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封侯制度:如何通过简单的几个字,快速了解一个人的地位?

拐蚂拐 2024-03-19 15:38:52

为人臣者,抛开安邦定国、造福万民的伟大理想不谈,他们剩下的追求是什么?

不外乎钱、色、势。

这么说兴许有些俗,那我们换个高档点的说法,该是拜官进爵、出将入相、列土封疆,这该是绝大多数臣子的终极目标了。

正如曹操在《十二月己亥令》一文中所说,自己曾经的理想就是:“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那么,我们耳熟能详的“封侯”,又是怎样一个流程?

战国末期,商鞅入秦,开始秦国变法。

为了鼓舞士气,激励将士,商鞅在变法的时候,设置了军功爵位制度,共分为四等二十级。

最高一等,即“彻侯”与“关内侯”。

“彻”的意思,就是“上通于天子”,秦之“彻侯”,又可称“诸侯”。

秦朝时期,彻侯的地位仅次于国君,彻侯既是爵位,也具有一定的职官性质,只有功勋显著的名将重臣、宗室外戚,才可封彻侯,譬如商鞅、白起、吕不韦等人,就被封为彻侯。

得此封赏,可谓天恩浩荡,所能受者寥寥无几,强如李斯、王翦之辈,终其一生亦未能封侯。

而后汉承秦制,并对爵位制度做出了一些修改。

“彻侯”的地位,已经没有了秦时那么高,因为在“彻侯”之上,还有更高一级的“诸侯王”,如楚王韩信、淮南王英布等。

同时,将“彻侯”与“关内侯”从特定的军功爵位中分离出来,作为一种荣誉给予封赏,使得封侯更具操作空间。

到了汉武帝时期,因避讳刘彻之名,“彻侯”改称“列侯”。

何谓“列侯”?即在封侯的同时,还拥有封地,列侯可于封地立国,称“侯国”。

一般来说,列侯的名号,其实就是根据他的封地名而来的。

譬如商鞅,他是卫国人,姬姓,公孙氏,名鞅,应该是叫“公孙鞅”,之所以叫“商君”、“商鞅”,是因为秦孝公赐予他商於之地,因而就以封地名来称呼。

譬如汉初的曹参、樊哙、夏侯婴等人,曹参封平阳侯,樊哙封舞阳侯,夏侯婴封汝阴侯,这些名号也是由封地名而来的。

当然,这些只是一般情况,也会有例外。

譬如冠军侯霍去病,这个爵号是汉武帝专门为他设立的,其意为“功冠全军”,封地在南阳郡,由穰县和宛县之间,特意取出的一块地给他,取名“冠军侯邑”。

有些侯爵是因封地而得名,有些地方是因侯爵而得名,霍去病属于后者。

何谓“关内侯”?即只有侯爵之名,但没有封地。

“关内”其实是字面意思,指的是地名,就是关内。

秦汉时期,皆以关内为王畿,而王畿之地是不可能分出去的,因而“关内侯”所代表的,就是没有封地的意思。

当然,偶尔偶尔也会有例外,譬如苏武,牧羊归来之后,赐关内侯,并特赐食邑。

何谓“食邑”?

通俗理解,食,其实就是“吃”的意思,吃什么?吃的当然是农民赋税,“功大者食县,功小者食乡亭”指的就是吃某个县、某个乡的农民赋税。

油水多不多,先看食邑大不大。

我们大抵也可通过一个人所获得的食邑大小、所在位置,来初步判断他的地位。

因此,有无封地,这就是“列侯”与“关内侯”的第一个区别。

“列侯”与“关内侯”的第二个区别,即看爵位的世袭与否。

列侯的爵位与封地,是可以世袭的。

譬如冠军侯霍去病,英年早逝之后,其爵位与封地便由其子霍嬗继承,而霍嬗十岁早夭,没有子嗣,因而国除爵除。

关内侯的爵位,是不可以世袭的,人死爵除。

“列侯”与“关内侯”的第三个区别,即看史书与文献之中的用词。

列侯,一般就是取“封”字,譬如“封某某侯”。

关内侯,一般就是取“赐”字,譬如“赐某某侯”。

封侯,即有列土封疆的意思;赐侯,就是皇帝赏赐的意思。

两者虽然都属于皇帝的赏赐,但是用词不同,一个是郑重其事以示荣誉,一个是轻描淡写以显恩德,其中含义自然有所不同。

在西汉时期,若只单纯地看列侯的名号,我们还是很难直观看出地位高低。

因为只能大抵知道他们的封地所在,但由于名号里并不带有“县”、“乡”字样,也就无法得知其封地的行政等级。

到了东汉,列侯的名号里,便开始增加了行政等级,譬如“某某县侯”、“某某乡侯”,如此更为直观。

区分下来,又细分为五等,分别是县、都乡、乡、都亭、亭。

县侯,以县为食邑,是列侯中的最高等。

那么,都乡侯与都亭侯又是什么意思呢?

