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代丁克已迈入老年,直面人生三连问

闽南网 2024-05-09 09:01:00

​近日,“第一批丁克夫妻现状曝光”的话题冲上微博热搜。一名视频博主采访了自己“奔六”的舅舅和舅妈,他们属于国内最初几批丁克家庭之一。如今面对“选择丁克是否后悔”的灵魂拷问,舅妈声称“不后悔,这是正确选择”;而舅舅却劝诫准备做丁克的年轻人:“该结婚就结婚,该要孩子还得要!”丁克,英语DINK(Dual Income No Kids缩写)的译音,亦即双重收入,没有小孩。我国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提出,丁克的社会学正规术语就是“自愿不育”,重点在于“自愿”。自从这一概念于上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后,逐渐发生了本土化转变,已经不限于已婚群体。当李银河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对北京地区自愿不育群体进行社会调查时,就将未婚人士纳入调查范围。根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在2021年时已有逾60万丁克家庭,而2022年丁克人口进一步增长,已占到总人口约14%。那些在三四十年前选择不生育的初代丁克,如今都已迈入老年。事实上无论年龄,所有关于丁克的讨论都绕不过这几个核心问题:“后悔吗?”“孤独吗?”以及“老了怎么办?”新闻晨报·周到记者采访了几个不同年龄段的丁克样本,而一个思路在采访中变得逐渐清晰:不止丁克,每个人或早或晚、或多或少都将直面这些人生的终极问题。

80+丁克,已丧偶

老伴的骨灰盒还在火葬场放着

一对夫妻是否生育,最终也许只是一个骨灰盒的区别。

对于一般生育子女的夫妻而言,最常见的情况是在一方撒手人寰后,TA的骨灰盒会先被取回家,然后在冬至或者清明,剩下的一方在孩子的陪同下前往墓地将骨灰落葬。或者进行近年来流行的海葬或林葬,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可以保证逝者的骨灰得到妥善处置。

但是,对于丁克夫妇,尤其是进入人生暮年的丁克夫妇而言,一切未必会有顺理成章的结果。网友“籽石榴”的叔父是北京人,现已年过八旬。年轻时在异地邂逅爱情,留在了当地。无儿无女相濡以沫过了大半辈子,前不久老伴去世。

这名叔父早在丁克的概念在中国被定义前,就已经成为了实践者。因此,他算得上是比初代更早的丁克。

举行完追悼会,面对被装进了骨灰盒的太太,尚未走出丧偶之恸的他更感悲从中来:

因为没有子女,也没有找到意定监护人,亲戚关系又早已疏离,自己死后很可能将无人扫墓也不会再有人续费,因此是否必须购买墓地成了一个问题;

而由于尚未考虑好有一天是否回京落叶归根,所以即使购买墓地也无法确定买在哪座城市,以及是否要把太太的骨灰带回北京和自己合葬。考虑到太太的亲人都在当地,是不是应该给他们留一半骨灰?

老人无奈之下作出决定:先将骨灰盒放在火葬场保存一年,等自己安定下来以后再做决定。

所谓的“安定下来”,指的是解决接下去在哪里度过残年的问题。他所在的城市社区养老机制相对落后,也就是说街道和居委都无力承担照看一名独居老人的责任。而考虑到高龄老人独居的危险性,“籽石榴”的叔父自己也倾向于入住养老院。

然而一名单身老人连入住养老院也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因为没有法定监护人。“籽石榴”介绍,老人找过意定监护人,但他心目中的理想人选不愿意承担这一角色。最后,“籽石榴”和养老院商量由自己暂时担任远程监护人,但需要多缴纳5000元应急押金。

老人的晚年景况也让“籽石榴”感叹:“人生无非就是用不同路径走向同一个终点的过程,永远是独自来,又一个人走。”

50+丁克,异国婚姻中

中国人养儿防老的观念

在发生有趣的转变

德国人Edward(涉及隐私,人物为化名)是个57岁的“铁丁”(铁了心做丁克),“很难说从哪个时刻起决定不生孩子,”面对我们的提问,他回想了片刻,“因为一直不喜欢孩子,所以完全没想过要生育。此外,我也并不特别为自己的基因感到自豪,以至于迫不及待地想让它得到延续。”

10多年前,他遇到后来成为自己妻子的中国女人。在两人结婚前他宣布,“我不要孩子。”太太试图和他理论,但是他觉得对方给出的生娃理由完全站不住脚。“如果她的理由足够让我信服,也许我会考虑改变主意,也许。”

“然而她说,自己想生孩子主要是为了她的父母。‘他们这个年纪的老人都在抱外孙,如果他们没有第三代,就会觉得很失落,也很丢人。’孩子难道是什么保时捷跑车,用来满足老人的虚荣心吗?因此你可以想象,我很坚决地说了‘不’。”

