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90后塞尔维亚女孩,边读硕士边工作,硕士论文写“一带一路”

真实人物采访 2024-01-23 09:34:36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3231位真人故事

我是优万娜,1998年出生于黑山,后来搬家到贝尔格莱德。

从小到大,一直以为自己会选择学戏剧、新闻或与舞台相关的专业。高中四年级时,偶然的因素,发现自己对中文和中国文化产生了很大兴趣,于是决定报考中文专业。

在录取率不到2%的激烈竞争中,我如愿以偿考上大学,开始了对中国文化的探索之旅。

我在大学和孔子学院认真学习中文。一边学中文一边教中文,一边读硕士一边做两份工作。如今我在北京学外交,对传承5000年文化的探索旅程仍在继续,并可能会贯穿一生。

(我毕业了)

我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从小父母对我们的教育很重视,既强调尊老爱幼、注重家庭责任等传统价值观,又给予了我们很大的自主权,尊重我们自己的选择。

因此,我们三姐弟在学业上都很有自己的想法。我的专业是中文,姐姐是一名电气工程师,而弟弟则准备报考医学。

我从小学起就热爱学习不同的语言,一直到高中,学了英语、意大利语和法语。

高中四年级时,我开始考虑大学学什么专业。当时正好中国和塞尔维亚开始了积极地交流合作,塞尔维亚民众对中国的关注度剧增。

(我和姐姐)

自然而然地,我对完全陌生的中文产了很大的兴趣,同时也很想了解独特的中华文化,以及中国为何能在在21世纪脱颖而出。

于是,我毫不犹豫地选择报考贝尔格莱德大学语言学院,学习中文、中国文学和文化。

中文系考试竞争非常激烈,近2000人参加入学考试,只有30人会被录取,而我幸运地成为其中之一。

2017年9月,我开始在贝尔格莱德大学语言学院读本科。通过对中国历史的学习,我对中国在全球经济和政治秩序中的角色有了一些认识。

(我和弟弟)

本科第三年,我申请到了塞尔维亚外交部亚洲、澳大利亚和太平洋事务处实习的机会,工作内容主要是翻译和写一些外交信函。

在这个岗位上,我渐渐了解了更多塞尔维亚和中国双边关系的情况,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

随着了解的深入,我意识到,中国在欧洲的投资对于发展中国家非常重要,包括我的国家。这大大激发了我提高中文水平的动力,因为只有学好中文,才能更多地了解中国。

(我和表哥)

我在孔子学院专门学习了中文。上课地点与我本专业课程在同一座楼,非常方便。学中文的过程一开始感觉很难,但入门之后,就比较轻松愉快。

对于外国学生来说,声调是最大的挑战,同一个字的不同声调表达的意思完全不同,这太难了。也有人会觉得写字最难,因为汉字的结构太独特了。我倒觉得汉字很有意思,比如象形字,充满了哲学的意味。

经过4年努力,我成功取得了中文高级水平,还完成了商务中文和翻译课程。

(我获得奖学金)

孔子学院的课程丰富有趣,不仅有书法和太极拳等各类工作坊,还组织到中国的短期访学。可以说,孔子学院不仅是学习中文的场所,还是通向中国的一扇大门,为我们提供了发现中国魅力的第一手机会。

随着两国关系的提升,学习汉语的人数也在增加。大多数人是因为对中文和中国文化感兴趣,也有一些人是为了做外贸生意。

因为我的出色表现,学院向我授予了奖学金,并且推荐我去中国最著名和最古老的大学之一——西安交通大学——进修中文。

2019年,我第一次到了中国,参加了西安交通大学的中文语言培训项目。

(在西安交大)

培训时间虽然只有短短一个月,但我慕名去了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陵、半坡博物馆和大唐不夜城等著名景点。感觉像是经历了一次快速穿越中国历史的旅程,每个景点都在向我讲述着逝去朝代的故事,我内心感受到深深的震撼。

此外,我还去一家养老院做了一天志愿者。我在塞尔维亚时就对这类志愿活动和社区活动很有热情。

在养老院里,我为老人们端茶倒水。有的老人向我讲述他们年轻时的故事,有的对我很好奇,不停地问我从哪来的、家里几口人、习不习惯呀这些问题。

我觉得这些老人们都非常亲切,与他们聊天很愉快,他们见到志愿者们也非常开心。

(西安大唐芙蓉园)

