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争霸——秦赵之争:宗族兄弟之间的生死大战(下)

和风在天 2024-04-09 14:03:55

上一篇文章的最后我们说到时间来到了战国中后期,秦赵两国的交锋也愈演愈烈,战争规模越来越大,结下的仇也越来越深,不可避免的两国将要迎来宿命中的对决,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随着带领赵国第一次在正面战场上击败秦军的马服君赵奢的去世,赵国国内似乎没有人能带领赵国军队主动出击,再次在战场上正面打败秦军了,我们熟知的将相和故事中的老将廉颇在面对秦国强大的攻势前,也选择了龟缩固守,但是在赵国君臣争霸天下的强烈企图以及被秦国挤压的生死危机中,赵国宗室并不想一味的防守,他们迫切的想要打败秦国这个宗族兄弟,称霸天下,在这种背景下,赵奢之子,“纸上谈兵”故事的男主角赵括就在这样复杂的历史背景中闪亮登场,站在了舞台的前方。

在说长平之战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场战争的起因: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国想要拿下战略要地---韩国的上党郡,秦国首先攻打并占领了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把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的联系完全截断,这使得上党郡成为了一块飞地,韩桓惠王十分惊恐,派阳城君到秦国谢罪,请求献出上党的土地以求秦国息兵。说到这里我们不得不感叹:弱国无外交,人家都打到你家里了,你还得舔着脸承认你家的地是人家的了,只是希望别再把你家剩下的地都抢走,也不得不说韩王那小老头还是挺聪明的,这怂认的很及时,不然韩国还要丢多少地,咱还真不知道,同时还要说老秦人那是真的扬眉吐气了,以前刚建国那会儿有多憋屈,现在就有多霸气。让你以前瞧不起咱,怎么样?现在老实了吧!

话说到这,要是上党就这么顺利的交到秦国手里就没后来那么多事儿了,关键时刻传说中的搅屎棍出现了,这个神人把赵国坑惨了,关键他自己也没捞到什么实际的好处,这个人就是当时的上党郡守冯亭,这个冯亭是真不消停,听说老板把自家地拱手让人了,他不乐意了,老板认怂,我不认,老嬴家想要俺们上党这块地,做梦去吧,我就是给你兄弟,也不给你,气死你!于是老冯同志带着一帮小弟和百姓准备集体投奔赵国去了,这下赵老板可高兴坏了,可他又有点拿不定主意,于是就把手下最大的两个股东叫来了,这俩股东也是自家亲戚,一个是平阳君赵豹,一个是平原君赵胜,虽然赵豹没有赵胜的名气大,但是从后来事态的发展来看,赵豹要比赵胜清醒和明智多了,

赵老板就问两位股东自己应不应该要这份天降大礼包。赵豹同志说:诶呀,哪有这天上掉馅饼的事,老冯那是想把这漏气的皮球踢给咱们,这球接住了,咱老赵家也掉坑里了,得被他坑死,接这球的坏处比好处大多了。这答案让赵老板不太满意,转头又问了赵胜,赵胜是真有才的,不然也不会举荐了一个名将赵奢带着赵国打跑了秦国,可是这次他的话可以说让赵国跌进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他说,咱带着一百万小弟去干仗也不一定能打下一座城池,现在咱一个小弟不用派,就能白得17座城池,这好事咱上哪找去,不要白不要,要了还想要,这种好事多多益善啊!赵老板激动地一拍大腿:得嘞,要的就是这句话!就它了,快赶紧把咱家地要过来!

于是上党这块地名义上就来到了冤大头老赵家。这可把秦国给气坏了!辛苦打了半天拿下的地,让你给白拿了,你赵国何德何能敢拿上党?其实估计背地里秦王正偷着乐呢!好家伙,早就想找机会削你了,就是没有机会,现在你是上赶子让我揍你啊!于是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初,秦昭襄王命令左庶长王龁率领军队攻打并占领了上党。上党的百姓纷纷逃亡到了赵国境内,赵国的军队在长平接应了上党的百姓,并驻扎在了长平。长平之战就此打响!