在网上众多反对丁克的言论中占主导的一条是:不生孩子是自私的表现,因为社会的进步离不开人类的繁衍。“我觉得正相反,”Edward说,“这个地球的负担已经很重了,也许多一些我这种想法的人,对于环境对于气候的发展反而是好事。”

对他来说,无论一对夫妻是不是进行生育,他们在老年时遇到的问题都是一样的:你是居家养老还是进养老院?无论哪一个都需要钱。因此,你需要为老年做好的准备就是存足够多的钱。

在中国人的传统思维里,“养儿防老”四个字是不容争辩的。但在西方,尤其是德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并没有这种说法。“我的父母最终都是在养老院去世的,而他们可生了不止一个孩子。”Edward说,“在一般德国人的思维里,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老年负责。如果一个人有办法独立维系自己的老年生活,却依赖他们的孩子为自己养老,这是一种很冒险的做法。”

“比如说,我明明可以每个月为养老存钱,但我却任性地给自己买了辆名贵跑车,然后指望依靠儿女生活。我知道绝大多数中国老人都不会有这种想法,他们通常都非常节俭,希望为子女留下更多的遗产。但在我们国家,的确会有这样的人——尽管只是很小一部分。他们太相信孩子能为自己兜底,最后下场凄惨。”

Edward在上海生活了20年,他注意到“养儿防老”的观念正在发生微妙的转变。“我太太的父母那一辈人,通常都有四个以上兄弟姐妹。当父母生病或者因为年纪增长逐渐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时候,孩子之间可以互相协同合作,分担照顾老人的责任。”

但是到了他太太这一代,她成了家里唯一的孩子,而且和父母并不生活在一个城市。“我很难想象,当他们将来行动不便的时候,我太太会回到老家,负担起照顾他们的责任。”他说,“当然,她肯定会为他们支付一定的养老院费用,或者出钱请护理人员上门照顾。”

“这正在成为新一代中国人理解中的‘养儿防老’,这个观念随着时代的不同正在发生有意思的转变。但是在德国,养老这件事如同大多数的事情,看不出时间的流逝带来的不同。大多数人还是遵循存钱为自己付养老院费用的原则,这点从未改变过。”

30+丁克,已离异

左右临床的病友都截肢了,

但我觉得他们比我幸福

陈蓝河(涉及隐私,人物为化名)和太太是高中同学,两人大学毕业就结了婚,婚前彼此达成一致不要孩子。直到一切无可挽回的时候他细细回想过去,发现其实太太一开始答应也许只是为了迁就自己。

“好像就是我简单提了一个想法,她简单同意了而已。”他说,

“就像俩人今天不想做饭说要出去吃,我想吃涮羊肉,她其实想吃披萨,但又觉得羊肉也无所谓。问题是,她再爱我也不能迁就我吃一辈子涮羊肉,她也没想到我是真的打算吃一辈子涮羊肉。”

随着时间的推移,争吵便渐渐频繁。以至于发展到后来两个人出门遛弯,如果太太多看马路上抱娃的人手里的孩子一眼,他就会感到莫名烦躁,觉得她是在用这种方式给自己施压。但当时两个人都还年轻,彼此都确信时间会让对方的想法发生改变。

后来,他们跨入了“三字头”。再后来,疫情来了。他的工作性质特殊,进入了固定地区后直到一阶段的任务结束前都不能离开。因此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他们分居两地,就这样过了三年。他以为眼不见心不烦,但太太已在暗中酝酿离婚,并逐渐为这个决定积攒起勇气。

听到她提出离婚要求时,陈蓝河觉得自己算不上有多惊讶,似乎一部分的自己多年来已经为这一刻做好了准备。他没有多挽留,“毕竟不是别的事儿,不能拖累人家,我可能已经拖累她太久了。”

然而,就在两人离婚不到一年后发生的一件事,改变了他“铁丁”的理念。去年秋天,他在踢野球时骨折住院。“所以就说啊,人在住院的时候真就是最脆弱的时候。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脆弱,你的意志也会跟着一起变薄弱。手术前一晚我哥们来看我,我没忍住对他说,‘如果手术里发生点什么,你给我带个话给她,说我对不起她。’”那晚他躺在病床上干瞪着窗外,久久无法入睡。

第二天手术做完,陈蓝河被推回病房。隔天就是周末,病房里探视的人很多。“我第一次羡慕那些有娃的人,热热闹闹的,感觉他们床前有股人气。”他说,

“我左右两边床位的大哥都截肢了,照理说够惨了吧?可不知怎么的,我觉得他们比我幸福得多,因为他们有完整的家庭。”

从这次经历之后,陈蓝河想再婚生娃了。我们问他,“是和你前妻复婚吧?”他摇摇头,“复不了了,之前互相伤害得太深了……”