都乡侯属于乡侯,但因其属于该县治所所在的乡,因而都乡侯比乡侯略高一些。

都亭侯属于亭侯,比亭侯亦高一些。

光武帝刘秀登基之初,就给云台二十八将都封了县侯,其中有些食二县,有些食六县。

然而随着朝廷不断封侯,而列侯又是世袭制,如此几百年下来,朝廷直接掌控的土地越来越少,就算有再多的地也不够分了,那该怎么办呢?

不能再以“县”、“乡”为单位封侯,便改为按户口数封,如“食三千户”、“食两千户”等。

如某个人被封了侯,食邑三千户,即这三千户农民所交的赋税,就是直接进入这个人的口袋,属于个人所得。

事实上,对于许多列侯来说,按具体的户口数进行加封,才是最为实在的。

若以“县”、“乡”等行政单位进行封侯,其中是有差别的,大县与小县的区别,富县与穷县的区别,决定了列侯们能够吃到的赋税是不同的。

往往有时候,一个穷县的县侯,能吃到的赋税,甚至及不上一个富乡的乡侯。

因而封侯的过程,其实也有颇多勾心斗角。

总体而言,随着时代的变迁,自秦至两汉,列侯的地位是越来越不值钱的。

秦时的彻侯地位尊崇,且油水满满,如吕不韦封文信侯,食河南洛阳十万户。

西汉前期,刘邦立国后大封诸侯王,封列侯140多人。

汉武帝时期,由于连年征伐,朝廷为了筹措军费,竟公然以真金白银售卖爵位,为侯爵之位注入了很多水分。

到了东汉,刘秀立国后大封功臣,仅是县侯就封了80多人。

事实上,对于开国功勋,再怎么加封都不嫌恩宠过厚,这是合情合理的。

然,刘秀拦不住身后的败家子们大肆分封。

据统计,东汉一朝仅是列侯,就有630多人,其中县侯占了一大半,乡侯逾百人,亭侯近两百人。

在300多名县侯当中,真正因功劳受封的,实际上只有140多人。

等若说,东汉的很多列侯,其实都是“捞”。

汉灵帝、汉献帝时期,所封县侯多达35名,这也难怪,自黄巾起义之后,又经历了群雄割据,势弱的朝廷自然得通过封侯的方式拉拢人心。

这与刘邦、刘秀等人分封功臣的性质,是完全不一样的。

当然,东汉末年的这些县侯,与开国之初、王朝鼎盛期时的那些县侯相比,其含金量、含油量,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譬如皇甫嵩,因镇压黄巾之乱有功,被封为槐里侯,食槐里、美阳两县,但实际上这两个县总共才有八千户人口。

我们因何常说,东汉是毁于外戚与宦官之手?

通过外戚封侯、宦官封侯的数据,也就大体知道一二。

东汉的630多位列侯中,仅因外戚身份而封侯的就有80个,其中超过70人皆为县侯。

宦官亦有封侯,此非东汉开的先例,因为早在西汉吕后时期,就有宦官封侯,东汉封侯的宦官有郑众、蔡伦等。

在东汉所有封侯的宦官里,超过一半均为县侯。

在东汉逾百名乡侯中,宗亲封侯与功臣封侯的占比,超过了八成,近两百名亭侯中,宗亲封侯与功臣封侯的占比,超过了九成。

这些数据很直观,即外戚、宦官封侯且封县侯的多,宗亲、功臣封侯却是乡侯、亭侯的多,这便是东汉时期,外戚集团与宦官集团相互把持朝政的一个明显体现。

越是到了王朝后期,滥封侯爵的情况越是严重,但朝廷又不能不封,因为只有如此,才能不断地拉拢各方势力的支持。

原本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封侯,到了汉末也就愈发不值钱。

因而曹操大手一挥,废除二十等爵与十一等爵(汉武帝设),重新设立名号侯、关中侯、关外侯等。

而这些侯爵之位,大多都已经只是封个名堂而已,封地基本不给。

战乱年代,烽烟四起,人口、赋税已成了支撑战争的最重要资源,若还敢在封侯的时候大肆封地,赋税收不上来,这不是取死之道么?

再往后的魏晋、隋唐,各朝各代虽有新的封侯制度,但相较于秦汉时期而言,还是有所区别,相去甚远。

2 阅读:1221

拐蚂拐

简介:后来,渐渐地没有了后来