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学生中,去世后被两岸同时追悼的将领,除了杜聿明就是他

历史门前小个子 2023-12-08 18:11:14

1924年,由孙中山提议创立的黄埔军校,正式开始了第一期的授课,这所军校,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的“重要产物”,对中国革命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

到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黄埔军校一共培育了六期11033人,这些人中,有很多成为了国共两党的风云人物,譬如林彪,徐向前,陈赓,胡宗南,杜聿明等人。

鲜为人知的是,在黄埔军校的学生中,去世后被两岸同时追悼的将领,却是仅有两位,一位是杜聿明,另一位,则是郑洞国。

郑洞国是谁?他有着怎样的革命经历呢?

1948年2月以后,在林彪的指挥下,东北民主联军相继攻克了辽阳,鞍山等重要城市,此时,国民党部队在东北掌握的主要据点,主要是长春,沈阳,锦州以及周边的少数中心城市。

特别是长春,此时已经成为了“一座孤城”

驻守在长春的国民党军队最高指挥官,即国民党“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一兵团司令郑洞国,这个职务,是郑洞国在国民党军队系统中,任职过最高的职务,同时,也是他最后一个职务。

面对解放军压境,郑洞国不得不承认,长春是一只断了线的风筝,可尽管如此,他却仍没有放弃抵抗,这一切,都源于他的“愚忠”

1903年,郑洞国出生在湖南常德一个拥有30亩田地的农民家庭,少年时期,他读过私塾,上过小学,中学,“五四运动”后,他深受影响,走上了革命道路。

当时年轻的郑洞国雄心壮志,痛感国事日非,遂立下从军之志,想要以武力救国。

湖南陆军讲武堂兴办后,郑洞国弃笔投戎,当即被录取,只可惜当时军阀混战,讲武堂还没开办,就被迫停止。

无奈之下,郑洞国只好暂时返回家乡,等候机会。

此时的广东,是革命形势最为高涨的地区,黄埔军校成立后,郑洞国更是深受震动,立刻奔赴广州,以谋求进军校,参加革命。

意外的是,郑洞国到广州时,军校招生已经结束,正当他哀叹命运不公时,他的老乡黄鳌开口称自己当初报考军校,以防考不上,所以就多报了一个名额,如果郑洞国愿意,他可以代替自己去考。

有机会进军校,郑洞国当即同意,因而他“冒名顶替”考入了黄埔,只是后来入校没几天,他就被查了出来。

不过军校的领导并没有对郑洞国多加计较,并允许他改为自己的名字,这让郑洞国很是庆幸,自此,他对国民党充满了好感。

1927年蒋介石掀起“四一二反革命”事件,此时的郑洞国,已经在北伐的枪林弹雨中立下卓著战功,并担任了团长职务。

他对共产党并无好感,随后,他参加了各路军阀和“围剿”红军的战斗。

此后,郑洞国由于能力优秀,他深受蒋介石的信赖和器重,抗战全面爆发时,他已经是国民党的少将师长。

郑洞国是一位纯粹的军人,他对政治并无兴趣,但对国家却有着深沉的热爱。

抗战时期,郑洞国先是率部参加了保定会战,接着又参加了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立下了卓著战功。

不过之后不久,由于他与关麟征发生了冲突,所以他自此离开了自己服役十年之久的部队。

杜聿明是国民党中为数不多的优秀将领,他知道郑洞国的优秀,因此,在一次军事会议后,杜聿明邀请郑洞国来自己麾下当师长,郑洞国当即同意下来。

相对于其他国民党将领的贪图享受,郑洞国此人很重视军事,他来到杜聿明的第一师后,知人善用,赏罚分明,部队面貌很快焕然一新,成为了一支抗日劲旅。

杜聿明很赏识郑洞国的作为,遂逐渐对他委以重任,到1939年,郑洞国已经升任为了国民党第五军的副军长,时任军长的是杜聿明。

这支部队,后来参加了昆仑关战役,重创日军第五师团,立下了赫赫战功,这其中,郑洞国贡献很大,也正是因为这次的昆仑关战役,蒋介石对他印象深刻,后来中国组建新一军,蒋介石当即任命郑洞国前往缅北地区,担任新一军军长,确保缅北反攻战役的胜利。

在缅北地区,郑洞国独当一方,不仅赢得了盟军的认可,而且还收复不少失地,为最终的胜利立下了卓著战功。

回国后,蒋介石授予了郑洞国青天白日勋章,表彰他在抗战中做出的贡献。

作为一名爱国军人,经过抗战,郑洞国并不愿兄弟手足相残,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下,作为军人,他又不得不服从蒋介石的命令。

1946年3月,郑洞国飞抵锦州,就任国民党东北保安副司令长官,代理司令员,一时间,郑洞国成为了国民党军队在东北的最高指挥官。

林彪在东北发展解放军,根据地时,遇到的第一个对手,就是郑洞国,后来杜聿明返回东北,林彪的对手便成为了杜聿明。

从1946年到1947年,杜聿明与郑洞国两人还算是有军事才华,林彪指挥解放军成果有,但不大。

1947年7月,陈诚来到东北,担任国民党东北行辕主任,成为了国民党在东北的最高行政长官,陈诚与杜聿明不和,他来到东北后,当即撤销了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集东北党政军大权于一身。

国民党在东北的战败,也自此开始,郑洞国虽然身为东北行辕副主任,但其实就是挂名,这对他而言,也算是好事,他并不愿意继续“内战”

到了1948年,随着国民党在东北局势的急速下降,蒋介石又派卫立煌来主持大局,但是此时已经为时已晚。

郑洞国率新7军、60军及第1兵团直属部队十万余人,不得不驻守长春,等候战机。

林彪面对长春战役,决定“围困”,随着时间的流逝,长春城内粮食危急,军纪也不听,民心涣散,在经过半年多的坚守后,郑洞国不得不承认长春战役,国民党战败的局面。

1948年10月,郑洞国要求部队突围,但是就在这时,第60军在军长曾泽生的领导下,举行了起义,打乱了郑洞国的计划。

60军起义,解放军很快进入城内,此时的郑洞国内心灰暗,他空有“愚忠”,想要以身报国,最终被拦下, 成为了我军的俘虏。

面对郑洞国这位抗日名将,我军进行了宽待,并邀请他在建国后为新中国效力,但是此时郑洞国仍心有愧疚,因而不同意。

直到1950年10月,周恩来总理接见了郑洞国,打开了他的心结。

之后,郑洞国历任国防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常委等职。

晚年的郑洞国深感祖国的巨大变化,他知道,这一切都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成果,因此,他的心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郑洞国开始主动去关心两岸统一的大业,作为黄埔一期的老学长,国民党军队中曾经的高级将领,他的改变,影响到了很多人。

郑洞国关心祖国统一,他积极向党和政府建言献策,又通过多种方式宣传党和政府的对台政策,还接见了很多从台湾来到故友,旧属,每次见到他们,他总会积极推进统一大业。

正是由于郑洞国将军的爱国行为,在他1991年去世后,我党政府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

此时在彼端的台湾,也为郑洞国举行了追悼会,在黄埔军校的学生中,能够被两岸同时追悼的将领,除了杜聿明,就是郑洞国。

3 阅读:1792

历史门前小个子

简介:关注军事和历史,百家荟萃,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