想要什么却没有,才是残缺

在关于丁克的讨论中,很大一部分观点认为不生育的女性人生是不完整的。

这让人想到法国女作家西蒙·波伏娃晚年时的一段采访。因为在青年时代决定和萨特维持开放式关系,波伏娃终身未婚且没有生育。当被问及不曾生育的问题时,她是这样说的:

“……然而,和男人一样,女人生活的方式有一万种。因为我并不想要孩子,所以没有经历母性并不会使我残缺。我们可以发现这观念本身对女性的偏见,因为没有孩子的男人永远不会说他是残缺的。如果你想要什么但却没有,你才是残缺的。但如果你不想要,也没有,那就不一样了。因为缺乏本身从来不是缺乏,人总会有无法满足的欲望。”

显然,这段言论已达到了当下年轻人热衷的网络用词“NEXT LEVEL”(更高层次)所形容的境界。距离波伏娃发表这番言论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全世界的丁克数量也呈现出几何式的上升。

虽然丁克现象的增多不利于个体繁衍,因此并不是一种值得提倡或者鼓吹的行为,但不可否认,这确实是社会进步带来的产物。这种进步既体现在经济上,也体现在思想上。

其中,丁克现象和女性实现经济独立的关系尤为密切。因为获得了更大程度的独立,女性如今在婚姻中获得更多话语权,可以和丈夫一同决定生还是不生。

此外,社会观念正变得更宽容,对于家庭施加的干涉更少。而随着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健全,子女不再是“防老”的唯一保障。

在社会的不断前进中,丁克已经从最初的社会奇观发展成纯属个人的选择。自己就是一名“铁丁”的上海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吕永林认为,成为丁克最重要的一步是完成充分的内心准备。

他将内心准备总结为以下四点:

一、要明白孩子给父母带来的最大欢乐和幸福是什么,同时也就明白了这欢乐和幸福是否是不可替代的。

二、要明白我们人生目的/生活方式和他人评价之间的关系。

三、一定要想办法弄清楚,这辈子你到底要什么,什么是你最根本的欲望。

以及,

“无论如何,要决心创造属于自己的、新的日常生态和生命天地,建立自己新的精神地图。以此来奔赴当下和未来,应对一切不明事理的反对和阻挠。”

(新闻晨报)

11 阅读:6012
评论列表
  • 风景 39
    2024-05-09 11:31

    生不生关你P事?

    天冬地黄君迁子知母附子 回复:
    对,你就是个P
    易先生 回复:
    哈哈,是关你的事,跟别人不相干
  • 2024-05-09 18:32

    不管结不结婚、生不生孩子,人生末期都是自己一个人,那还不如提前适应自己一个人,痛快一辈子,最后哪怕稀里糊涂死了,管他死后洪水滔天

    用户95xxx88 回复:
    自己一个人真的快活吗?而且到老了,有孩子的,可不是自己一个人,有家人在,就有人力资源,有社会资源,在社会上混了这么久,不知道你是否体会过人间冷暖,是否体会过人情世故,是否遇到过看人下菜碟的人?
  • 2024-05-09 16:52

    没有后代是悲哀的一生

    雨夜听风 回复:
    悲哀后半生而已[呲牙笑]
  • 2024-05-09 17:55

    还是那句话既然是别人的选择旁人就不要叽歪什么了,而且很明显文章有意无意的躲避了一个问题,就是在文章的定义中少了“失独”夫妇,这个我真的很想问问那些高谈阔论者怎么看,生了,但不够多吗?自愿不育双份收入,丁克其实很侮辱人,收起这副嘴脸比较好。

    Jet-罐头鱼 回复: 用户95xxx88
    那么丁克是啥意思,那不是明显透着享受的含义吗?有意无意转移话题?而且结合文章那种视角还把所谓的第一二三代“丁克”拿出来比较,是何居心?他们能反悔吗?反悔有用吗?还是说一定要他们为不生小孩而谢罪?影响不好,是吧?
    用户95xxx88 回复:
    我可没说所有的丁克都是为了享受生活?前面的话,你就选择视而不见吗?我哪句话看出来没有口德了?我是骂人了,还是诅咒谁了!人到老了,会面临生活不便,还有病痛的折磨,这是现实吧,是客观存在的吧!
  • 2024-05-09 23:53

    对于一般人来说,孩子是生命的延续,现在所需要的也不是什么养儿防老,陪伴他一起长大就是人类最基本的亲情了。丁克的人永远体会不到。当然,我是完全赞同各人想法不同的。想想从生命起源,每一代绝大多数都无法延续下去,而我们延续到现在就是宇宙中最幸运的事了。