周赧王五十五年农历四月,长平之战爆发,秦军向赵国军队发起进攻,赵孝成王命令廉颇迎战,赵国军队击伤了秦军的侦察兵,秦国军队的侦察兵斩杀了赵军的裨将茄(音:加),这裨将也挺倒霉的,仗还没打呢,一将军让侦察兵给干掉了,这波赵国血亏啊!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农历六月,秦将王龁率军进攻,攻破赵军阵地,击败赵将廉颇,斩杀赵军四名都尉,赵国的两个重要据点二樟城和光狼城均被秦军攻占。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农历七月,赵国的军队筑起围墙,龟缩在营垒里不敢应战。于是,秦国军队发起强攻,攻占下赵军西边的营垒,斩杀赵军两名都尉。赵军连败,廉颇率军败退至丹河东岸,修筑壁垒,赵军自此怯缩不战。因此,赵孝成王对于廉颇畏惧秦军、久拖不决颇为不满,几次派人责备廉颇。督促他尽快与秦军决战,打一个大胜仗。但是廉颇拒绝主动出城攻打秦军,他认为用坚固的城墙和充足的粮草来消耗秦军是最佳策略,秦军粮食吃完了,打不下来也就退了,不得不说廉颇同志很清醒,他充分的认识到秦军的强大,和我方的劣势,他选择了当前最正确的策略来保护自己的有生力量。

但是赵老板求胜心切,他很想打败秦军,可是他并不了解战场的实际情况,所以他觉得廉颇是出工不出力,没有好好干活,不想替老板分忧,这不得不怀疑廉颇同志对赵氏集团有限公司的忠诚度啊!就是这份疑心让赵老板中了秦国的反间计,最终临阵换将,给自己和赵国带来了惨痛的结果。

赵孝成王早已恼怒廉颇的军队数次战败,又反感廉颇怯缩不战,秦国丞相范雎又派人携带千金到赵国施行反间计,并散布传言说:“廉颇很容易对付,秦国最害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

赵王决定换将,当时李牧还年轻,资历尚浅,也没有什么战绩,尚未出头。名将乐毅弃燕投奔赵国不久,被封于观津,其心未附。赵王则将秦国的反间计信以为真,立刻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龁,他只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于是不顾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谏阻,派赵括去接替廉颇为主将。

关于赵括,他老子赵奢在世的时候就经常和他讨论打仗的事,赵括熟读各种兵书,理论知识极其丰富,他老爹也辩不过他,但是他老爹更愁了,经常和他老妈说:以后赵括绝对不能带领赵国的军队打仗,不然坑死赵国的一定是赵括,赵括他妈就很奇怪:明明儿子把你都辩论嬴了,怎么还不能上战场呢?赵奢是这么说的:“战争,是关系将士生死存亡的大事,而括儿竟说得如此轻松容易。将来赵国不用括儿为将则已,如果真用了他,使赵国惨败的,一定是他了。老话说的好:知子莫若父!老赵同志非常了解自己的儿子,他也预见到了赵括领军的后果,可是他再不愿意,在他死后,也阻挡不了自己的老板启用赵括,所以赵国的惨败也是必然的,因为赵老板想嬴,他需要一个能给他带来信心的人,不巧的是赵括就是这么一个人。

”等到赵括所率领的大军就要起程时,他母亲上书给赵孝成王说:“大王啊!您不可以让赵括做这次的主将啊。”赵孝成王问:“为什么?”赵老夫人回答说:“当初我侍奉他父亲,那时他父亲是将军,他会亲自捧着饭食侍候士兵吃饭,吃喝的人数以十计,被他认作朋友的数以百计,大王和王族们赏赐的财物他一个子儿没留下全都分给军吏和僚属,从接受军令的当天起,就不会再过问家事。现在赵括一下子做了将军,就面向东接受手下将领和士兵朝见,军吏没有一个敢抬头看他的,大王赏赐的金帛财务,都带回家收藏起来,还天天访查便宜合适的田地房产,可以买的就买下来。大王你看他哪里像他父亲?父子二人的做事态度完全不同,所以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领兵。”

