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从河里捞出十门火炮,为何要把口径最大的两门送给阎锡山

读万卷书破万里浪 2024-01-19 15:48:21

从1917年开始,阁锡山逐步在山西建立起晋绥军自己的军火制造工业,并从日本引进了较完整的山野炮制造体系,生产的大批火炮不仅销售给李宗仁、冯玉祥、刘湘等地方实力派,自己也建立了7个炮兵旅,在蒋介石组建德械师之前,阎锡山掌握的炮兵力量堪称中国第一。

阎锡山仿制生产了大批山野炮

虽然技术基础薄弱,但阎锡山压根就没打算走创新之路,而是完全仿制进口的外国火炮。从1924年开始就完成了日制41式山炮的全套仿制工作,制成晋13式75毫米山炮,性能比当时上海兵工厂仿制的德式克虏伯山炮更为先进。在中央军从国外引进博福斯75毫米山炮之前,这款山炮是中国军队装备序列中最先进的75毫米炮。

除仿制日式火炮外,1929年阎锡山从德国聘请工程师和技师,帮助太原兵工厂仿制口径更大、性能更先进的德式88毫米野炮,制造了一款射程达到1.1万米的平曲两用野炮,并命名为晋18式88毫米野炮,1930年开始,阎锡山制订了庞大的炮兵装备计划,要求兵工厂实现月产30门山炮和8门晋18式野炮的生产能力。

晋绥军不要八路军要

可惜,武器再先进,也需要人来操纵。全面抗战爆发初期,无论中央军,还是地方实力派都投入了抗击日寇的行列,但表现各有不同。如同在华北战场的西北军宋哲元和川军邓锡侯部,面对优势日军进攻仍拼死抵抗;晋绥军表现却并不尽如人意,在抗战的各省军队中,可谓撤退最快的一个。

尤其是忻口战役后,晋绥军各部迅速崩溃,辛苦生产的火炮不但没能打击日军,反而被视为逃命的累赘和障碍,在渡过代县苏龙口附近的滹沱河附近时,晋绥军还将十余门山野炮全部推入了河中。对于晋绥军而言已经是累赘的火炮,对于缺枪少炮的八路军而言,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徐向前亲自安排部队下河捞炮

1937年9月底,129师副师长徐向前带领师直属部队一部、第769团和第771团的1个营,组成北上抗日第1梯队,挺进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在途中听撤退的晋绥军说:“你们凭几支破枪还能打日本?算了吧,我们可是连火炮都扔河里了!”得到这一消息后,徐向前副师长命令第769团一部前去捞取火炮。

虽然当时已经入秋,在晋北高原上棉衣棉裤都已经上身了。但参与捞炮的八路军热情高涨,几乎所有人甩掉棉衣,光着身子往滹沱河的最深处扎猛子,很快从冰冷的河水中捞出了一副副炮架,并捞出了与炮架相配套的炮管。最终,总共从从滹沱河底捞出8门晋13式山炮和2门晋18式野炮。

两门野炮没有弹药,只能完璧归赵

这10门火炮被擦拭一新后送到了八路军总部,其中的8门山炮参加了1938年初成立的总部炮兵团。另外两门山炮虽然口径更大、射程更远,但毕竟是仿制的德式火炮,八路军无法从蒋介石的军火库得到进口弹药,也没有从日军那里缴获此类弹药的可能。最后,这两门野炮被“完壁归赵”,重新还给了阎锡山的晋绥军。阎锡山对八路军的行动感到既惭愧又佩服,回赠了一批晋13式山炮的驮具和鞍具。

0 阅读:2

读万卷书破万里浪

简介:笑谈风云,闲说历史,另眼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