中的仕途生涯,持续担任官吏将近20年。

直到1360年,49岁的刘伯温才加入了朱元璋的势力。在明朝开国战争中,刘伯温以他的智慧和料事如神的能力,屡次在关键时刻提供独到的策略。他成为朱元璋心腹的智囊团核心成员之一,朱元璋甚至赞誉他为“五只子房”。

然而,这只是表面的一面。

朱元璋的成长经历造就了他心胸狭隘、狠辣且疑心重重的性格。在年幼时,由于家境贫苦,他不得不沦为乞讨者,度过了饥寒交迫的岁月,经历了社会的欺凌和人世的苦楚。这样的历史背景使得朱元璋对社会怀有一定程度的不满和仇视。

在起义之后,朱元璋所处的时代充满了尔虞我诈、背叛和权谋之争,这更加增加了他对于他人的怀疑。他开始将怀疑作为生存和胜利的法宝,并且对任何人都保持警惕。刘伯温则具备数十年的元朝官吏经验,拥有财经、文武和军政双重才干,朱元璋无法完全驾驭他。

战乱时期,朱元璋利用了刘伯温的才华,但在和平时期,刘伯温的存在对朱元璋而言却成为一种威胁。刘伯温乃是一个以正直之道闻名的坚韧男子,敢于言行和不法势力较劲。他尽忠职守,但这导致了自己孤注一掷,无法在朝廷中立足。

在充满山头林立的明初朝局中,刘伯温最终成为各派势力打击的重点目标,胡惟庸等人屡次在朱元璋面前进谗言。尽管刘伯温竭尽微臣之力,但他最终成为了众矢之的。在朱元璋默许的情况下,胡惟庸决定采取行动,将毒药混入刘伯温的药汤。刘伯温这位伟大的谋臣就这样黯然辞世。

朱元璋对此默许胡惟庸的行为,并没有因此追究责任。

朱元璋之所以不放过刘伯温,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雄才大略之主,忌惮他人才纵横。在利用能臣名将的同时,他始终确保对他们保持戒备之心。

为了巩固朱家的统治并确保后代能够掌握整个局势,他摒除了所有可能成为障碍的人物。刘伯温作为顶级谋士,自然成为了他的首要目标。

2 阅读:615

文官探史

简介:读史,品史,历史故事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