赵孝成王答道:“您把这事放下就别管了,寡人已经决定了。”赵括的母亲接着说:“如果大王您一定要派他领兵,日后一旦他打了败仗,老身请求不受株连” 没想到求胜心切的赵孝成王答应了她的请求。于是悲剧就这么开始了!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农历七月,意气风发的赵括统率领二十万援军来到长平,接替廉颇成为主将。赵括到任后马上按照赵王的意图更换部队将领,改变军中布防,又一改廉颇的作战方针,主动出兵进攻秦军。

秦昭襄王得知赵括代替廉颇担任主将后,为了能彻底击败赵国、一战定乾坤,暗地里调来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改命王龁担任尉官副将,同时令军中严守换帅秘密,有走漏消息的格杀勿论。

白起

在赵括出兵进攻秦国军队的时候,白起命令秦军佯装战败溃退,赵括不知道秦国已经暗地里用名将白起换下了王龁,就命令赵国的军队乘胜追击,一直追到秦军的营垒,但是赵国的军队无法攻破秦军的营垒。

这时,白起命令一支2万5千人的部队突袭到赵军出击部队的后方,截断赵军的后路,又命一支5千人的骑兵部队插入赵军与营垒之间,将赵军主力分割成两支孤立的部队,同时切断赵军的粮道。

白起又派出轻装精兵向赵军发动多次攻击,赵军数战不利,赵括发现已经中计被围,被迫下令全军停止进攻,就地建造壁垒,转为防御,择机突围。

秦昭襄王得知赵军主力的粮道被截断,就亲自到河内郡(今河南沁阳及附近地区),加封当地百姓爵位一级,并征调河内郡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集中到长平战场,拦截诸国的援军和粮运。

赵括率军突围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农历九月,赵军主力已经断粮四十六天,大量赵军士兵或饿死或因突围不成而死亡,士兵们开始相互残杀为食。赵括将剩余的赵军组织成四支突围部队,轮番冲击了四、五次后仍不能突围。

于是,赵括亲率精锐部队强行突围,结果失败并被秦军乱箭射死。

赵国军队因为没有了主将指挥战斗而且伤亡惨重无力再战,剩下的士兵决定集体向白起投降。白起说:“赵国士兵反复无常,如果不全部杀掉他们,恐怕再生事端。”于是白起命令秦国军队将赵国降军全部活埋,只留下年纪尚小的240名士兵放回了赵国。

长平之战,秦国军队前后斩杀赵国士兵及赵上党民众45万人,赵国上下一片震惊。

长平之战以秦国获胜而告终。战后,赵国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单独和秦国全方位对抗,此战后秦国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赵孝成王后悔没有听从平阳君赵豹的建议,又因为赵括的母亲先前阻止赵括出征时说的话,没有诛杀赵括之母。

了解长平之战故事的人,大部分人都认为赵括的失败是必然的,因为他只会纸上谈兵,理论知识很丰富,就是没有真正上过战场,就敢贸然参与进倾国之力的大战。有这样的结果那是咎由自取,活该!可是我们再想想,如果赵括真的率领士兵们突围成功,活了下来,并且争取到机会再次踏上战场,他会吸取教训,谨慎行事吗?熟话说吃一堑,长一智,普通人都知道吸取教训,更何况一个智商不差的赵括呢?如果再给赵括一次机会对上白起,不一定就能打败他,但是只要步步为营,做好防御,应该可以和白起战上几回,甚至有可能平分秋色,但是历史没有如果,赵括也永远没有机会翻盘了,他被历史的车轮狠狠的碾过,化为了尘土,最终消散在了历史的烟云中。

赵括死了,他还一起带走了赵国的45万大军,赵国从此一蹶不振,但是也还有一定的战斗力,杀神白起想要一鼓作气,趁你病要你命,一举消灭赵国,赵老板悔不当初,马上重新启用廉颇,阻挡了秦军的继续深入,这次赵老板变聪明了,赶紧派出使者带上厚礼去秦国游说丞相范雎,这次游说很成功,范丞相说服了秦王停止攻击,打道回府了。白起那里打的正欢呢,都准备打进邯郸,活捉赵王,走上另一个人生巅峰了,结果老板把他召回了,后来一打听全是丞相搞的鬼,这可把他气坏了,眼看要到嘴边的鸭子飞走了,要到手的军功没了,你说能不气吗?白起同学自此恨上了班长范丞相,也埋怨起了老板秦昭襄王,长平之战结束后就撂了挑子,老板召唤的时候就说自己有病,上不了班,请假在家养病。还有事没事的给范丞相使个绊子,结果反而被范丞相给整死了。