  • 2024-05-09 22:13

    我觉得丁克挺好的,潇洒几十年老了才孤独几年这个账划算

    用户95xxx88 回复:
    有些事情确实谁也替代不了,但有些事情是可以替代的。当我们老了的时候,需要人帮忙的时候,有亲人和没有亲人还是不一样的。
    用户95xxx88 回复:
    你遇到过见人下菜碟的人没?当我们老了,只剩下自己的时候,意味着什么?有孩子在,那是人力资源,同时还有一定的社会资源,如果只剩下我们自己,会怎么样呢?当然有的人很出色,很厉害,只是自己孤身一人,依然被很多人敬仰,很多人关照!但有的人就未必了!
  • 苟活 13
    2024-05-09 16:57

    没事,初代单身大军已经在路上了

  • 独耳 11
    2024-05-09 17:24

    内心准备的最后四点真的是真知灼见,无论生与不生,这些都是最重要的课题,但是困难的问题是如何挖掘出自己内心最大的快乐和幸福与最深的欲望,并确保不会随时间变化。

  • 2024-05-09 17:36

    人不结婚,你就没有繁衍后代的义务,但是双方结婚了,繁衍后代这个义务就得完成,除非身体原因生不了!婚姻中繁衍后代这个义务是最基本的,不然你结婚意义是啥了?

    大叔 回复:
    因为爱情!~~[得瑟]
    八爪鱼 回复: 大叔
    那就不对了,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 2024-05-09 16:38

    有得有失,她(他)老了后悔也不会说后悔

  • 只顾自己享乐终究要还的!人这一辈子,一般是付出的多就回报多!要相信真正亲你的只有亲人!

  • 2024-05-09 20:03

    各人愿意,莫多管闲事,到头来都是一把灰而已。

  • 2024-05-10 07:03

    革命先驱者,致敬

  • 2024-05-09 19:11

    想丁克的人,一定是自己和父母没住过院。

    用户11xxx17 回复:
    说到底就是想要个可以依靠的“水泡(救生圈)”罢了。
    一生何求 回复:
    不就是为了自己那点私心吗?何必扯这扯那的 自私是人的天性 自私很正常 但是明明卖的是猪肉说是牛肉这就有点恶心了
  • 2024-05-09 18:43

    来到世上是一场热闹,离开世上是一场寂寞!

  • 当你丁克时,你活着就已经死了,早晚而已[吐舌头咯][吐舌头咯]

  • 2024-05-09 20:30

    幸好我是不婚,丁克的烦恼不会有了

  • 2024-05-09 19:50

    养儿防老本身就是自私的想法,生孩子之前请先问孩子同不同意[笑着哭]

    邵氏影迷 回复:
    人本身不就是自私的动物吗?父母年老了孩子照顾父母不是最基本的责任吗?如果这个都不想让孩子承担孩子还能承担什么?
  • 2024-05-09 19:43

    不生孩子盖那么多房子传给谁,以后让谁住,不生育的以后不让考公进编制[笑着哭]

  • 2024-05-09 20:53

    还有一辈子单身的“被丁克”大军,这群人不是小数目吧??

  • 2024-05-09 23:09

    有100个后代你还是会死

  • 2024-05-09 21:49

    现在去问人家肯定说不后悔啊,毕竟自己选的路跪着也要走完啊!

  • 2024-05-09 23:41

    看开生死,放低即可

  • 2024-05-10 08:36

    没有事,未来几亿单身人士,没有结婚也会差不多,没有钱,最后孤独的走。

  • 2024-05-09 21:06

    所谓丁克的人,都是自私自利的人。

  • 2024-05-10 00:16

    人家梁朝伟都想通了,也有后了

  • 2024-05-09 19:57

    主要是不生孩子财产没人继承太可惜。要说死前挥霍完?谁能知道自己啥时候死呢

  • 2024-05-09 23:37

    一爽几十年,太爽了[笑着哭]

  • 2024-05-09 20:26

    不生,老了可能后悔,生了,后悔到老

  • 2024-05-10 09:03

    老了就知道了

  • 2024-05-10 01:14

    享受过生活,生死皆可规划,何必在意死后放哪

  • 2024-05-09 23:22

    在是否生育这个问题上没有对错,遵循各自意愿就好,来人间一趟不容易在不犯法的前提下开心就好!

  • 2024-05-10 07:51

    欧美的很多老人去世,被发现的时候已经几个月甚至几年了,另外,无儿无女,等你老了如果有钱,那就是别人眼里的肥肉,如果没钱,咋说呢,那时候就是孤独

  • 2024-05-10 08:17

    丁克家庭一般条件好,自己的财产可以捐了做慈善,或者给兄弟姐妹,这样的无私奉献挺好的!

  • 2024-05-10 01:37

    两夫妻不生娃就跟易学习一样,一辈子在处级爬摸滚打

  • 2024-05-10 08:19

    多生你们要管,少生你们也要管,管天管地,什么都想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