这些经历,成为我后来再次申请到中国学习的强大动力。

2021年6月,我大学毕业了。

毕业那天上午,在教授的推荐下,我参加了山东高速集团分公司的面试。

没想到的是,面试快结束时,对方问我能不能下午就开始工作。我很惊讶,脱口而出:“这是开玩笑吗?” 他们说不是。就这样,毕业当天,我的正式工作生涯就开始了。

最开始,我并不确定自己会不会喜欢这份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我喜欢上了公司紧张又轻松友好的工作氛围。

(与公司同事)

公司经常组织各种团建活动,每逢中塞两国的节日、“公司日”、员工生日,也会大家一起庆祝,同事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

公司建立了导师制度,由资深同事对新员工提供指导。我入职的那个下午,就见到了自己的导师。在他的帮助下,我的工作迅速上手,顺利融入了团队。

工作的同时,我在学业上继续深造,在贝尔格莱德大学文学院读硕士,继续学习中文语言和文化。

随着学习的深入,我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兴趣与日俱增,正好我工作的公司也是在这个倡议框架下开展各类项目。因此,我决定毕业论文就研究这个方向。

(与学中文的学生们)

我买了系列图书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很多书籍,认真地钻研中国的外交思想,试着加深对“一带一路”倡议变革性影响的理解。

最终,我完成了硕士论文。硕士期间,我对教中文产生了热情。于是迅速申请了兼职工作,很快开始在贝尔格莱德市青年办公室为萨夫斯基韦纳茨和弗拉查尔市的居民教中文。这是我的第二份工作。

(教中文课)

每堂课的学生大概有15-20人。他们想学中文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是好奇中国文化,有的是喜欢中国电影和音乐。

比如《流浪地球》在塞尔维亚年轻人中挺受欢迎,我最喜欢的电影是《我和我的祖国》。还有些明星像迪丽热巴等,在年轻人中有不少粉丝。

除了授课,我还组织语言工作坊,组织丰富的互动活动。比如做中国菜、包饺子等。我是跟我的中国朋友和公司里的中国厨师学会了包饺子。

我一边上课一边工作,每天日程满满,有时确实非常辛苦。没有课的那天,我在公司从早上8点上班到下午4点,然后马不停蹄地赶去上中文课,从晚上6点上到9点多10点。

(弗拉查尔市组织的汉语角)

虽然有时也觉得很辛苦,但因为有兴趣、有热情,我坚持了下来。能够帮到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们了解中文,我觉得很有意义。有些学员在我的帮助下,选择了继续深造中文水平。

因为大学的成绩非常出色,我有幸获得了塞尔维亚青年和体育部的青年人才基金奖学金、贝尔格莱德市的奖学金,我感到特别自豪。

我还与其他优秀学生一同参加了市政青年办公室组织的旅行,最喜欢的一次是去伊斯坦布尔,那次旅行中我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到现在还时常有一些联系。

(我获得奖学金)

这些荣誉和经历,都为我提供了向未来前进的动力,也让我更加清晰了自己的目标。我开始追逐我的梦想——外交。

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我决定要在中国生活一段时间,而北京作为中国政治和外交的中心,自然成了我首选的地点。

最终,我选择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攻读一年制国际政治专业。

之所以选择这所大学,是因为其国际关系相关专业传统悠久,而且为一年制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程,并且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同志曾就读于该大学。

决定之后,我按照要求准备了大量的证明文件,还请几位教授为我写了推荐信。

(在南锣鼓巷)

最重要、最花时间的准备是精神和情感上的,因为虽然学了这么多年中文,但我真正与中国的接触,只有之前去西安短短的一个月,体验到的只是一些皮毛。

而这次我有一年的时间,我既为这次机会感到兴奋,同时又觉得充满了挑战,不知道迎接我将会是什么。

2023年8月,在十多个小时的飞行之后,我终于踏上了北京的土地。

繁忙的机场和辽阔的城市天际线展示了北京的快速发展,我内心充满了兴奋和好奇,感到自己来到了一个传统与进步无缝交织的地方。

开始一段时间,我不太适应在北京的生活。

(爬司马台长城)

首先,北京和贝尔格莱德之间有六七个小时的时差。头几天我时差没倒过来,经常感觉昏昏沉沉没睡醒。

然后,我不太吃得惯中国的饭菜,到现在也没有完全习惯。在塞尔维亚,我们吃得很简单,以肉为主,而且盐分大、味道咸。

北京的菜式非常丰富,味道也多种多样。比如说吃鸡肉时,我总能尝出肉里有一种甜酸的味道。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北京烤鸭和饺子,猪肉白菜馅饺子挺好吃。

