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这本书,你才读懂了纪晓岚

谦德君爱读书 2024-04-25 17:15:40

《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纪昀在晚年所作的文言笔记小说,享有与《红楼梦》《聊斋志异》并行海内的盛誉。

纪昀(1724—1805),字晓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直隶河间府献县人(今河北献县)。乾隆十九年(1754),考中进士,由编修、翰林院侍读学士累迁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太子少保。因其文采出众,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于嘉庆十年(1805)病逝,时年八十一岁,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谥号“文达”。

纪昀一生在文化上主要有两项成就:

其一,是从他四十九岁开始,奉旨主持修纂的《四库全书》。

清代学问,至乾嘉时期达到鼎盛,当时出现了大批博学鸿儒,他们以研究儒家经典为主,对其中的字音、字义、名物、制度、版本等进行考据,开创了小学、金石、辑逸、校勘等考据学科,成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学术研究巅峰时期。如今,“乾嘉学派”在学术界仍然有着如雷贯耳之名。纪昀就在这个大时代中,以“学问优”得到乾隆皇帝赏识,被委任为《四库全书》的总纂官。

为圆满完成《四库全书》这一巨著,纪昀遍览天下典籍,成为当时无人能及的通儒。当时的编纂工作异常辛苦,作为总纂官的纪昀更是夙兴夜寐,“鲸钟方警,启蓬馆以晨登;鹤籥严关,焚兰膏以夜继”已成为他的常态。虽然每日处于忙碌之中,但纪昀却很自豪,他曾在《自题校刊四库全书砚》一诗中写道:“检校牙签十万余,濡毫滴渴玉蟾蜍。汗青头白休相笑,曾读人间未见书。”

实际上,到嘉庆十年(1805)纪昀去世,《四库全书》这部巨著的续缮工作才算竣工,总共历时32年,相当于纪昀把半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了这个伟大的工程之中。据《冷庐杂居》记载:“说者谓公才学绝伦,而著书无多,盖其平生精力,已荟萃于此书矣。”纪昀撰写的《四库全书总目题要》,也是诸多国学研究者的必读之作。

《清史稿》评价纪昀说:“昀学问渊通。撰《四库全书提要》,进退百家,钩深摘隐,各得其要指,始终条理,蔚为巨观。”

其二,就是这部《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为纪昀晚年作品,也是他唯一一部面向大众的通俗作品。纪昀自乾隆五十四年(1789)至嘉庆三年(1798),历时十年时间,以笔记形式写成了这部文言短篇志怪小说。这部作品是他晚年的遣兴之作,“追录见闻”“时作杂记”,但却并非真的只用于“消闲”,作品以“不乖于风教”为主旨,以期达到惩恶劝善的目的。

《阅微草堂笔记》作为一部文言短篇志怪小说,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该书共二十四卷,含《滦阳消夏录》六卷,《如是我闻》《槐西杂志》《姑妄听之》各四卷,《滦阳续录》六卷。

嘉庆五年(1800),纪昀的门人盛时彦将以上五种校订合刊,定名为《阅微草堂笔记五种》。每种笔记前除有纪昀撰写的小序外,同时还附有盛时彦所作的序跋,读者可从中体会到纪昀的著书目的及深刻见解。《阅微草堂笔记》共有1196则故事,内容大都为纪昀亲耳听闻,其中涉及的地域范围非常广泛,几乎遍及全国,远至乌鲁木齐、伊宁、滇黔等地。涵盖了官场百相、世态炎凉、风土人情、边地风光、轶事奇闻、神怪狐鬼、星相占卜等诸多内容。纪昀以其独特的奇思妙语,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天趣盎然的广阔生活画卷。

纪昀原本就学识渊博,在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时又有机会饱读珍贵典籍和皇家馆藏,加之他的高远胸襟,使他在《阅微草堂笔记》中为读者呈现了具有很高史料价值的内容,包括政治、历史、经济、民俗、地理、文学等诸多方面。清代李慈铭在《越缦堂读书记》中说:“虽事涉语怪,实其考古说理之书。”

有些读者在阅读《阅微草堂笔记》时,常会有一种错觉,好像在读另一本《聊斋志异》。的确,二者同为古典文言小说佳作,又涉及志怪题材,自然有些相同之处,但二者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首先,二者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