虽然秦国没了大杀器白起,但是没了白屠夫还吃不了带毛猪吗?秦国还有很多有才华的将领等着帮助东家征战天下呢,后来又涌现了很多杰出的名将,包括大名顶顶的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王翦,这是后话。总之秦国统一天下的脚步在继续前进。并且愈发势不可挡,之后秦赵这对兄弟之间又爆发了几次战争。

邯郸保卫战,是公元前259年也就是长平之战后的第二年,秦国卷土重来,这次想要一举拿下赵国,赵国也不会坐以待毙,马上向魏国和楚国求援,最终在魏国信陵君魏无忌的带领下和秦国在赵国首都邯郸进行了一次反击战。最终打败了秦国,挫败了秦国的统一计划。

邯郸保卫战之后秦赵两国又发生了肥之战,在肥之战中,名将李牧率领赵军在肥(今河北石家庄藁城区一带)大败秦军,秦军挟大胜之威而来,李牧则可谓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李牧不愧是李牧,他挡住了秦国的兵锋,打赢了这场截击战,不过,因为秦国的实力太过强大,肥之战并没有让秦国元气大伤。

番吾之战是秦、赵两国交战中,赵国最后一次取得重大胜利。秦王政十五年(公元前232年),秦军又大举进攻赵国。对此,李牧在战前准确判断敌情,是此战获胜的主要原因,但赵国已无力再战,所以此战仅为击溃战,未能围歼秦军。

寻秦记中的李牧

公元前229年,赵国由于连年战争,国力已相当衰弱。秦王嬴政乘机派大将王翦亲自率主力直下井陉(今河北井陉县),杨端和率河内兵卒,共领兵几十万进围赵都邯郸。赵王迁任命李牧为大将军,司马尚为副将,全力抵抗入侵秦军。

王翦知道李牧不除,秦军在战场上不能速胜,遂禀告秦王,再行反间计,派奸细入赵国都城邯郸,用重金收买了那个诬陷过廉颇的赵王迁近臣郭开,让郭开散布流言蜚语,说什么李牧、司马尚勾结秦军,准备背叛赵国。昏聩的赵王迁不辨真相,于是冤杀了自己最后的国之柱石李牧。

王翦雕像

到了公元前228年,王翦抓住李牧被杀的机会,乘势急攻,大败赵军,平定东阳地区(约今河北邢台地区),赵葱战死,颜聚逃亡。秦军攻下赵国都城邯郸后,俘赵王迁及颜聚。赵国公子嘉逃代(今河北蔚县东北)称王。公元前222年,秦灭代,俘虏公子嘉,赵国最终灭亡。从此嬴姓赵氏建立的国家只有秦国,不久之后,华夏大地也终于在混战几百年之后终于再次迎来了一统,同时也标志着中国迈入封建王朝郡县制的时代。

文章写到这里,秦赵两国的征战就此彻底拉下了帷幕。两个本应是兄弟之邦的国家,最终兵锋相见,你死我亡,让人唏嘘,可以说秦赵两国从崛起到最后的相互攻伐,这段历史贯穿了整个东周时代,可以说同为嬴姓赵氏的两个国家主导了中国历史的走向,这段历史精彩纷呈,给现代的学者们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政治和军事提供了宝贵的素材。

秦王政和赵王偃

各位喜欢这段历史的读者朋友们,欢迎来到下方评论区,参与评论,同时喜欢战神白起的读者们可以反馈一下,如果想要详细了解白起的故事,欢迎在下方留言,我们可以专门写作一篇文章来讲诉关于战神白起的精彩人生。

0 阅读:86
评论列表
  • 2024-04-20 17:42

    这话说的,如果赵括突围,在打一次说不定就行?我还说万一我倾家荡产买的彩票中了,我也是世界顶级富豪呢!现代键盘侠看了两眼网文神论就给赵括洗白。

和风在天

简介:一个喜欢历史,喜爱美食的江西小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