另外,北京的生活节奏很快,一些公共场所人非常多。我大约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去找到自己的节奏,逐渐适应这座城市的活力与热闹。

(与塞尔维亚驻华大使Maja Stefanović 阁下)

还有交通出行方面,作为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北京的公共交通线路很多、很复杂。刚开始,我搞不懂各种路线,也不习惯用导航,用熟练之后才觉得真方便呀。

出门我不喜欢坐出租车,更喜欢坐地铁,因为地铁有很多线路、很多地名,可以帮助我更快地熟悉这座城市。

而且我发现由于收入水平比较高,北京的生活成本比贝尔格莱德高,最主要是房价高得多,大概是贝尔格莱德的三四倍。

我刚入学时,教授们非常热情地欢迎了我,还多次提到了中塞两国的友好关系。

我是这所大学第一名塞尔维亚学生,老师和同学们对我好奇和而友善,主动向我分享很多学习和生活的信息,帮助我尽快融入学校生活。

(与北京塞尔维亚文化中心主任Tatjana Soldat女士)

在中国的第一周,我有幸会见了塞尔维亚驻华大使,她是我在塞尔维亚外交部实习期间的导师。还见到了塞尔维亚文化中心主任,我在山东高速集团分公司工作时曾与她合作。

工作日里除了上课,我尽可能地参加各种讲座和研讨会。比如,在“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庆祝活动期间,我参与拍摄了学院与北京电视台合作的短片“讲述我的丝路故事”。

我还参加了“丝路百城传”国际研讨会……这些会议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一带一路”倡议的文化和经济影响。

(参加“丝路百城传”国际研讨会)

前段时间,我参与录制了“我眼里的中国”节目,整个录制过程在天坛公园,一共两天,每天8-9小时。

我扮演学生记者的角色,向教授和导游提问,在融洽的聊天氛围中,探讨天坛的文化和历史意义。我增加了很多关于天坛的知识。

在北京的四个多月,我尝试了很多新鲜事。比如,中秋节时,在学院中秋文化活动中,我穿上汉服,吃了月饼,体验了吟诗,还用毛笔写了书法。月饼的馅料有好多种,我最喜欢豆沙馅的。

(穿汉服过中秋)

我利用周末时间去各个景点。北京的名胜古迹太多了,故宫、天安门、长城、颐和园,等等。

天安门广场非常壮丽,漫步其中,我能感受到中国人民的坚韧意志和坚强决心。

我喜欢逛胡同,已经去过了南锣鼓巷和后海。后海去了两次,那里有意思的小胡同很多,建筑样式传统但气氛很现代,仔细逛的话一天时间都不够。

我也喜欢在塞尔维亚文化中心度过周末,参加或者帮忙组织一些活动,在那里让我有回到家乡的感觉。

走在街头,我常常与路上偶遇的人们拍照互动。中国人非常好客,我们互相都很好奇。与街上的人们聊得多了,我听北京话更容易了,最初它的儿化音和连读我有些听不懂。

(写毛笔字)

我的家人一直非常支持我学习中文的选择和我到中国的决定。现在闲下来时,我有时会很想家。我每天都会跟家人联系,与他们分享我白天做了些什么,发现了什么新鲜的事情。

在北京的经历,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提升,还是一段在两种不同又相互联系的文化之间建立友谊的旅程,更是我个人和职业成长的关键时期。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想继续探寻中国的丰富的文化,比如,寒假期间我准备再去一次西安,还想去上海和成都。

(参加社区志愿活动)

硕士毕业之后,我可能会继续读博士,至于是在中国还是在塞尔维亚还没有想好。我想未来会有很多种可能性。

回顾我的成长历程,我逐渐领悟到拥抱多样性的重要意义。世界是如此多彩,沉浸在不同文化的视角中,不仅可以拓宽视野,还能培养同理心,与世界建立更深的联系。

希望每个人都可以保持开放的心态,主动寻找与不同文化互动学习的机会,这样,我们不仅丰富了自己的人生,还为未来培养了一个更具包容和理解的世界。

【口述:优万娜】

【编辑:奇子】

我们无法体验不同的人生,却能在这里感受不一样的生命轨迹,这里的每一张照片都是生命的点滴,每一个故事都是真实的人生,如果你也喜欢,请点击关注哦!

(*本文章根据当事人口述整理,真实性由口述人负责。本账号友情提醒:请自行辨别相关风险,不要盲目跟风做出冲动决定。)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