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主要分传奇及笔记两种形式。《阅微草堂笔记》以其篇幅短小、叙事简洁、注重说理,并且记录的都是作者道听途说来的街头巷尾之事,因而充分具备了笔记体小说的特点,成为这类小说的代表作。《聊斋志异》则兼有传奇及笔记两种形式,在简洁的行文中又会穿插细致的描写,文学性更强一些。正因二者采用的表现形式不同,所达到的艺术效果也就各异。

其次,二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也不尽相同。

纪昀对小说的理解在《滦阳消夏录》的序言中已说得很清楚,他说:“小说稗官,知无关于著述;街谈巷议,或有益于劝惩。”古时的士大夫阶层向来注重诗词文章,但却很少注意到小说本身的价值,他们只把小说当成一种轻松、即兴的史笔。而纪昀则秉持先秦两汉以来对小说的认知,认为小说属于稗史,是对街谈巷议、道听途说的忠实记录。

因此,《阅微草堂笔记》虽说是一部谈狐说怪的小说集,但纪昀并不是单纯的谈怪论狐,作为一位饱经风霜的高级文官,纪昀借鬼狐来抒发己意,反映世态人情,揭露社会阴暗面,对道学家的虚伪予以抨击,以此达到惩恶劝善、弘扬美德的作用,也就是站在传统礼教的基础上来引导人心向善。同时,作品也表达了他对下层百姓悲惨生活的深切同情。每则故事结尾处纪昀那几句简短的评语,读来都让人回味无穷。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评论《阅微草堂笔记》时说,纪昀“处事贵宽,论人欲恕,故于宋儒之苛察,特有违言……且于不情之论,世间习而不察者,亦每设疑难,揭其拘迂。此先后诸作家所未有者也。”“惟纪昀本长文笔,多见秘书,又襟怀夷旷,故凡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托狐鬼以抒己见者,隽思妙语,时足解颐;间杂考辨,亦有灼见。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固非仅借位高望重以传者矣。”

蒲松龄作为一介怀才不遇的书生,屡次科举考试都未考中,这使长居乡野的他有了更多机会接触下层百姓,了解他们的疾苦,又因自幼喜欢民间文学,时常搜集一些鬼怪神妖的故事,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融入其中,同时加之对不合理的科举制度深有感触,因此便创作出了《聊斋志异》这部作品。

蒲松龄在借作品反映现实生活的同时,也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这些故事之中。这些故事有的描写才子佳人的爱情,有的讲述人和非人的友情,还有对社会不满的反抗,对不良品德的讽刺训诫,以及对当时科举制度弊端的揭露等等。

因此,二者在思想内容上还是有很大差别的。《中国小说史略疏识》上说:“《聊斋志异》以文胜,《阅微草堂笔记》以理胜,两者本各有所长。”

再次,二者的写作风格也有所不同。

相对而言,《聊斋志异》更具有志怪小说的特点,蒲松龄在作品中运用丰富的想象力,以细腻的笔触刻画出一个个独具特色的故事以及充满个性的人物形象,而作者则游走于自己所构建的这个虚无又真实的世界之中。

纪昀在写作时,则以体现作品的“价值”为主,因此并不过分注重细腻的描绘及天马行空的想象,形成了一种纪氏独有的简淡、自然的写作风格。正如鲁迅说的“雍容淡雅,天趣盎然”“隽思妙语,时足解颐”。正因如此,《阅微草堂笔记》才能在清代大量的笔记小说中独树一帜,成为可以和《聊斋志异》相媲美的优秀作品,二者被誉为清代笔记小说中的“双璧”。

近年来,《阅微草堂笔记》越来越受读者的欢迎,其中一些篇目还被收录进中学教材,有些篇目则被选入文言文阅读试题出现在各类考试中,足见其旺盛的生命力。

此次,我们出版的这套《阅微草堂笔记》,原文以清嘉庆五年北平盛氏望益书屋刻本为底本,同时参考其他一些版本进行精心点校,为了方便检阅,还对每个故事拟了恰当的标题。注释和译文部分在严谨、认真的前提下,力求从读者的需求出发,以通俗易懂的文字为读者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阅读旅程。囿于译者的编译水平,本书难免有所疏漏,还望读者不吝指正。

(本文为谦德国学文库《阅微草堂笔记》全本全注全译一书作者序,标题为编者所拟。)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